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青年教师,架设成长阶梯

2024-03-19花木

教育家 2024年5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研学校

花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有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倾向于从自身和理想状态认识、理解世界,普遍存在对职业理解不全面、不深入的问题。面对现实和繁杂的教学工作,不乏青年教师产生“我适合当老师吗”的质疑。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邀请一线中小学校长探讨如何为青年教师架设成长阶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议题一: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问题与需求?

◎闫瑞丰: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再到今天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些都是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目标和方向有了,还要从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出发,精准施策,集中发力。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在的青年教师普遍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水平高,思维反应快,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同时,整体而言,青年教师普遍存在职业价值感不强、专业成长内动力不足、工作缺乏活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学校管理者的决策和管理方式不无关系。

职业价值感不强。不少学校管理者非常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更多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对青年教师精神层面的关注不够,在职业精神、价值追求方面的培养较为欠缺,没有站在更高层面去考虑他们的职业理想追求,较少给青年教师提供讲述职业理想、描绘教育梦想的机会,甚至以过来人的身份评价他们,给他们贴标签。这些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情绪和积极性,导致青年教师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价值认识不够。除此之外,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缺乏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也会影响青年教师自信。

专业成长内动力不足。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更多时候是学校在为青年教师做规划、找师傅、定要求,很少倾听青年教师的心声。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是“90后”“00后”,他们普遍是在民主管理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有主见,有想法。当学校没有给他们民主的空间和充分表达想法的机会时,他们也许会选择不管不顾、我行我素,或者不反抗也不主动。反之,如果尊重和信任他们,支持和鼓励他们,他们便会下足功夫,给你精彩,这就是青年人的“真实”。

工作缺乏活力。青年教师本应该充满活力,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我们看到的青年教师大多很忙,却表现出按部就班、缺乏创造性的状态。这说明:学校组织开展的教师文体类活动较少,没有调动起教师的活力;学校的工作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研究性和挑战性;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多,消磨了教师的兴致;对教师的心理关注不够,只想着学校的成绩和发展,忽略了教师的感受,不关心、不重视教师的情绪和状态。

基于以上对青年教师现状的分析,学校领导者应该从重视事转向关注人,真正从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上进行变革,尊重教师、信任教师、激励教师,变“管理”为“引领”,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自己的职业价值追求,激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造一支使命感强、责任心强、专业性强的新时代青年教师队伍。

议题二: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刘冬:学校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如何答好“凤栖梧桐”的人才答卷,培养一支具有生命力和发展力的教师队伍? 我校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经验、总结做法,解锁了教师“超常成长”的“三有”情感密码和“3341”专业密码。

“三有”情感密码

教师所抱持的学生情、学校情和教育情是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学校通过人文关怀和共同价值观的塑造建构起一个强大的情感支持系统,涵养“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校、心中有信仰”的“三有”教师,解锁了教师“超常成长”的情感密码。

“3341”专业密码

在实践探索中,我校形成了“输血、换血、造血”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开辟了规范教师队伍管理、落实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夯实教师技能基础、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突出教师教科研实效的培养路径,形成了“三研三学四工程一评价”培养模式,解锁了教师“超常成长”的专业密码。

“三研”是基础。建立以单学科组为“点”、多学科为“面”的点面齐动校本日常教研体系,依托常规教研、主题教研、课题研究,有效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教研水平,推动校本研究工作扎实开展。

“三学”是根本。通过基础工程,帮助青年教师练好三字、两话(画)、一操作的职业基本功,在自学互享、名师带动、专家指导中提高一标、一案、一课的能力;建构成长共同体,开展跨学科交流与互助;以研究课、常态课、汇报课、示范课为抓手,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引导教师立足学情、夯实基础、落实目标。

“四工程”是突破口。一是“青蓝工程”。依托集团名师资源,开展师徒结对,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帮助青年教师从“入格”到“合格”再到“出格”,迅速成才。二是“名师工程”。依托集团“轮转讲台”“强基工程”“跨区教研”等活动,搭建交流教学经验、提升教学能力的平台,引领教师淬炼技能,站稳讲台。通过“大先生”教师成长计划推动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三是“领航工程”。在通州区“繁星计划”大框架引领下,依托研修院的学科培训、教科研部的课题培训、干训部的综合培训,助力教师实现快速进阶成长。四是“头雁工程”。在人才培养上,学校积极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科研单位合作,邀请专家进校指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指派青年教师赴科研院校接受继续教育,让实践走向理论高度,让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一评价”是动力源。探索全方位教师评价体系,科学制定职评、岗聘、考评奖励方案,评选“我心中的好老师”“杰出班主任”“功勋教师”等,激励教师主动学习与成长。

◎陶文平:一般来说,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新手期、规范期、成熟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各有不同。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为青年教师指明成长路径,构建有效機制,让学校成为青年教师自我突破的成长场域。以下是我校的几点做法——

提灯引路,育梦成光

打造“青蓝”新师培养工程,实施“双师制”师徒结对。即给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两位师傅,从教学和德育两条路径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每学期,师徒要互相听课,师傅要上示范课,徒弟要上汇报课;针对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傅要及时指导徒弟,找寻解决方案;师傅还要帮助徒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工作目标。

开设专题培训讲座。过去一年,我校邀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教育学院、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分别围绕新课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教研论文写作、试卷命制等主题开设讲座。青年教师通过聆听讲座、尝试应用,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过去两年,我校开展了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引领下,青年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反思,学习研究,找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办法,并付诸教学实践,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双提升。

搭建平台,助力成长

秉持“教研兴校”的理念,我校重视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多措并举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竞赛,营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以此有效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优化教师成长路径。

启智阅读,学思并行

书籍是前人智慧的结晶,青年教师要有读书的习惯,有深度阅读专著的能力。为此,我们倡导“共读、共享、共创”,用团队的力量促进个体的快速成长。

总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充分的信任和期待,相信他们有高尚的理想追求,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愿望;也允许他们有失败,在失败中找出自己的不足,给予他们奋斗发展的时间。

◎叶应松:为让青年教师快速站稳讲台,我们依托集团“青年教师成长营”队伍建设,科学制定青年教师团队培养计划,形成系统、多元、立体的培养体系,促进队伍快速、整体、高效成长。

从站立到站正——有师德,成为“师德高尚、笃学爱生”的青年团队。“站立”是指引导青年教师有志向、有目标。“站正”是锚定成长目标,要求青年教师树立“躬身教坛、强国有我”的抱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具体而言,一是要把学生的成长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参加团队政治理论学习,开展青年模范评选活动;二是要心甘情愿地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时间和精力,组织团队成员开展“一帮一润心行动”,做好思想、心理和学业辅导;三是要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只有会读书的人才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

从站正到站稳——有师能,成为“博雅善教、业务精湛”的青年团队。一是建立“青年成长营”教师团队的教学管理指导、评价奖励机制,保证团队有序、有效运作;二是优化团队建设,要求团队每个成员每学期要上两节公开课或示范课,每学期学科检测所教班级成绩与学校名师团成员所教成绩保持在合理的參数范围之内。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以名师团队成员为核心的各“学科中心组”,在示范引领、培训指导、反思实践中不断成长,并由此激发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合作发展意识;三是落实多项举措,组织引领团队成员把握教研方向,以前瞻性的眼光开展团队教研活动,提升研究水平;善于发现学科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思考对策、制定整改措施加以解决;立足课堂开展研修课、评优课、调研课、精品课等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以论坛展示、教学比武、读书交流、教学开放等多元研修形式,为团队提供锻炼发展平台。

从站稳到站高——有师名,成长为“善教善思、教研双优”的青年团队。“站高”是指有较好的教育反思研究能力和较高的教育声誉,在教师群体里有较高的美誉度。学校以“青年教师成长考核”为指导,以课题研究为龙头,提升团队总课题和成员个人课题等级,开展读书活动,提升理论素养,使团队成为具备研究色彩的专业团队。一是注重团队教科研文化理念的引导,真正形成“科研是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与必经之途”的发展理念并扎实践行,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目标和特色,校准教师队伍建设定位,加大对教师评价标准、教科研深度融入学校发展的研究;二是注重团队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真正形成一支有热情、有能力、有成果的教科研骨干队伍,并切实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和“种子”效应,做到团队成员人人有课题、年年有论文,青年教师成为备课组科研小团队带头人,形成浓厚的学科组教科研氛围;三是注重教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构建丰富、多元、健全的教科研工作体系,通过开发培训课程、开展科研活动、进行成果展示与资源拓展,帮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增进理解、培养兴趣、提升能力、体验成功。

◎朱依黎:依托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大背景,我校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为切入点,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数字技术赋能教研,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技术赋能的教研路径主要分为资源集聚、需求分析、教学决策和调整研判四个阶段。如“资源集聚”阶段,借助Classin平台,教师可将自己搜集并筛选后的各类资源在平台内共享,将教研活动的点滴想法即时以文字或语音形式进行智慧碰撞,将观课后的意见建议上传,供执教者参考,执教者综合各类意见与建议再次修改并上传……教师们在一次次的资源集聚过程中、一次次的资源内化中转变理念、付诸实践、改进教学。

数字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指出:学习者是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智慧课堂已将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升级为“学材+习材”,而智慧学习空间还需加入另一重要学习资源——“创材”。为此,我们引导青年教师努力在原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融入更多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空间,促进自主建构的课堂新样态形成。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分析使用好这些数据,重视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

数字赋能下的教研,数字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让青年教师在日常教学“直觉感知”的基础上,感受“数字技术”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让青年教师多了一份研究视角,拥有不一样的教学观察,借助数字技术看得更细,捕捉到平时凭“直觉”发现不了的现象与问题,让教学更精准、教学策略更灵活;更让青年教师拥有“望远镜”式的预测能力,看得更远,能及时优化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议题三:如何培养有远见的青年教师?

◎于鸿燕:开拓青年教师的视野与格局,培育有远见的卓越教师,学校应如何着力?我的回答是“三个一”——“提供一种路径”,即通过课堂实施策略、教学技能的迭代来开拓青年教师的视野与格局;“坚守一种意识”,即引导青年教师始终将“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铭记于心、践之于行;“追随一种精神”,即引导青年教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

这“三个一”决定了我们校本培训的两大抓手、一种模式、双线共进,以及三大核心内容:教学技能、育人策略、理想信念。

“两大抓手”即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课标要求。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全面学习和内化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深刻领会并不断宣传党的政策和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任务,立足学校、立足岗位、躬身实践,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另一方面,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新课标,深刻理解“两大导向”(育人导向、素养导向),践行“两大”改革(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确保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每节课和日常研讨中。

针对目前我们所处的“乌卡时代”,学校一方面不断强化大思政建设,以“大思政”理念在每节课中的贯穿来确保青年教师始终站在国家崛起、时代进步、世界变迁的潮流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重要的亲历者,在引导学生的同时审视自己何为、何可为。另一方面关注青年教师的信息素养,引导青年教师在课堂情境创设、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突破、命题设计等方面注重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大思政教学理念的贯穿,用信息技术手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辨、应变能力,同时突破和延展自身的视野边界、学习边界和教学资源边界。在这种“双线共进、同向同行”的教学要求下,青年教师的格局与远见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另外,从课程构建角度,基于国家和时代发展对未来接班人的需求与要求,学校从多个维度引导青年教师关注主题式课程群的系列化推进,科学全面、扎实深入践行“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教研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