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与东方哲学
2024-03-19赵丹
赵丹
得益于海外经历,禹风的创作更容易有一种多元文化的语境,表现出全球化现状下形形色色的人类生存处境。当然,在这其中,禹风也试图传达出自己的生活理念,《克萨维尔、多喜和杰森》就如是。
小说以一个法国MBA商学院为背景展开叙述,形形色色的人群带着对财富和成功的梦想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他们在其中展现出民族和自身的个性,间或也带着或多或少的“种族偏见”打量着别人。作品的题目分别以“我”遇到的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的名字命名就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克萨维尔是法国人,或许是因为刚刚经历了一场婚变,并失去了对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克萨维尔表现出略微的神经质,以及在男女关系上的开放与随意。杰森是美国人,性格活跃而好辩,他对中国人带有固执的偏见,认为中国人在商业中容易耍诡计,还总是想方设法获取别国的高端科技。但是小说也透露出,杰森之所以对中国人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似乎不仅仅是来自资本主义强国的傲慢;更深层的原因是,杰森的父亲因工作的汽车厂搬去中国而失业酗酒、生活不幸。借助具体人物的经历与冲突,小说也表现出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崛起的迅速、制造业的强势,以及在国际上引起的波澜;“以小见大”,可见出作者写作的功力,也让人物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同样描写多元文化语境,禹风相比于以往作家更加有新意的是对东方哲学的宣扬,体现出后殖民主义语境下东方写作者主体性的渐渐觉醒。这一点在作品题目中提到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多喜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通过对多喜性格的描写以及将其与杰森等周边人物的对比,小说似乎在有意宣传一种东方式的多元包纳、随顺自然的态度。多喜是一个日本人,他对人比较宽容、友好,会在超市里主动向“我”推荐食物,即使在课堂上被美国教授刻意冒犯了也不是特别放在心上;在中日问题上,多喜和中国人“我”意见不同,但也能对中国人的立场表示理解;但是谦和如他也会爱打抱不平,在印度教授有贬低中国的言论时主动上前向其指出不当之处。这些无疑都加强了读者对多喜的好感。但是多喜身上更特殊的是“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和大多数带着“改变人生”的想法来到商学院的人不同,“多喜强调他不期待人生出现任何重大改变,拿到学位,他计划回去原公司干原先的职务,而家庭计划是和目前这位太太生养一位孩子”,在“我”督促他加快投资计划时,也会笑着说“老莫,不要性急,变化都是上门来找我们,不是我们去找他”;所以这样一个“多喜”就更容易“沉没于人堆,轻易不引人注目”,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在这样的描述中,平易、顺其自然的多喜就和相对躁狂的克萨维尔、好战的杰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三者后续命运的描述中也潜藏了作者的态度:好战的杰森在和学校的冲突中落败,并在一系列坏情绪中和克萨维尔发生冲突,因误伤克萨维尔的孩子而被捕入狱;在婚姻中受伤的克萨维尔难以获得往日的平静,“成了一个说着智慧或幽默话语的酒鬼”。多喜却在“命运的庸常中安之若素”。作者因此总结出“保持平常心”“顺应自然”“对荒唐事件保持旁观的态度”等带有传统东方哲学意味的生存道理,以明确自己在这段留学经历中的收获。这和以往人们观念中更容易被強调的“自由、开放、个性、进取”等更具西方意味的价值观形成对比。
其实小说不只描写了这三个人物,比较重要的人物还有尼诺、夏子等。尼诺代表了作品的另一重价值取向。和其他来自世界各地名校的学生不同,尼诺出身平庸;似乎也因为此,他和商学院的环境格格不入,带着“野蛮人”的行事方式处身于一群“文明人”之间,不遵守规则,被大家排斥。但是“我”却忍不住想“他才是课堂上呼吁寻找的那种‘out of box的人,我们其他人无论从世界哪个角落来,都很相似”。
总体来说,《克萨维尔、多喜和杰森》表现了多元文化语境中禹风对宽容、自然的东方哲学的求索与宣扬,作品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参与到重塑国际话语的努力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