核心素养背景下生活数学的实践探索
——以《8减几》为例
2024-03-21吕美萍
吕美萍
(南安市特殊教育学校 福建泉州 362300)
数学算式对培智学生来说是一组抽象的数学符号,图与式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在学生脑中天马行空,不能建立有效的联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中核心素养的内涵涉及: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1]培智学生由于智力发育迟缓、语言、思维等方面迟钝缓慢,因此,在学习“数的运算”时对数学符号、算式、算理和算法难以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虽然能正确计算出算式的结果,但不会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含义或不能理解图与式之间的变化关系。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笔者通过“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方式加强培智学生对“数的运算”当中图与式的理解。数学语言表达指通过语言表达、说句训练等跨学科的应用与数学思维的交叉联系,突破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补充,使培智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培养有意识地使用数据表达的核心素养。下面以生活数学三年级下册《8减几》教学为例,阐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培智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素养。
在学习生活数学三年级下册《8减几》之前,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学会“2、3、4、5减几”的内容,初步了解了减法的含义,本册在学习“8减几”之前也已学完6、7减几的内容,学生对减法有了一个基础的认识。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即使减法已经学过,真正学会并能够举一反三的学生的比例仅占15%—25%之间,绝大多数的学生仍然学不会或不会学。以下谈谈教师如何通过跨学科的应用,把语文学科的口语表达与数学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语言表达中发展数学思维,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一、培育核心素养——演示表达,建立符号意识
情境演示是最直观的认知,充分利用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演示并让学生在演示中进行语言表达,有利于学生在口语表达的活动中把情境与符号建立有效联系,从而理解数学符号,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片段一】
1.现礼物:教师出示礼物盒实物。
2.数礼物:一共有几份?(8份)
3.说礼物:完整语言表达:老师有8份礼物。
学生活动:上黑板找数字8,并用语言表达数字8 的含义:老师有8份礼物。
4.送礼物:老师拿走一份礼物要送给坐得最端正的同学。(现场演示)完整语言表达:拿走1份礼物。
5.师:现在还剩几份礼物?(7份)把这句话说完整:老师有8份礼物,拿走1份,还剩7份礼物。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对思维起着关键性作用。本课的导入环节从“现礼物——数礼物——说礼物——送礼物”四个环节的情境演示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现礼物”环节中将课堂纪律的纠正融入“礼物活动”当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得教师的礼物。在礼物呈现后,将旧知融入其中,通过数一数有8份礼物,并请学生在一堆数字符号里找到8,强调数字符号8的含义,进一步建立数感。在“说礼物”环节中,将语文学科“完整表达”的语言训练融入数学教学当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情境中所发生的事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锻炼。教师从语言表达的单句训练开始:“老师有8份礼物”,让学生理解数字“8”的含义,为抽象算式的表达做好铺垫。在“送礼物”环节中,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送礼物的过程,并会用单句语言表达“送走1份礼物”,理解数字“1”的出处,最后通过数剩下的7份礼物,再次对学生进行复句的语言表达训练:“老师有8份礼物,送走1份,还剩7份礼物”,让学生在全班说、个别说等反复说的情境下理解三个数字符号8、1、7的由来,为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做好准备。教师通过在导入环节的演示中,从单句到复句的语言表达训练,由简单到复杂,螺旋递进式推进,符合培智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字符号有一个深度的认识。这对于培智学生逐步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生成核心素养——图式表达,理解数量关系
图式表达是从图画语境中获取信息、提取相关知识,并通过语言的叙述将数学问题讲出来,形成输出的过程,在输出的过程中与思维之间的融合,[2]达到对算式数量关系的理解。因此,核心素养的生成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片段二】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把礼物盒请到大屏幕上。
2.师:数一数礼物图片的数量,并完整语言表达:有几份礼物?(在算式空格里写上8)
3.师:要送走1份礼物,在图片上怎么表示?
学生活动:划掉或圈起来,并指着划掉的礼物图片完整语言表达:送走1份礼物。
4.师:送走1份礼物,礼物是多了还是少了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活动:少了,用减法,少1份就减去1份。(在算式空格里写上减1)
5.师:数一数现在还剩几份?(7份并在算式上写上答案)
学生活动:复述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6.师:把“8-1=?”的算式在学生视线中从屏幕移到黑板上,学生说答案,老师在算式上面画一个方框:你能用磁扣在框里表示出“8-1=7”的算式吗?
学生活动:看老师摆磁扣,并复述摆磁扣的过程。
本课新授环节在“看图——列式——看式——摆物”中切换。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和口语等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发展思维,从“直观看图列算式”到“看抽象算式摆实物”等两个大环节贯穿“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对减法的含义有深刻的认识。其中“直观看图列算式”环节以“数数量——表示法——列算式——复述含义”等四个方面入手,教师将讲台上的礼物实物请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从直观的实物过渡到微抽象的图片上,通过让学生数图片礼物的数量,再次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完整表达“老师有8份礼物”,与导入部分建立联系,由于学生已具备减法算式含义的先备能力,通过语言表达“送走1份礼物”引发出“送走”即变少的“划掉或画圈”的两种表示法。其次,有了导入环节的复句训练的铺垫,使学生在该环节中进行复述算式各部分的含义的难点迎刃而解。在“看抽象算式摆实物”的环节中,把屏幕上的“8-1=?”算式在学生视线中平移到黑板上,有了大屏幕的连接,学生会很快知道答案,建立起B/C层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再演示看算式摆磁扣,通过看老师直观地演示摆实物,让学生学会根据数字含义进行实际应用,实现式与图之间输入和输出的融合,达到思维的提升,加深了算式各部分含义的理解,实现了核心素养的稳步提高。最后再让学生复述摆的过程,使学生在复述表达的输出过程中理解算式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生成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发展核心素养——操作表达,掌握算法内蕴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中的课程理念提到:数学教学活动应充分采用多感官并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采取有效的沟通手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3]操作性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依靠操作实物进行的一种动态学习活动。[4]本课的巩固环节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感官,边听、边看、边做和边说,熟悉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发展核心素养。
【片段三】
1.学生用磁扣动手操作,表示8-2=6的过程。
(1)完整表达(把礼物换成磁扣)说算式:有8个磁扣,拿走2个,还剩6个。
(2)师:要先摆几个?8个。(生摆8个)
(3)师:8已经摆好了,那减2怎么办?谁来说一说?(生:XX说拿走2个)大家听清楚了吗?XX说拿掉2个,开始拿。
(4)在板贴上完成算式(C 类生或不会写字的学生用贴数字的方式来完成算式)
2.学生写完板贴,教师把板贴呈现在黑板上。
3.分组说一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我有8个磁扣,拿走2个,还剩下6个。
由于教师在新授环节已经演示了摆磁扣的过程,并通过语言表达复述了摆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台阶。因此,在学生理解了如何摆的环节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8-2=?”的算式,先通过看算式进行复句表达“我有8个磁扣,拿走2个,还剩下几个”,再给每位同学分发8格磁板贴+磁扣实物,教师引导提示先摆8,再以生生之间的互动提示拿掉2个到虚线框,最后数一数写出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发现算式的规律,进一步体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深对减法算式中各数之间的算理关系的理解,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其中会写数字的A/B生共有6人独立写算式,不会写数字的B/C生共有5人以“贴”数字的形式完成,最后,教师再带领全班学生再次复述算式之间各部分的含义,使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升华,使每位学生的核心素养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四、形成核心素养——拓展表达,检验学习成效
【片段四】
1.师: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教室里有没有藏着8减几的数学知识呢?上课前老师送给每个同学8只小精灵,这里有藏着8减几的数学知识吗?
2.你能根据评价栏奖励的数量列一个8减几的算式吗?(评价栏设置8个格子)请学生试一试并说说算式各部分的含义。
本环节教师结合培智学生喜闻乐见的奖励机制,在上课初始进行铺垫,教师先送给每人8只小精灵,但小精灵是灰色的,要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获得奖励,才能使小精灵复活。在拓展环节,通过在教室里找一找8 减几的数学知识,结合学生得到的小精灵的数量进行8减几的拓展,以此检验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使培智学生逐步养成“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真正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扎根;其次,通过说说算式之间各部分的含义,使培智学生“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落地在数学教学当中,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学科的核心素养开展生活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用好“数学语言表达”使培智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和发展面向未来独立生活所需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