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中的育儿焦虑

2024-03-19张爱玲武英翠

中华家教 2024年1期
关键词:幼小衔接

张爱玲 武英翠

摘要: 在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80后”与“90后”家长担当家庭教育主力军的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持以更高的关注度。“幼小衔接”是幼儿面临的第一个关键转折点,家长在面对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诸多差异以及孩子入学准备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时,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育儿焦虑。调查发现,在入学准备阶段,大班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程度中等偏上;焦虑内容呈现多样化;学习焦虑显著突出;育儿焦虑在幼儿胎次、幼儿园性质、家长学历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为纾解育儿焦虑,大班幼儿家长要加强学习反思,树立科学的衔接理念;学校要构建合作机制,优化评估指导实践;政府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为家长减负降压。

关键词:“幼小衔接” 入学准备 大班幼儿家长 育儿焦虑

作者简介:张爱玲/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聊城 252000)

武英翠/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 252000)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贯彻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1]因此,不仅每个学段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也应得到关注。“幼小衔接”是孩子面对的第一个人生转折点,如何让每个孩子有尊严地开始其学生生涯成为教育必须关注的话题。[2]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NEGP)提出的儿童入学准备生态模型,入学准备应该包含儿童的准备状态、学校的准备状态以及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三个方面。[3]因此,入学准备既要培养“有准备的儿童”、培育“有准备的学校”[4],也需要“有准备的家长”,帮助幼儿由幼儿园平稳过渡至小学。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每个家庭都希望给予孩子最优质的教育。入学准备情况影响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乃至终身可持续性发展。但纷繁芜杂的教育理念、眼花缭乱的培训辅导都在试探或挑战着家长的敏感神经。面对各种教育理念、入学准备工作,很多大班幼儿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家长焦虑什么?焦虑程度如何?焦虑的表现是怎样的?如何纾解“幼小衔接”中的育儿焦虑?以上问题亟待研究和探讨。

育儿焦虑是指家长在子女身心、生活、社会、学习等领域的准备过程中及面对结果的不确定性时所表现出来的担忧、恐惧以及不安的情绪。本研究参考英国剑桥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评估幼儿入学准备的《早期技能与支持的关键指标》(The Brief Early Skills and Support Index,BESSI),同时参照我国《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等政策对幼儿入学准备关键领域的界定,将家长的育儿焦虑划分为四个维度:身心准备焦虑、生活准备焦虑、社会准备焦虑、学习准备焦虑,自编《入学准备阶段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采用五点等级计分法,等级与焦虑程度相对应,得分越高,家长的育儿焦虑程度越高。

之后,研究团队邀请专家对问卷的“维度设计是否合理、问题的具体表述是否恰当”等诸方面进行评定,进而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的题目进行修订、补充或删减,最终确定正式问卷。研究团队对问卷进行了信效度检验,信度为0.98,效度为0.98,证明问卷可靠性较高。

本研究选取L市5所幼儿园的大班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深入了解家长在四个维度的具体焦虑程度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选取L市4所小学的70名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访谈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结合两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幼小衔接”中育儿焦虑产生的原因,提出纾解家长育儿焦虑的有效对策。

一、“幼小衔接”中育儿焦虑的表征

调查回收1 006份有效问卷,研究团队采用SPSS 27.0对人口学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等,获得育儿焦虑的具体表现。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的总体水平如表1所示。

(一)育儿焦虑程度中等偏上

调查发现,91%的家长为孩子入学准备感到焦虑,只有9%的家长完全不焦虑。各维度的均值在2.87~3.23之间,总均值为3.05,說明家长育儿焦虑的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近年来,教育竞赛呈现低龄化趋势,“赢在起跑线”的标语已由小学阶段提前到了学前教育阶段。不得不跑,不敢停下,已是当代中国父母养育孩子的共同问题。“幼小衔接”是幼儿面对的第一个学段过渡期,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存在诸多变化,给幼儿带来一定的挑战,一些家长很难把握过渡时期幼儿的成长需求,由此普遍存在育儿焦虑心理。比如智课教育家长研究院以及新浪教育于2018年联合推出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指出,68%的家长对子女教育问题较为焦虑;父母焦虑程度最高的年龄段为幼儿及小学。[5]

(二)焦虑内容呈现多样化

在四个维度上,家长都有焦虑的核心问题。在身心准备维度,家长焦虑的焦点是孩子“能否自己解决问题”“能否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准备维度,家长对孩子“学习能力”的焦虑程度偏高,担忧孩子“跟不上小学学习进度”“适应不了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焦虑集中在“孩子能否主动完成作业”“小学上课时间长达40分钟,孩子能否坚持”。在生活准备维度,家长对孩子“安全自护”的焦虑程度偏高。在社会准备维度,家长对孩子“交往合作”的焦虑程度较高。

(三)学习准备焦虑显著突出

据调查,学习准备焦虑均值达到3.23,显著高于生活准备焦虑、社会准备焦虑维度,身心准备焦虑水平最低。通过访谈发现,家长普遍认为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有趣好玩的游戏环境换到沉闷单调的学习课堂,从注重体验、操作的游戏活动转变为追求知识的间接经验学习。幼儿园教育注重直观性、趣味性与操作性,没有分数的比较,是在自由、自主原则下快乐成长的过程。但是,小学以知识学习为主,老师和家长会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排名,因此,家长尤其关注孩子在学习上的准备,他们普遍认为如果让孩子先学一步,就算不能领先,也不至于落后。从这一角度看,幼儿园“去小学化”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从而变得焦虑。

(四)育儿焦虑在某些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调查发现,家长育儿焦虑在幼儿胎次、幼儿园性质、家长学历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长角色、家庭结构、照料人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1.头胎家长焦虑程度显著高于二、三胎家长

本研究以孩子出生顺序为自变量,将幼儿的出生顺序分为头胎、二胎、三胎(本研究的样本中没有四胎),以其对应的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LSD分析。

通过对比四个维度的差异性发现,身心、学习、生活、社会四个维度的p值均小于0.001,说明不同胎次在育儿焦虑各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人们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自然会有某种害怕或者焦虑的心理,育儿亦是如此,因而头胎父母焦虑程度偏高。头胎家长由于缺乏教育经验、家庭教育知识以及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面对入学准备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2.公立园家长焦虑程度显著高于私立园家长

本研究将幼儿园性质分为公立园和私立园,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分析幼儿园性质在家长育儿焦虑各维度存在的差异,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在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中,家长在学习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园和私立园在课程内容方面各有侧重,公立园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管理制度,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强调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部分私立园为了争取生源,以家长的意愿要求和满意度为工作重点,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开设拼音、识字和计算等小学课程内容,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教育部启动的幼儿园小学化的专项整治,旨在取缔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为幼儿“减负”,但“去小学化”治理并没有严格落实到每所幼儿园。

3.高学历家长焦虑程度显著高于低学历家长

本研究将家长学历分为硕士及以上、本科、专科、高中及以下,通过单因素检验分析不同学历家长在育儿焦虑各维度上存在的差异,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不同学历家长在幼儿身心准备、学习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等维度的焦虑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学历越高的家长越焦虑。由此可以看出,高学历与高教育素质并非必然相关。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能力。高学历家长往往存在不焦虑和比较焦虑两极化趋势:高学历、不焦虑的家长认为自己学历高,能力强,可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孩子的学习能力不会太弱,所以不会感到焦虑;高学历、焦虑的家长对孩子抱有较高期望值,认为孩子不能比自己差,对孩子要求更加严格,背负巨大心理压力。

二、“幼小衔接”中育儿焦虑的成因分析

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依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本研究主要从家长、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对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准备能力不足

家长对入学准备的认识存在误区。具体表现在:家长将入学準备与提前学习小学知识画等号,强调知识上的承接与转换;将入学准备与突击教育画等号,着眼于大班后期的强化训练和突击性衔接;将入学准备与上“幼小衔接”班画等号,期望通过培训班助力小学学习。但“幼小衔接”阶段的入学准备教育是多方面的,它不仅着眼于幼儿的入学适应能力,更关注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诸多素质,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塑造、兴趣的培养、能力的提升等。因此,入学准备要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无法只靠大班后期的突击来完成。

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缺乏正确认知。在家长的认知中,学习是指学会一首唐诗、会算术、会写字,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不是学习。但实际上,游戏和活动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模式。这种“寓学习于游戏”的模式,着重习惯的培养,旨在激发学习兴趣、探究热情。通过游戏和活动,让知识融入生活,幼儿能够更加轻松、充满兴趣地学习知识。此外,游戏和活动还能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为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长对小学低年级的认识不足。家长对一年级入学初期的具体课程内容、教育目标、培养目标等缺乏了解,单方面担忧幼儿跟不上课程、不适应小学。其实,教育部已经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科学衔接、顺利过渡做出了制度建设。202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一年级上学期为入学适应期。[6]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7]比如,一年级第一学期要求多认少写,大致认识250个字左右,其中二分之一的字会写。[8]在入学适应期内,数学课程的掌握目标是知道20以内的数字,能够做20以内的加减法(不含退位减法)。[9]部分家长担心孩子识字量不够、缺乏算术基础,但在入学适应期内,这些知识并未超出幼儿的可接受范围。

家长对幼儿适应力存在认知偏差。据调查,12.86%的孩子的适应周期是1个月之内,68.57%的孩子的适应周期是1~3个月,11.43%的孩子的适应周期是4~6个月,7.14%的孩子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来适应。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造成过渡期迥異,但从整体上看,多数幼儿适应能力较强,仅有少数幼儿适应能力稍差。此外,家长所担心的适应能力与孩子的实际表现存在不一致现象:家长对孩子在学习准备上的焦虑与一年级新生实际适应情况高度契合;刚入校的一年级小学生生理和心理都有较大的不适,但家长对此有所忽视;家长焦虑幼儿入学的社会适应,但大多数幼儿适应得较好。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幼儿的适应能力缺乏全面了解。

家长教育能力欠缺。在入学准备阶段,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准备什么,怎样助力“幼小衔接”。教育知识储备不充足,教育修养不到位,从心理上更多倚靠幼儿园开展入学准备教育。访谈发现,家长缺乏为幼儿创设优质成长环境的能力、缺乏对各类育儿理论研读从而形成甄别与判断的能力、缺乏了解儿童需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选择和运用有效教育方法的能力、缺乏情绪调控的能力。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断层”

小学衔接意识薄弱。调查发现,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71%的教师未接受过相应培训,主要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政策。小学衔接意识不够主动,造成幼儿园单向衔接,影响“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很多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对幼儿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认识不清,盲目地按自己的步调教,造成幼儿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有畏惧心理,严重影响幼儿入学适应,给家长造成教育压力和负担。

幼儿园衔接表面化。在衔接的时间上,部分幼儿园在大班下学期才开始衔接工作,由于起步较晚,准备不足,不能较好地对接小学阶段的各项要求。从衔接内容来看,强调智育上的衔接,侧重幼儿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知识的传授中,重视数学、语文知识,忽略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不仅影响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影响幼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家园校合作存在阻碍。目前家、园、校共育渠道不畅,许多家长无法将自身的困惑、想法、意见传达给幼儿园和小学,更得不到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互动不足,家、园、校共育平台建设滞后,无法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三)“教育内卷”推波助澜

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争夺优质教育机会是导致家长育儿焦虑的主要因素。[10]在低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低的国家,家长倾向于采用包容宽松的教育理念;在高不平等和教育回报率高的国家,家长则比较专断,倾向于向孩子灌输出人头地的理念。[11]长期以来,“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主宰着我国家长的意向,“教育抢跑”现象凸显,从而带来“教育内卷”。

“去小学化”监管不到位。“去小学化”没有真正落实到每所幼儿园,少数民办幼儿园采取“小学化”的形式吸引生源。同时,家长们在配合幼儿园实施“去小学化”的同时,小学是否真正做到“零起点”教学?校外违规培训机构的超纲教学、超前辅导、过度营销等乱象,也是引发家长产生焦虑情绪的根源。

网络媒体是家长焦虑的催化剂。目前家长群体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主要依托各类社交媒体、育儿类App获取育儿的知识与方法,缺乏系统性解读的知识信息使得家长在接收信息时产生无所适从及攀比不足的担忧与困惑。[12]

三、“幼小衔接”中育儿焦虑的纾解对策

家长的过度焦虑容易导致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进而影响幼儿的入学适应。纾解大班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有利于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本研究主要从家长、学校、政府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缓解“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家长的育儿焦虑。

(一)家长加强学习反思,树立科学衔接理念

家长们要明白,“幼小衔接”不是知识抢跑、不是提前上小学,而是帮孩子适应学段变化,实现平稳过渡。家长要调整好心态,了解国家政策,寻求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幼儿园、小学形成教育合力。

提高能力,转变观念。家长应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积极了解和学习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积极地向教师寻求专业指导,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实现顺势而养、乘势而育、纠偏而行;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习得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主动转变思维,适应新政策,放下担忧、减少施压,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上。[13]

摆正心态,回归理性。激烈的社会竞争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焦虑紧张型”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是人之常情,但“幼小衔接”的重点是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段的要求,使他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生”的身份转变。家长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入学准备,适时给予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以包容的心态看待子女的独特性,帮助幼儿实现自我认可。家长要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让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构建合作机制,优化评估指导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021年)第4条指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第39条明确要求:中小学校、幼儿园应当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14]因此,学校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科学评估幼儿入学准备能力,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建议。

开展家教指导,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开放日等为家长提供科学、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指导,对家长进行观念引领,帮助家长改正过度强化知识准备的认识误区,疏解其压力和焦虑。帮助家长科学认识和理解入学准备,明确其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提升入学准备的技能,争取让家长成为科学入学准备的践行者与支持者、良好成长环境的构建者、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者、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疏通共育渠道,构建互动平台。搭建多元互动共享平台,扫清合作障碍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幼儿园应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取得家长的认同,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一致性。幼儿园通过开辟家长之声、班级交流空间等论坛栏目,交流分享教育经验,及时把“幼小衔接”的最新政策动向传递给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入学兴趣、激发幼儿入学动机以及入学准备的内容等做全面、生动地阐述与指导。通过及时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等等举措,促进家园校共育合作意识,打消家长对于商业机构“幼小衔接”训练课程趋之若鹜的心理。

评估幼儿准备能力,开展联合教研。幼儿园可以借助科学的幼儿入学成熟水平评估工具,有效评估幼儿入学准备的学习与发展状况,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积极利用评估结果展开教研,提升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幼儿园可以与小学构建研究共同体,针对儿童处于落后状态的发展领域做出有效指导。教研团队进行“幼小衔接”课程的研发,实现小学与幼儿园的学段互通、课程融通,把融合课程拓展到多个领域,让课程具有延续性。学校为入学准备所做的努力可以有效帮助家长舒缓育儿焦虑。

(三)政府调动各方力量,共同为家长减负降压

纾解家长育儿焦虑需要政府、社区、学校等协同配合,综合施策。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治理力度,努力创造“优质衔接”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以政策为导向,切实给予家长支持,对家长过度焦虑的心理加以疏导。

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教育管理。教育管理部门严格监管和调控办园行为,建立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长效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明确提出,幼儿园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不得开展违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活动。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禁止校外培训机构举办各种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幼小衔接”班,严肃查处违反规定的校外训练机构。[15]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定期评价机制”,明晰“幼小衔接”的进展、取得的成效以及需要改进的部分。

守护网络安全,强化网络宣传。政府部门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传播力度,加强网络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审查宣传内容。利用新媒体,推出专门的“幼小衔接”频道或专栏,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专业化、全方位的社会宣传,帮助更多的家庭做好入学准备,顺利完成“幼小衔接”任务。

突出政策导向,给予家长支持。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法规为导向,向家长大力宣传国家政策,明确家长的职责,增强家长的责任意识,促进家校合作。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家长的训练与引导,注重“幼小衔接”阶段以入学准备与适应为中心的教育引导。既关照共性需求,又对不同家庭类型、不同发展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孩子进行个性化咨询、指导与服务,尤其要加大对低学历、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提供具体、切实的帮助。

总之,在我国,“抓住教育这一稻草,改变人生命运”是很多家长的人生信念,育儿焦虑是中国家长的真实状态和生活常态。面对“幼小衔接”这一关键转折点,很多家长在入学准备这一关系幼儿今后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大事上,显得手足无措。大班幼儿家长育儿焦虑既有自身认知不足、能力不够等原因,也与学校、社区、政府等教育工作存在疏漏有关。因此,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开展有效的入学准备教育任重道远。缓解育儿焦虑固然需要多方的配合和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在多方因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了解国家儿童入学准备的相关政策,平稳心态,创设包容、宽松、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第一个学段对接,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为后继学习以及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帆,程路,邢星.打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问[J].人民教育,2022(23):16-19.

[2]钱志亮,丁攀攀.《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的研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0(2):41-45.

[3]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L. Reconsidering national children's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Toward common views and vocabulary[R].Washington. DC: National Education Goals Pane1, 1995:23-28.

[4]李召存,李琳.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22(5):1-10.

[5] 智课教育家长研究院.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报告[EB/OL] .(2018-10-17)[2023-11-20]. http://www. 199it.com/archives /784041.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EB/OL].(2021-3-30)[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7/202104/t20210408_525137.html.

[7][8]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4;20-22.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1-12.

[10]韩海棠.中产阶层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问题与原因[D].华中科技大学,2018:64-65.

[11] 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M].吴娴,鲁敏儿,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9-10.

[12]景恬,郭慧玲,景怡,等.基于EPPM理论的社交媒体使用与父母育儿焦虑的关系研究[J].新闻界,2023 (4):70-83.

[13]蔡雪雅,刘佳.“双减”背景下家长的教育焦虑与纾解[J].教学与管理,2022(6):13-17.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2023-11-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2022.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EB/OL].(2020-9-7)[2023-1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48/202009/t20200907_485819.html.2020.

Parenting Anxie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 Taking A Medium-sized 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Ailing WU Yingcui

Abstract: In an era where pursuits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parents born in the 80s and 90s are the main force of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ar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The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marks the pivotal juncture for young children, and parents grapple with the multitude of distinctions between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hool, coupled with the uncertainties inherent in their offspring's acclimation to the new educational realm. This situation often culminates in a buildup of anxiety that transforms from a simple parental concern into parenting anxiety. The investigation uncovered that during the period of preparation for admission into primary school, parents of k5 students exhibit moderate to elevated levels of educational anxiety. The content of this anxiety exhibits diversification; learning anxiety is prominent, and there are notable distinctions in parenting anxiety across various variables such as the child's birth order, the type of kindergarten, and the parent's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dissipate the anxiety inherent in parenthood, parents of young children in their final year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ust augment their learning and reflective practices, and set up scientific ideas of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schools must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to refine evaluation and guide practices,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harness the collective strength of all stakeholders, uniting in a concerted effort to alleviate the burden on parents.

Keywords: Transition from Preschool to Primary School; Preparation for admission into primary school; Parents of k5 students; Parenting Anxiety

(責任编辑:李 宇)

收稿日期:2023-12-01

*   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聊城市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NDYB202303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幼小衔接
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2016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关注“幼小衔接”
幼儿园如何做好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
又看“幼小衔接”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数学绘本
多管齐下给力时,幼小衔接无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