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麻醉医生的世界
2024-03-19李静
李静
术前访视
57岁的张大爷因进食油腻食物后引发腹痛住院了,经过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需要手术治疗。
下午5点钟,刚忙完4台手术,水还没来得及喝,我便马不停蹄地来到张大爷床前,对他进行术前访视。
什么是术前访视?为什么要进行术前访视呢?
术前访视指麻醉医生在麻醉前对病人全身和重要脏器生理功能作出评估,完善麻醉前的各项准备,使病人体格和精神两方面均处于可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以增强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提高病人在麻醉中的安全性,最终达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通过查阅病历,我已经对张大爷的情况有所了解,包括生命体征、术前诊断、拟定手术名称、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药敏史、实验检查结果、有无活动义齿及隐形眼镜、重要脏器功能状态、营养状态、身高体重等。
再通过对张大爷的探访,面对面地交流麻醉手术的大致过程。如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进行手术,从进入手术室到离开手术室的大体过程,其中包括入室时间、手术大致所需时间,麻醉诱导、手术体位和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解答患者担心的问题,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减少张大爷的焦虑,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
麻醉准备
张大爷的手术安排在早上8点。早上7点半,我已经到达手术室开始工作了。我要在张大爷进来前准备好麻醉器械和药品,以保证麻醉顺利进行。器械准备包括用来吸引口腔分泌物的吸引器、吸氧用的面罩、全身麻醉用的喉镜和气管导管、麻醉机、监测血压及心率用的监护仪等。还需要认真检查麻醉机,确保麻醉机可正常使用。药品的准备包括麻醉药品和急救药品,即使患者身体很健康,也需要准备急救药,因为麻醉事关重大,任何一次麻醉都需要谨小慎微,确保万无一失。
麻醉医生术中在做什么
一切准备就绪后,巡回护士把张大爷带入手术室。虽然前一天已经去访视过,不过我还是一边连接监护,一边再次询问张大爷有没有吃东西喝水,有没有过敏等。待手术医生入室后,与手术医生、巡回护士三方核对患者信息后,我开始为患者麻醉。
全麻诱导药物经外周静脉缓缓注入后,张大爷渐渐进入全身麻醉状态,几分钟后待药物达到作用高峰,气管导管在喉镜的窥视下准确无误地插入气管内,连接麻醉机,术中张大爷的呼吸全靠这个麻醉机来控制了。很多人都说麻醉不就是打一针的事情嘛?是不是麻醉医生就可以休息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接下来还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麻醉医生。
第一,术中全麻用药的维持,即手术时间多长,麻醉用药就需要多长时间,使病人处于无痛、镇静状态,抑制应激反应。
第二,要监测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的管理,让病人的血压心跳维持在平时的状态。监测内环境并维持内环境平稳,如血液pH值、电解质、乳酸值等。监测麻醉深度,调整用药量维持在合适的麻醉深度,不能过深也不能过浅,否则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第三,要密切观察手术医生的操作过程,预判手术操作对患者的刺激强弱来调整麻醉深度,满足手术的需要。
第四,要处理手术过程中突发的各种意外情况,比如病人在输血时出现过敏反应,或者术中大出血,都需要麻醉医生积极地抢救、输血、补液,保证病人生命体征的平稳,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利于术后的康复。
整个手术过程中张大爷的生命体征非常平稳,出血量也只有5毫升,随着麻醉药物的代谢,张大爷逐渐醒来,呼吸幅度恢复正常,张大爷口中的气管导管也顺利拔除了,张大爷微笑着说:“睡了一觉手术就结束了,太舒服了。”
术后镇痛
手术结束了,但麻醉医生的工作并没有随之结束。麻醉医生的临床工作不仅在术前、术中,还要关注病人术后的疼痛、不良反应、并发症等。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麻醉医生通常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通过让患者口服药物、静脉注射、局部麻醉等方式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康复,此过程被称之为术后镇痛。张大爷对术后鎮痛有很多疑惑。张大爷想:我哪有那么娇气,疼了我忍忍就过去了,疼又不影响什么。
术后疼痛是机体对手术伤害刺激后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术后疼痛不但使循环、呼吸、消化、内分泌、免疫、凝血等系统发生改变,还可造成精神创伤,如焦虑、恐惧、失眠等。
●术后镇痛有哪些优点?
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虑、恐惧、失眠等精神创伤;还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如有效的镇痛能改善呼吸幅度,促进咳嗽、排痰,由此防止肺不张和肺部感染;促进早期下床活动,减少深部静脉栓塞的发生;减轻疼痛引发的心血管应激反应;还可以抑制交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恢复手术后的胃肠功能。
●术后镇痛影响伤口愈合吗?
不会,而是会促进伤口的愈合。因为有效的镇痛可以阻断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消除紧张情绪,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加快术后康复。
●使用镇痛泵会影响记忆力吗?
不会。麻醉医生会评估每名患者的手术类型和手术时间等因素,采用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调整其参数,实现镇痛个体化。所以,适量使用镇痛药物不会影响人体智力及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