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GC时代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

2024-03-20梁小栋王孟

新闻爱好者 2024年2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应对策略

梁小栋 王孟

【摘要】人工智能在内容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国际传播格局,为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只要我们立足中华原创文化本位,在汉语言基础设施投资、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知识产权保护、跨文化合作等方面积极作为,鼓励大众运用新技术参与内容生产,就能在新的时代开辟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的新境界。

【关键词】AIGC;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应对策略

在过去短短几年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巨大冲击。2022年11月30日,以OpenAI人工智能大模型ChatGPT的发布为标志,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虚实融合的时代,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播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AIGC时代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面临新挑战

中华原创文化指的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包括语言、哲学、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中华原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亦是国际传播工作中的‘讲故事‘传声音‘树形象的不竭源泉,也构成了知华、友华、爱华的‘全球朋友圈认识与感知中华文化的基本框架”[1]。正如众多学者所认识到的,本轮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新浪潮,比以往任何一波技术革新都更加具有颠覆性。原因在于这一波技术革新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而且渗透进了人类的精神活动领域,对人类的内容生产和文化传承带来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自然也面临着诸多新的考验。

首先,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内容生产格局的颠覆性改变,重塑了国际传播生态,我们更需要基于环境的变化,来重新审视我们的传播实践,并根据新的变化对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策略做出新的调整。人工智能系统生成的内容,有一种“平均化”和“模糊化”的特点,其“概率性语言分析和拼凑式内容创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对今天的‘原创作者制度提出了挑战”[2],也使其在故事的真实性、生动性、独特性等方面有所欠缺,从而失去感染力和吸引力。

其次,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可能对文化传播的内容产生扭曲乃至消解的负面影响,在国际传播中确保中华原创文化的保真性和准确性成为一个挑战。就今天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而言,不同语言之间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互译,但是却可能无法完全掌握中华原创文化精神和独特表达方式的精妙之处。在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中,“中华元典”的传播意义非凡[3],其权威解读和跨文化诠释尤其值得关注。[4]中华原创文化中,还有许多独特的概念,被称为“中国文化负载词”,其准确、得体、传神的对外翻译,事关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乃至中华民族国际形象的正确树立,因此其翻译工作必须慎之又慎。但对于人工智能系统来说,将中华元典、成语典故、古诗词等翻译成其他语言则有相当大的难度,到目前为止,其翻译质量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5],因此采用其生成的有关内容则必须十分慎重。

再次,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挑战。AIGC技术可以快速创建和传播内容,但是其生成的内容往往为了规避抄袭之嫌而“有意”忽视其最初出处和原创者。在没有适当归属或补偿的情况下,国际传播中的中华元典、经典阐释、文化演绎等可能容易遭到未经授权的使用、盗用或商业化。

最后,因为用于训练大语言模型的语料库内容良莠不齐,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也可能包含文化偏见,从而引发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的伦理危机。人工智能系统接受大量数据的训练,这些数据可谓包罗万象,其中也包含对中华原创文化的不准确或有偏见的表述。有学者研究发现,“ChatGPT在回答中国文化和发展现状问题上依旧延续了西方媒体对待中国问题的滤镜,在回答他国眼中的中国文化印象时存在一定的偏颇”。[6]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则深深嵌在ChatGPT内容生成原理之中。

二、AIGC为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带来新机遇

“智能传播时代的人机共生既是国际传播的模式更迭,也将成为全球话语场的关键议题,这一人类共同关切为中国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带来了机遇”。[7]

首先是定制内容创作。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根据特定目标受众的偏好和兴趣创建个性化和定制内容的机会。中华原创文化内容可以通过与全球不同受众产生共鸣的方式进行改编和传播,从而提高参与度和欣赏度。

其次是语言翻译和本地化。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翻译和本地化工具提供了克服语言障碍的机会。通过利用这些技术,中华原创文化内容可以快速、批量地翻译成不同的语言,使国际受众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理解。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目前在对某些“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还存在一些盲区,但随着“中国元典”对外翻译出版和“中国文化关键词”以及“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的有序推进,相信各种大语言模型也能在训练中接触到更多有关中华原创文化元素的准确表述;越来越多具有中华原创文化深厚素养的中国用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在与大语言模型的积极互动和有效反馈中对系统输出偏差进行矫正[8],从而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兴利除弊。

再次是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中国文化机构、艺术家和创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与国际同行合作,创作出融合中国特色和全球文化元素的独特创新内容。这无疑有助于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在知名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平台中道(Midjourney)上,活跃着一大批中国艺术家和普通用户,他们立足中国文化本位,借助该平台的智能算法,创造性地融合中国和全球文化元素生成大量颇具国风色彩的美术作品,引来各国艺术爱好者的点赞收藏,取得了显著的国际传播效果。[9]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为文化外交作出贡献,通過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有效传播中华原创文化,可以增强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并在世界范围内培养对中华原创文化的积极认知。

最后是创新文化产品,优化用户体验。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虚实融合技术为创新文化产品和体验的创造提供了机会。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和受众洞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和反馈,让内容创作者和文化机构了解受众的接受情况,使他们能够完善和改进未来的内容策略,从而实现更有针对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产业,如电影、音乐、时尚、设计等,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开发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互动展览、虚拟表演和沉浸式文化活动,增强中国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扩大其市场影响。智能技术不仅能够辅助艺术生产,也拥有了不断创新艺术观念、塑造审美理想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广阔的未来图景。智能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带来了变革的力量,迎来了新的创作纪元。[10]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平台和应用可以为学习中国文化提供互动和沉浸式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或人工智能引导学习,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和历史背景,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11]

三、AIGC时代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的因应之策

为了适应时代变迁,在全球意见市场上彰显“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就必须“理性洞察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可能产生的构造性影响,不断加深对国际传播目标、主体、模式、体系等维度的省思,以此提升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模式革新与能力升维”。[12]

第一,依托中华文化的强劲原创力,借助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大力投资汉语言处理基础设施。为确保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中华原创文化的背景信息至关重要;而要在全球意见市场上彰显中华原创文化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在大语言模型进入预训练阶段之前打好基础,在高质量语料库建设和“中国文化负载词”标注方面进行人力和资金投入。为此,可以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标准,让人工智能系统了解中华原创文化表现形式的细微差别、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开发并加强专门针对中文语言和表达的人工智能语言处理能力。这可以包括在大量中文文本、成语和文化参考资料的数据集上训练人工智能系统,以提高翻译和解释的准确性。

第二,与人工智能开发者合作,在加强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建设的同时,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与人工智能开发者和技术专家的合作,可以包括在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培训阶段提供文化专业知识和意见,以提高他们对中华原创文化概念的理解;鼓励人工智能开发者严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国际传播中进行创造性转化。有研究者注意到,阿里云平台与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合作,运用人工智能开发出“唐诗接龙”互动小程序、“大唐风华”VR视频等多个文旅产品,探索出“互联网人工智能科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叙事范式。AI写诗模型“九歌”在古典诗歌创作方面已经有了令人惊艳的表现,而“道子智能绘画系统”则“通过对传统国画留白、用笔、用墨等元素和各国画流派名家风格的学习,可以创作出富有中国独有意境的国画作品”。[13]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切实鼓励原创。如前所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有规避抄袭嫌疑而实际上隐匿原始作者原创性贡献的倾向,因此广受诟病。在AIGC领域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保护中华原创文化遗产不被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未经授权使用或盗用,就显得十分紧迫;在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中尊重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也应提上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的日程。

第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跨界、跨国、跨文化合作。应该出台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中国文化机构、艺术家和创作者与国际同行合作,创作融合中国和世界文化元素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通过合作项目、交流和联合制作,可以扩大跨文化内容创作和推广的机会,提高中华原创文化的全球影响力。通过采用先进的翻译技术,中华原创文化内容可以有效地翻译成各种语言,使国际受众能够更广泛地接触和理解中国文化。比如,“TikTok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算法优势把握海外用户的心理特征、消费习惯、文化情趣等,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众智能化匹配符合其审美习惯的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文化内容个性化精准推荐”[14]。

四、结语

当今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国际传播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文化繁荣的意义和价值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显著。因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饱含中国气度、汇聚古老东方智慧的优秀文化。[15]今天,尽管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仍然在与广大用户的积极互动中发展进步,未来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改变还有待观察,但是從目前所能观察到的现实来看,它已经引起了政商学各界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在国际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仅以中华原创文化的国际传播观之,它不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富于启发的思想成果和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只要我们直面挑战,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就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不辱使命,开辟中华原创文化国际传播的崭新境界。

[本文为2020—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传统中医药文化英语云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HB20YY022)和2021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英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10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安斌,朱泓宇.人类文明新形态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理论升维与实践创新[J].新闻与写作,2023(7):45-54.

[2]邓建国.概率与反馈:ChatGPT的智能原理与人机内容共创[J].南京社会科学,2023(3):86-94+142.

[3]施宇.中华元典传播的特征、历史实践及当代意义[J].新闻爱好者,2020(2):21-25.

[4]袁丽媛,施宇.中华元典“朋”文化国际传播的历时考察及其当代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1):60-65.

[5]张靖楠,崔燕.中国文化相关文本的机器翻译质量分析:以“二十四节气”翻译为例[J].英语广场,2023(13):25-28.

[6]徐珍妮,劉雪晴,江清华.ChatGPT视角下中国文化传播的分析与思辨[J].新闻传播科学,2023,11(3):547-551.

[7]史安斌,俞雅芸.人机共生时代国际传播的理念升维与自主叙事体系构建[J].对外传播,2023(4):9-13.

[8]Casper S,Davies X,Shi C,et al.Open problems and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J].arXiv preprint arXiv:2307.15217,2023.

[9]Chen H C,Chen Z.Using ChatGPT and Midjourney to Generat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of Tang Poem‘The Difficult Road to Shu[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3(2).

[10]李彦湄.浅谈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10/19/36098445.html.

[11]夏德元,卢宇奇.元宇宙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像传播的新机遇[J].中国编辑,2023(Z1):15-19+53.

[12]何天平,蒋贤成.国际传播视野下的ChatGPT:应用场景、风险隐忧与走向省思[J].对外传播,2023(3):64-67+80.

[13]李彦湄.浅谈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10/19/36098445.html.

[14]杨娟.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J].人民论坛,2023(2):107-109.

[15]焦丹,苏铭.黄河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爱好者,2022(1):42-44.

作者简介:梁小栋,河北中医药大学人文管理系副教授(石家庄 050200);王孟,安阳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安阳 455099)。

编校:董方晓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应对策略
世界新格局下中国武术国际传播方略研究
新时期长征精神国际传播要素分析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