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下活区域教育一盘棋
2024-03-19董欢欢
董欢欢
城区学位供给不足、城郊学校招生难,曾经是摆在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教育局面前的两个关键问题。近年来,冀州区通过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统整区域内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资源,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消除大班额的工作任务;又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速教师人才校际流动等举措,为城郊学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持续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集团化办学改革是盘活区域教育资源的一步‘活棋。对于冀州区来说,这既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城乡‘挤与‘闲、‘强与‘弱分化的必要之举,也是在存量教师数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创新之举。”冀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卢乃稳说。
从2017年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到2018年先后成立冀州区第一、第二、第三实验小学等三个教育集团,正式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再到2019年成立冀州区第四实验小学、冀州镇中学、冀州区第一幼儿园等三个教育集团,如今,冀州区基本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及义务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办学新格局。
聚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集团化办学改革如何激活城乡教育“一池春水”?冀州区如何突破资源限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头雁效应”?集团化办学的未来又将落脚在何处?
“腾笼换鸟”,破解城区“学位之困”
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区一小)是冀州区最早成立、规模最大的小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该校拥有了一批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因而成为热门的择校目标。不过,受限于建筑面积,该校长期饱受大班额困扰。
2018年6月15日,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挂牌成立(核心校区一小为东校区,冀州镇第一小学为西校区),由此拉开了核心校带成员校一体化发展的序幕。
“当时,冀州镇第一小学占地面积比区一小大了近一倍,学生人数却不足区一小的二十分之一。”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周锋表示,面对东校区“地小人多”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现实,以及西校区“地大人少”硬件设施环境较好的情况,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方面综合配置两校区的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总部择校、分校学习的方式,科学调整两校区学生人数,有效缓解了东校区学位紧张的压力、西校区生源流失的问题。
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腾挪”之法,只是冀州区各教育集团破解“学位之困”的一个缩影。
2018年6月18日,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核心校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为西校区,冀州镇第四小学为东校区)。为帮助东校区快速发展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分流,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对两个校区的办学模式进行了调整,西校区由原来的“走读+寄宿”调整为“走读+午托”,东校区成为城区唯一一所公办寄宿制小学。这样一来,东校区的师资得到有力补充,且因为能满足有食宿需求学生的需要,成了学生报名的热门学校;西校区则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办学经验和教育品牌,高质量推进招生工作,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教育集团虽然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分校间的地理位置不同、发展优势不同,弱校不能照抄照搬优质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在集团理事会的统领下,我们制定了适合各成员校发展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和管理措施,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谈到集团化办学改革,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郭盛这样说。
“头雁”领航,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优教”
“干部教师的均衡配置与梯队培养,是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最关键的一环。抓住了这个关键要素,集团化办学改革就成功了一多半。”卢乃稳说。
2018年,冀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核心校冀州区第二实验小学为西校区,冀州镇第五小学为东校区)。“要想短时间内促进校区间干部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需调配师资,但这样可能会让西校区面临优质教师资源被稀释的风险。如解决不好这一矛盾,教育集团将很难协调发展。因此,教育集团在向薄弱学校‘输血的同时,必须做好‘造血工作。”冀州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黄安进说。
近几年,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共有43名骨干教师交流到了东校区,他们的加入为东校区教师队伍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教师陈晓华带了两个“徒弟”,她不仅每周坚持听课、说课,还帮助两位教师备课,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教师方会稳聚焦西校区教师的日常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课堂表现,写了好几本听课记录,为指导教师课堂改革积累了一手数据。
“在教师的培养上,无论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都要抓住一个‘实字,把措施定实、把过程抓实。比如校本教研中,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管是集团大教研还是学科组小教研,不管是校际会课、结对上课,还是同课异构,只有问题解决了,教研才算成功。”黄安进表示,当前,东西校区除了办学特色不同外,无论是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还是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质量,已经不分伯仲。
如今,冀州区各教育集团已然形成了城乡师资双向流动、互促共进的良性发展格局。冀州区第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发挥核心校在教育管理、教科研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教科研一体化、教师培训一体化、观课议课一体化等举措,推动校区间的师资交流与业务交流,带动教师执教能力的整体提升。冀州区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新课标为导向,组织各校区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如名师示范课、同课异构汇报课、青年教师评优课等),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冀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以教育教学活动同步、优秀教师资源共享、教研活动常态化开展为抓手,促进全体教师提升业务能力。冀州镇中学教育集团则通过交流教师、选调教师等方式,把各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融入集团教学的全过程,激活了教师队伍的教育热情。
截至目前,冀州区各教育集团共交流师资417人次,其中校长43人次,教师374人次(核心校师资到成员校交流299人次,骨干教师达67人)。针对集团扩张的需要,冀州区还专门为各教育集团公开选调了222名优秀教师,为教育集团发展打足“底气”。
“集”而“团”之,把好学校开到学生家门口
建设创客教室、成立“三皇炮捶”社团、举办足球艺术节、共享经典诵读读本……近年来,冀州区各教育集团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输出好理念、好课程、好活动,让孩子们家门口的学校蝶变焕新。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地挂一块牌子,重点在于孵化和培育。”卢乃稳表示,推行集团化办学改革以来,冀州区教育局一方面保障教育资金投入,支持各教育集团新建、改扩建校区,提升学校硬件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方面,以“软件”提升為导向,引导各核心校输出管理模式、优秀师资和教学品牌,在学校发展规划、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教学安排、教研教改、干部教师分工、考评量化等方面实现统一管理,带领新校、弱校快速成长起来。
在统一管理中,如何科学评价教育集团各成员校的教学成绩是一个难点。
教育集团成员校与核心校相比,在师资、生源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评价核心校和成员校的教学成绩,恐怕有失“温度”。针对这一问题,冀州区第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创新评价方式,以教学成绩的进步幅度为依据,动态评价成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西校区的教学成绩稳步提升,甚至个别学科成绩进入集团中上位置。”冀州区第四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邓建发说。
随着一所所薄弱校变成学生家门口的优质校,冀州区各教育集团阶段性完成了消除大班额、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任务。未来,冀州区又将如何布局区域教育发展?
“下一步,冀州区将把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延伸到各个乡镇,通过将原来的10个乡镇学区中心校调整为2个城区教育集团和3个乡镇大学区,进一步促进校际管理、教学、教研的紧密融合,实现冀州全域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卢乃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