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以《美国史》课程为例

2024-03-21喻冰峰

大众文艺 2024年2期
关键词:双语笔者同学

喻冰峰

(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双语教学是指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教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语教学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1]美国和加拿大都属于典型的移民国家,为了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政府都重视开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促进民族融合,化解民族矛盾。我国现阶段开展双语教学主要是指使用汉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其核心理念是在课堂上用两种语言(通常指汉语和英语)进行思考、分析、研究以及解决学科专业问题,使学生同时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和增强英语交流能力,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中,要求各高等学校推广双语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培养既通晓专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此后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获得了蓬勃发展,无论是开设双语教学的学校数量还是双语课程的数量都有大量增加。但由于双语教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在推行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困难。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对于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双语教学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以笔者教授的课程“美国史”为例

笔者自2004年起在历史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了一门专业选修课《美国史》。就教学内容而言,该门课程非常适宜采用双语教学,因为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外学习资料都比较容易获取,而且用英语讲授美国史,更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原汁原味”的课堂。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尽管笔者通过不断地修改、补充教案,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使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逐步提高,但是对于如何充分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等问题一直是困扰笔者的谜团。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部分学生尤其是公共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双语教学不感兴趣。他们由于英语基础较差,听课非常吃力,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女生对双语教学的学习积极性要高于男生,准备考研的同学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要高于非考研的学生。所以,一个学期下来,总体的教学效果是英语基础好,学习认真的同学到学期末,英语水平会有一个较大的进步,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变化不大,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如何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曾借用中世纪西方教会学校使用的双向翻译法,即让学生将英文材料翻译成中文,将中文材料翻译成英文,这种授课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精准地掌握学习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有较大帮助,但缺陷是方法比较呆板,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因而无法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笔者也采用过传统的教学法,即由老师使用英语进行授课,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使学生浸染在英语语言环境中,但缺点是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基本上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对学生的课堂实际掌握程度不甚清楚。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也经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收效甚微,因为每次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总是少数学生,其他学生对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不高。

正当笔者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提升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二、对分课堂在“美国史”双语教学中的应用及教学效果

张学新在融合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学分为讲授(рrеsеntаtiоn)、内化吸收(аssimilаtiоn)和讨论(disсussiоn)三个过程,分别对应教师课堂教授、学生独立学习与做作业、课堂讨论与交流三个核心环节,简称РАD课堂。[3]РАD课堂强调师生之间交互式教与学,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对半分开,一半由教师讲授,一半由学生讨论,且讲授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错开,使学生在中间有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吸收。[4]对分课堂不仅是时间和教学的对分,更是一种权责对分。对分课堂的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双语教学,对双语课一下难以适应,虽然他们学习英语很多年,但对于一些专业术语不熟悉,如果不做课前预习而直接听老师讲课,一般很难跟上老师的上课节奏,因此,课前预习对双语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对分课堂的设计,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要求学生自行查阅和理解专业词汇。上课开始时,老师先花几分钟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即将一些专业词汇罗列出来,然后让学生辨认并加以识记。在抽点学生进行检测时,老师应将检测结果记录下来,并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指标,以便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预习后,老师在上课时无需做全面的讲解,只需讲重点与难点。

“美国史”课程的计划课时为30课时,每周2课时,共15周完成。每次上课的间隙为一周,故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后的内化吸收。在这期间,学生要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探寻答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延展性和开放性,即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直接从网上找到现成答案的“是什么”的问题,而需要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认真思考后才能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如笔者在上完第一章《殖民地时期》后,向学生布置了以下三个思考题:如何看待印第安人和欧洲白人的文化差异?如何看待欧洲白人到来后印第安人的遭遇?如何理解美国文化起源的多元性?这些问题都能较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小组的人数一般为4至5人。在分组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到组际之间水平的大致均衡,即要将优等生与差生进行配合搭配。不过,学期刚开始时,老师对学生的水平不一定特别清楚,可以请学习委员负责安排,随着课程的推进,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老师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局部的调整。隔周上课时,先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用英文也可以用中文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期间,老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防止学生闲聊。讨论过后,从每小组中任意抽出一个同学进行成果汇报,目的在于刺激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讨论,以防止学生偷懒。待所有的小组展示了其研讨成果后,老师要对每小组进行点评,并进行补充或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采用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后,笔者觉得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明显的教学效果:

第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通过采用对分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内化吸收与思考、课间小组合作,全过程地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从以前的被迫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从中体悟到了主动学习的乐趣,尤其是在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当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时,以及在作业展示环节的过程中,当同学们向自己的投来羡慕的眼光时,进一步助长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热情。在对分课堂中,由于实行分组讨论,并抽点学生回答问题,迫使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进来,认真进行课前准备。经过预习、听课和课后思考和与同学之间的交流等几个环节后,一些专业术语反复在脑海中出现和反复咀嚼,知识掌握得也更加牢固。

第二,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情谊。师生的情谊建立在相互交流、相互熟悉的基础之上。在传统课堂里,往往是由老师一言堂讲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非常少,往往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只能记住少数几个同学的名字。而在对分课堂里,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多,彼此更加熟悉,而且课堂气氛也不像传统课堂那样严肃,特别是在成果展示环节,通过每位同学在台上的“表演”,老师对每个学生会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正是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师生之间的情谊得到了加强。

第三,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合理。在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前,笔者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尽管也有平时成绩的考核,但多数情况下往往只是凭印象给学生打分,使考核不够合理和精准。采用对分课堂后,由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多,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更加清楚地了解,尤其是在课堂讨论和作业展示环节,老师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此过程中,老师应根据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从而不仅使考核贯穿全课程,而且使考核更加合理。

三、关于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建议

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固然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要进一步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英语水平,把握好上课的节奏,做到不急不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的英文水平和自己的英文水平之间的差距。因为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越来越熟悉,英语口语也会越来越流利。但每年的授课对象都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英文水平虽然也有差异,都几乎处于同一水平层面。因而,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这一学情,切勿因学生跟不上自己的教学节奏,而产生厌烦和抱怨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切勿因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熟悉而加快语速,这样只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理解的难度,从而对课程产生畏难情绪。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坚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双语教学,词汇量不大,专业英语词汇缺乏,对任课老师的发音不熟悉,英语听力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所以,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老师要有意识地放慢语速,在必要的时候要辅以中文解释。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表情捕捉反馈信息,并做出及时的调整。几周过后,学生渐渐适应了老师的英语发音和上课风格,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提高语速,增加英文的授课比例,以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老师要积极鼓励少数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进行课堂发言。在小组讨论环节,总会发现有少数英语基础较差,性格腼腆的同学对参与集体讨论不积极,不愿上台展示的情况。对于这部分同学,老师应多给予鼓励。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同学,应该多给予他们上台的机会,通过锻炼不断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因发音不好而不敢上台的同学,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要过于关注发音是否标准。其实,笔者在国外访学期间发现,无论是印度裔、阿拉伯裔还是非洲裔的学生在说英语时都有浓重的口音,但却并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

第四,对老师而言,要始终坚持英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双语教学确实对老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为英语毕竟不是自己的母语,而且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因此,只要隔一段时间不去主动学习,就会有很明显的生疏感。要突破语言环境缺乏这一瓶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首先,到国外访学,使自己沉浸在英文的语言环境中,对于提高听说能力会有较大的帮助。其次,高校里一般都会聘任一些外籍教师,通过与他们结识和交往,也能创造很多训练英语听说的机会。此外,老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通过收听国外的新闻和国外名校的在线课程以及购买一些外教的在线口语课程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任何一门外语的习得,都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且用则进,废则退。笔者虽有到美国和英国访学的经历,但回国后仍然坚持每天收听ВВС和VОА新闻,并养成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习惯,目的在于保持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

猜你喜欢

双语笔者同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性能相差达32%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