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评价的策略
2024-03-19张荣荣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
张荣荣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弘文小学
作业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语言教育发展、小学生学习思维养成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但原有小学英语作业评价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评价结果、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参与主体相对较少等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在遵循发展性、激励性、人文性与导向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强化综合性反馈、促进评价多元化、发展提升评价客观性三方面入手,弥补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中存在的不足,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小学英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一、小学英语作业评价的优化原则
(一)发展性与激励性
评价小学英语作业时应遵循发展性与激励性原则,促进小学英语教学发展。其一,遵循发展性原则,是指应基于小学生的发展性特点,减少评价的绝对性,不能将学生成绩和其作业完成情况作为了解学生的唯一渠道。每个小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在透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用发展性目光了解和认知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例如,遵循发展性原则对小学英语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状态,既要利用赞赏性评语激励学生,又要及时基于学生特点和成长情况,提升评价的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小学英语作业评价的鼓励下,了解自身不足,调整学习思路,增强学习能力。其二,遵循激励性原则是指英语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缺点,既要有发现优点的慧眼,也要在了解学生的缺点后能循循善诱地引导其调整学习态度,优化学习思路。换言之,教师在进行小学英语作业评价时,可对学生持赞赏态度,利用鼓励性语言透彻分析学生的优势和不足,以增强其学习自信,使其在认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提升语言能力。
(二)人文性与导向性
教师在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评价工作时,应遵循人文性与导向性原则,转化原有英语作业评价思维,以促进小学英语教育发展。其一,遵循人文性原则。所谓遵循人文性原则是指在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对英语作业的态度。例如,部分学困生尽管已十分努力完成作业,但作业质量仍有待加强,这时教师不能简单以作业结果和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应基于学生层次分析其作业完成情况,避免因“唯成绩论”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例如,教师可在英语作业评价时增加有趣性话语以及鼓励性图案,借助趣味性评价,对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作业进行分层次评价,以避免学困生因英语作业完成情况不佳而丧失学习自信,优等生因作业完成情况较佳而产生自得心理。其二,遵循导向性原则。所谓遵循导向性原则,是指在小学英语作业评价过程中,借助评价强化对学生学习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关注。教师既要提升评价的导向性,也要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和优缺点,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二、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结果,缺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衡量
传统小学英语作业评价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其评价具备较强的诊断性,缺少对评价激励性与发展性的综合考量。例如,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基于学生成绩进行作业判定,且部分教师更关注优等生,对学困生缺少关心和爱护,不利于学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小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此阶段能力的增强和综合素养不能以成绩衡量,教师很难通过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因此,依据分数进行作业评价具备一定片面性,不利于教师加强对小学生的全方位理解,也不利于小学生了解自身优缺点,长此以往容易使优等生产生骄傲心理,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
(二)评价方式单一,小学英语作业评价缺少指向性
小学英语作业评价旨在更好地为小学生服务,促进语言教育发展。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作业评价对小学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随着鲁教版英语教材的不断改革,新课程标准不断调整,教师应在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中了解小学生诉求和需要,避免采用传统的过于集中的评价方式进行点评。例如,传统小学英语作业评价多为集中性反馈,评语缺少全面性,部分评语过于片面,有可能无法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知识盲点,也无法进一步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理解和吸收能力。可见,当学生无法获得有效性反馈时,小学英语作业评价形同虚设,将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和价值,还有可能会使小学生对英语作业产生倦怠心理。
(三)参与主体较少,容易忽略学生个人诉求
小学英语作业评价过程更注重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缺少对小学生意见和建议的重视与关注,且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也缺乏其他主体参与。评价主体的单一,使教师拥有绝对权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但从客观角度来看,单一主体拥有对学生作业情况的绝对解释权,将使小学英语作业评价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例如,部分教师在作业评价时会受到个人情绪、学生成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业评价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利于学生加强对自身特点的了解,也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问题,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探索与新生: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评价的策略
(一)完善多维评价指标,强化综合性反馈
随着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小学英语作业评价也应随之创新,完善多维评价指标,提升评价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才能打破传统过于重视结果的作业评价模式限制,在了解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利用多元性反馈使学生快速了解自身不足。目前,教师应通过解读新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入手完善英语作业评价指标,继而通过综合性评价,提升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有效发挥英语教学评价的最佳作用。
首先,基于学生层次,完善评价指标。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阶段,但由于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学习能力也各有不同。教育者应基于学生层次完善评价标准,既要提升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又要利用多元评价指标增强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例如,在对低年级小学生进行英语作业评价时,应加强引导,促进小学生规范单词和句型的使用。为此,教师既要在日常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观察,对其进行分层,也可基于小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了解其课堂学习情况,从而对后期课堂教学做出调整。值得关注的是,英语作业评价既要公平、公正、公开,也要通过趣味性评价,使小学生加强认可。但在面对高年级小学生时,教师应关注其语言输出能力,分析其语法是否正确。当然仅靠分层式评价,可能无法基于学生能力差异展开分层式教学,因此教师可适当基于学生能力差异,对作业进行相应调整,通过趣味性和科学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的认知,并使低年级学生在奠定良好英语基础之后,游刃有余地学习高年级的语法知识,及时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纠正,以期使学生始终在正确的方向中发展与前进。
其次,教师在评价小学英语作业时,既要了解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也不能单纯以分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应基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和日常思想态度综合性考量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尽量拓展多元化评价方式,实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的有机融合。例如,教师可借助作业检验学生阶段性综合学习成果,这时既要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进行特殊关注,也要避免学生定性评价固化思维,使评价更加客观中肯。
最后,增强评价的期望性。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自制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陪伴,才能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此时教师需积极强化与家长的合作,既要和家长沟通给予学生更全面的鼓励,也要基于学生日常生活情况丰富评价内容,使评价内容深入学生心中。例如,教师可通过与家长交流,发现学生优点,并通过情感性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关爱和信任,从而借助正向激励,鼓励小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通过班级表扬和发朋友圈表扬等方式,高度赞赏进步较快的学生,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并通过榜样的力量使更多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教师评价进步较大的学生,既能避免单一评价优秀学生使学困生产生自卑心理,也能使学困生在努力过后获得相应表扬,可谓一举多得。
(二)加强具体思维指导,实现评价多元化
在增强作业评价的多维度基础上,教师也需加强对学生思维引导的重视和关注。传统作业评价仅局限于对与错的方式,不利于发挥作业的点评价值。作业评价旨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主要为学生发展而存在。因此,教师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思维引导,使英语作业评价真正为学生服务。
首先,小学英语教师在作业评价过程中,为使评价更加一目了然,会借助判对错的方式对个别作业进行批注,此种批注方式有利于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错误所在,但学生在以后查询作业评价时,有可能无法发现具体的错误原因,因此,教师可在判对错的过程中,应圈出错误原因。如此既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具体错误,也可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后知道原因所在,促进其强化作业修正,提升反思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作业批改时,可直接将错误点圈出,并鼓励学生在查看作业评价后分析错在哪里,鼓励其自我修正,以提升其思考能力,加深其对错题的印象,避免其再次出错。
其次,教师在作业评价的过程中,可利用承前启后的方式拓展学生学习思路。例如,在英语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并适当利用作业拓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例如,学习鲁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时,教师可在学习搬家这一词汇时,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家房子的构造及特点。学生在学习后了解自己家,很容易通过联想而理解不同词汇的意义。这种联想性举动,更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如学生在学习搬家这一主题后,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二个主题“新家”,借助新旧关联,帮助学生快速完成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最后,借助现代科技,促进评价模式不断优化和发展,例如,小学英语教师可利用微信或钉钉及时评价作业,并提升作业的全面性。例如,学生可借助相关软件上传音频、图片以及视频,而教师可随时随地对学生上传的内容进行评价,也可上传正确语音纠正学生错误发言,还可通过现代化软件及时传递鼓励性评价。
(三)积极丰富评价主体,提升评价客观性
传统单纯由教师进行英语作业评价的评价模式,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及时性,但教师长期掌握评价的主导权,很容易在评价过程中因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无法保证评价的绝对客观。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评价主体的拓展提升评价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使更多小学生认可英语作业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首先,利用生生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英语作业评价分析,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例如,教师可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当老师的机会。当然,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教师也需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的关注。例如,部分学生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此时教师可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其责任心,使其在扮演“教师”的过程中先了解和熟悉学习的内容,并在领改作业和批改任务后与其沟通不同解题思路。通过解题思路的沟通,学生既能通过作业批改反向了解自身问题,优化学习思路,也能在认知自身不足的同时,增强成就感和获得感。值得关注的是,在决策互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加强对不同学生表现的了解和认知,分析哪些学生责任心不足,哪些学生主动性不足,哪些学生具备畏难心理,针对学生问题进行作业评价和引导,以此使学生在持续性调整学习思路过程中,更好地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也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
其次,利用班级合作增加与不同英语教师的沟通和互动。在班级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同事的教学风格,加强教学经验积累。例如,有的教师更重视作业完成的规范性,有的教师更重视作业准确性,而有的教师相对严厉,有的教师相对宽松。不同班级教师对英语作业进行评定,既有利于不同教师加强经验借鉴,也可通过互动联通使教师在完善评价方式的同时更好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推动小学英语作业评价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和优化。
最后,借助小组互评促进不同小组内学生的相互协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自控能力,促进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加强优势互补。例如,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可基于学生层次引导其进行分组,再基于学生特点和之后表现,对小组成员进行适当调整,尽量使小组成员相互影响,并在相互沟通过程中产生活力。例如,布置作业后可引导不同小组成员相互分享实践成果,利用分享式点评,增强学生的互助意识和团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