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自我控制”控制的孩子们

2024-03-19宋玥

教育家 2024年7期
关键词:自我控制教育者棉花

宋玥

“你的桌子上有一颗棉花糖。你可以选择现在吃掉它,或者,你可以等待15分钟。如果你能等这么久,我会再给你一颗棉花糖。”在1968年至1974年间,有185名来自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幼儿参加了这项被后人称为“棉花糖实验”的研究。这群平均年龄为4岁4个月的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对于一颗棉花糖的等待,会跨越几十年,牵动全世界家长的心。

棉花糖实验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及时行乐”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教育者们希望了解如何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消费社会中,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和规划未来的能力。而要完成这项研究,研究者首先就要学会等待——经过近20年的追踪,直到1990年他们才发布了研究结果:幼儿在4岁时等待棉花糖的时间越久,他们在青少年期表现出越高的认知能力,有更优秀的学业表现,并能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这一结果迅速点燃了父母的热情。而对于中国的家长和教育者而言,我们不仅想知道“如何从小培养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还或多或少地受到“三岁定八十”这样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历来就重视等待的力量。因此,该研究在国内迅速“走红”。由于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我控制能力的一种,因此,自我控制这一概念也逐渐成为人们口中“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然而,成功真的需要“一‘控了之”吗?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处理长远目标和当下目标的关系?为什么孩子如此“短视”,总是“等不起”?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三个问题,结合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一起来谈一谈棉花糖实验对当下的启示。

自我控制还是自我调节

——对棉花糖实验的第一问

“如果让你独自坐在桌前面对一个棉花糖,不给玩手机也不让做其他的事情,你能坚持多久?”这是发展心理学家对棉花糖实验提出的第一问。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将儿童等待的时间缩短到7分钟,棉花糖实验的通过率将得到大大提升——也就是说,最初实验中15分钟的时间设置本身也许就是有待商榷的。因此有学者提出,也许儿童在时间未到的时候吃糖不完全是抵抗不了糖的“诱惑”,也是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另一些学者的支持:他们重新发现等待时间长的孩子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有的蒙着自己的眼睛,有的自言自语,有的边唱歌边在桌子上打拍子,还有的对着棉花糖做鬼脸……与其说他们在“压抑”对棉花糖的渴望,不如说是在“调节”注意力和情绪。

两组学者不约而同地认为: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仅仅是自我控制能力。换句话说,孩子们要学习的,可能并不是一味地控制和压抑对某一种事物的渴望,而是要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合理分配对于不同种类事物的关注。

这一观点也与棉花糖实验的研究“初心”——教会孩子延迟满足——相吻合。需求的满足是人类成长的动力,更是幸福感的来源。只是我们的需求多种多样,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同时得到满足,这时候,我们就得对需求分个轻重缓急。教会孩子延迟满足,其关键就是帮助他们处理好“缓急”,厘清“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延迟满足的形式是延迟,目标是满足,实现途径是自我调节,其中包含了对当下需求的自我控制。因此,过分强调自我控制,其实是对棉花糖实验初心的一种曲解。这也启示家长和教育者们:在培养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时候,我们既需要告诉孩子控制欲望的方法,也要告诉他们控制欲望之后能获得什么。

怎样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

——对棉花糖实验的第二问

“为了实现一个长远目标,你会怎么做?” 这是发展心理学家对棉花糖实验提出的第二问。有学者提出,自我调节的策略包含了情绪调节、行为管理、目标管理和自我激励等各个方面。它们在棉花糖实验的录像中都有所体现:例如,一些孩子对着棉花糖做深呼吸,这就是情绪调节的一种方式;另一些孩子在“自娱自乐”,这是行为管理的一种策略;还有一些孩子一直在期待“第二颗棉花糖”的出现,这是在进行目标管理;甚至有一些孩子会给自己“加油打气”,这是他们在自我激励。

这就启示家长和教育者们: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教孩子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情绪激动的时候,引导孩子通过深呼吸、数数或者想象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平复情绪。还可以通过提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绘画或游戏等来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也可以通过设定短期且易于实现的目标,使孩子获得成就感,甚至可以提醒孩子完成任务后的奖励,以增强他们的动机。同时,我们还需要及时、真诚地赞赏孩子耐心等待的行为,并通过示范来教会孩子如何自我激励。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自我调节

——对棉花糖实验的第三问

“在什么情况下,你愿意为了未来的两倍收益,而放弃眼前的收益?”这是发展心理学家对棉花糖实验提出的第三问。要处理好“当下”与“未来”的关系,孩子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未来”。在学龄前期,受限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未来”对孩子而言是一个抽象、模糊的概念,只存在于想象中,他们也缺乏对“未来会发生什么”的实际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两倍收益”就像是一種虚无缥缈的承诺,孩子当然不愿意吃这个“饼”。

那么什么时候,未来才变得触手可及?带着这个问题,近些年有一群研究者重新开展了棉花糖实验:他们选取了1000多名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儿童,在实验中降低了难度(等待时间从15分钟变为7分钟),还考察了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在生活中获得社会支持的水平。与1990年的结果不同,这项最新研究发现,幼儿在棉花糖实验中等待的时间长短无法预测他们在青少年期的认知能力和成绩。相反,幼儿获得的社会支持才是预测青少年期发展的重要指标。这一结果说明,棉花糖实验可能反映了儿童早期生活环境中有关社会支持、良好家庭氛围等因素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想教会孩子为了未来而调整现在,我们需要首先帮助孩子建立对未来的信任感,告诉他们:未来是可预期的,目标是能够通过计划而达成的,承诺是会被兑现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愿意为了一个未来而想方设法地控制自己。这就启示家长和教育者们:在培养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时候,要建立稳定的日常生活规律,塑造有保障、有希望的未来。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控制欲望之后能获得什么,更要以身作则地践行我们的承诺。

在回答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后,我们来梳理一下棉花糖实验对当下中国家长与教育者的启示。与美国文化不同,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强调耐心的重要性,因此家长和教师需要首先想到的是棉花糖研究与我国文化的“适配性”,避免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其次,诚如家长已经认识到的,自我控制的确是成功之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成功之路远比想象中更宽阔。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家长及教师对孩子自我调节能力的科学培养和对孩子生活氛围的营造,都是这条成功之路上的要素。因此,家长和教师不仅需要教孩子控制住对眼前玩具的渴望,也要教孩子调节对未来收获的期待,更要用充分行动来证明未来是有收获的。第三,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当家庭和整个社会都支持、倡导和践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时,具有较好延迟满足能力的儿童更可能获得成功,而这些通过等待获得奖励的经历会反过来激发出孩子更高的延迟意愿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形成正向循环。在培养孩子能力的同时,我们需要为孩子们塑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他们提供支持性的力量,帮助他们在忍耐之后获得自我成长的快乐与希望。

猜你喜欢

自我控制教育者棉花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棉花是花吗?
棉花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可信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心中的“棉花糖”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