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头轮子能转动吗

2024-03-19史力玲庄礼通

教育家 2024年7期
关键词:希希车轴轮子

史力玲 庄礼通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幼儿深度学习的重要标志,发现问题意味着幼儿在观察或操作中进行了比较、分析、推理、想象等复杂的心理过程,对问题答案的好奇点燃了幼儿持续探索、沉浸探究的热情。在一次一次对问题答案的探索中,幼儿不断自主建构、整合经验,尝试反思和调整,经验得以应用和迁移,逐渐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问题,提供有效支架,支持幼儿主动生发的有意义学习。

一天,大班幼儿开展了“制作小车”的主题木工活动。制作完成之后,他们开心地把玩起小车来。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围绕“木头车轮能不能转动”展开了激烈讨论。

捕捉兴趣——发现并强化内在动机。教师敏锐地感受到幼儿的好奇心,却不急于解答幼儿的问题和疑惑,而是鼓励幼儿尝试和验证。

小裴说:“我们做的是木车轮,马路上哪有汽车轮子是木头做的?”

希希说:“我爷爷家就有一辆木头小车,轮子是可以动的。”

杰夫惊讶道:“木头做的轮子都可以动吗?我们的轮子是粘上去的。”

希希说:“爷爷家里的轮子是一根木棍連着,爷爷说是车轴。”

教师问:“木头做的车轮到底能不能动呢?如果可以动,你们想做吗?要怎么做呢?”

幼儿异口同声地表示肯定,随即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幼儿说“想做货车那么多的车轮”,有的幼儿说“要做和汽车一样数量的车轮”……

木头轮子能不能动的疑问,引发了幼儿后续制作车轴的思考和尝试,而行动中的验证是解决困惑的最佳途径。

有效支持——推动自主探究。在主题木工活动中,幼儿基于探寻问题解决的强烈内驱力,进行了多次尝试。在探究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在不断尝试、合作探究中,幼儿逐渐构建了自身的经验体系,发展了勇敢坚毅、不怕困难、善于挑战、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品质。

第一次制作:车身上加装车轴方案。确定木车轮需要装车轴才能动之后,幼儿选定了车轴材料——一根圆木棍。

菲菲提出:“我们直接在车身锯个洞穿过去。”按照菲菲提出的方法,幼儿开始尝试,制作到一半时,他们遇到了困难。

杰夫在安装完第一根车轴时,想要坐上去试试,结果被卡住了。

杰夫叹息道:“车轴挡住了我的脚,我坐不进去。”

源源说:“我们把它拆掉吧,不装在这里了。”

教师说:“看来安装车轴没那么简单。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面对困难,幼儿没有退缩,他们决定寻找新的安装位置。

第二次制作:底盘加装木块安装车轴方案。放弃在车身上安装的方案后,幼儿再次探索,尝试寻找新的位置安装车轴。

基于之前制作木头拼件、小型车辆等相关经验,希希提出了新的想法:“可以在底盘多装一块木头,再在木头上安装车轴。”

幼儿安静了几秒。佳佳说:“这个办法可以,可是没有大的木块,要锯出车轴这么大的洞,车身会烂掉的。”

依依说:“我们可以把两块木头拼起来,合成一块大的。”

依依和佳佳一起用螺丝把两块大木头合起来,然后锯洞,一会儿她们就筋疲力尽。其他小组也是如此。有的幼儿提出让教师拿电钻帮忙打孔,但木块太厚,小打孔机没办法完成。把两块大木头合起来之后,厚度增加,这对幼儿来说并非易事。幼儿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纷纷表示锯出大孔太难了,面对困境,他们决定放弃把木块接合起来的方法。

第三次制作:加装的木块先锯后合方案。经历前两次的失败,幼儿意识到,制作前要比对测试,不能先组装再锯。

菲菲提出:“将两块木头合在一起不连接,把车轴竖在两块木头中间,沿着车轴边在木块上画一个圆,然后分开,一组锯一半”。菲菲找来希希合作,画好后切割半个圆形,切割时间大大缩短。

确认方案的可行性之后,幼儿开始分工合作。他们在完成画圆后分成八组一起切割。全部切割完成后,幼儿基于前期的经验,提出先测试能否成功,然后再接合起来。测试过程中,幼儿发现新的问题:切割的圆形孔与车轴大小相等,车轴无法轻松转动。经过讨论,幼儿想到新的解决方法,他们使用打磨工具“加工—测试—再加工”,车轴很快有了足够的空间转动。

第四次制作:重新制作车轮。由于原有木轮不够大,底盘加木块后会剐蹭,需要重新制作符合车身高度的木轮。幼儿一起将车子抬高后测量出车轮需要的高度。在制作的过程中,绘制车轮的形状成为幼儿探索的新内容。幼儿平时画圆形都是随手画或者找圆形物体临摹,但木工坊没有适合的圆形物体,面对新问题,幼儿重新进行思考与尝试。

悦悦说:“老师,你可以用手机帮我查一下怎么画圆吗?”

教师回答:“当然可以,画圆的办法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看。”

悦悦看着教师手机屏幕中的图案说:“老师,能查查这根绳子可不可以画圆吗?”

看着教师查出的图像资料,悦悦与菲菲比照测量的长度,模仿视频中的方法,把绳子剪成一段,然后在绳子的两头绑上钉子和画笔,并调整钉子和画笔之间的绳子长度,成功画出了一个圆形。经测量发现,他们画出来的圆形直径是20cm,而需要的轮高是10cm。其他围观的幼儿纷纷提出解决办法。

希希说:“我们需要的是一根绳子的长度,减一半就可以了。”

教师问道:“绳子怎么减一半呢?”

希希用尺子测量后,剪短绳子,边调整边说:“你们看,就是这样。”

调整后画出来的圆,虽然不是很圆,但测量之后刚好就是他们需要的轮高。看到希希的操作后,其他幼儿纷纷找到自己的伙伴开始重新制作。四个轮子做好后,幼儿将它们合在一起对比大小,还有模有样地摸了一圈车轮,发现有不平整的地方之后,纷纷喊道要再打磨一下。

车轮和车轴全部安装完毕后,幼儿提出将车推出走廊测试。他们一个个轮流坐上木头汽车,其他人则兴奋地在后面推,为车子的快速开动助力。轮子转动的那一刻,幼儿有力地验证了“木头轮子也能转动”的猜想。

幼儿由木头车轮能不能动的讨论,生发出对木头汽车的持续升级改造,从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热情、专注和坚持。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并及时给予鼓励、提问引导、组织分享和讨论,促进幼儿经验的提升、整合,帮助幼儿实现学习的迁移。

回顾梳理——发现有意义学习的生发点和提升点。通过回顾梳理,我们发现,幼儿在制作中的构思,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为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对生活中的实物进行观察、比较、想象,包括对物体的比例、结构、空间位置的感知与理解,帮助幼儿形成丰富的表象经验。幼儿将原有经验迁移到制作活动中,进一步将提升后的经验再迁移。

那么,在主题木工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支持幼儿生发有意义学习,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一是激发内在动机或兴趣。幼儿对制造“能动的木轮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敏锐捕捉到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遵循幼儿的想法并给予支持。对于幼儿的内在动机,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做到“发现—强化—维持—延伸”。

二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3-6岁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常常是以动手操作解决现实问题来形成高阶思维能力。深度学习则立足于问题解决能力,并且是解决幼儿生活或游戏中真实具体的问题。

三是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首先,支持与退位支架,即追随幼儿的问题,生成探究的脚步,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支持幼儿自主、深入探究。无须材料或引导性支持时,教师要退位,让幼儿在前,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积极思考、直接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如制作中“幼儿需要教师用打孔机协助”时,教师保护幼儿积极性,给予支持,但不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为幼儿主动获取新的经验提供了可发展的空间。其次,有效提问与回应支架,即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且具有挑战性、开放性、启发性的提问与回应,能引导幼儿螺旋式探究问题,如“木头轮子怎么样才能动”“一半是多少”等,激发幼儿推测、分析、验证、推理等高阶思维活动,从而引导幼儿深度学习。最后,正向评价支架,即教师及时、正向、积极的评价能够让幼儿获得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儿制作成功时的激励,能令其内心满足,增强其内在动力,使其乐于进行经验迁移;幼儿遇到困难时的激励,能令其以积极乐观的思维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希希车轴轮子
车轴轴径微差测量仪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高品质生产
两个轮子“走路”
敞开怀抱 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杨杨和希希
不想要,就礼貌拒绝
没有轮子的挖挖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自由转动
让我们走近希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