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创项目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
——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调查研究

2024-03-18张士杨司忠业李杨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华东理工大学结题项目组

张士杨,司忠业,李杨

(华东理工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上海 200237)

我国开展“大创”项目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比较早,2007 年1 月,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2012年2 月,《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指出,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2019 年7 月,教育部印发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明确了“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上海交通大学[2]、上海大学[3]、山西大学[4]、长安大学[5]、天津农学院[6]等各高校根据上述教育部通知发文以及2021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开展了提高“大创”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研究表明[7-10]: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更好地促进就业。因此,华东理工大学在汲取各高校优秀经验的同时,基于本校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了“大创”项目提质增效工程。

1 华东理工大学“大创”项目实施现状

为推进与指导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在校本科生能够及早开展科研训练,华东理工大学从2003 年开始实施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简称“USRP”),2008 年起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2012 年更名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2012 年更名为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并作为专项纳入学校USRP 项目的管理。2012 年,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小组”,实行校院两级管理。2014 年,学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USRP、科研训练、“挑战杯”系列赛事纳入训练体系,构建多层次、互动式、开放性创新实践平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2021 年,根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情况,学校再次修订了《华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进而加强并规范了“大创”项目的组织和管理,全过程、全周期对“大创”项目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指导,为“大创”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开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1.1 近年来“大创”项目实施情况

2016 年至2022 年,华东理工大学“大创”项目的数量逐年稳步提升,立项数和学生参与数都增加了一倍以上,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这表明了学校在“大创”项目发动、组织、宣传等方面的突出工作成效,也体现了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实践项目的迫切需要和积极参与。据统计,每年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中有超过80%的人都参加过“大创”项目,学生参与“大创”项目已经达到普及阶段,是大学生涯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图1 2016—2022 年“大创”项目立项数和参与学生数

各学院(二级单位)近5 年项目分布情况如图2 所示,从学院(二级单位)数量来看,目前,学校共有20 个二级管理机构(2021 年撤销理学院建制),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由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管理,创新训练项目由其他19 个学院(二级单位)管理。从项目数来看,理工类学院的项目数占比较大,文商类学院项目数占比较小,物理学院和数学学院项目数较少是因为学院2021 年才成立,工程创新实践中心项目数较少则是由于2021 年才开始单独进行二级管理。

图2 各学院(二级单位)近5 年项目数

图3 为近5 年三类项目分布情况。由图3 可看出,近5 年学校“大创”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数量最多,占比为93%,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占比较小,分别为6%和1%。

图4 近5 年“大创”项目名称热词

表1 为三类项目近5 年各级分布情况。由表1可以看出,近5 年国家级项目共立项580 项,上海市级共立项716 项,校级共立项1 736 项。

表1 三类项目近5 年各级别分布情况

1.2 数字化赋能“大创”项目全流程管理

华东理工大学“大创”项目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原则,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的要求,实行学校、学院两级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总体负责全校的“大创”项目管理和创业类项目的实施开展,具体包括管理制度,激励保障措施,组织开展“国创”计划、“市创”计划和“校创”计划项目遴选推荐、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年度总结上报,搭建项目交流平台,遴选推荐优秀项目参加各类成果展、“国创”年会等工作。学院是“大创”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主体,主要负责全面宣传、发动和引导,为参与项目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实验设备等条件支持,落实立项、中期、结题验收等各环节的具体工作。

2020 年,学校升级了原有的“大创”项目管理系统,新系统根据“大创”项目管理层级需要,将全校师生设定为学校管理员、学院管理员、学院“双创”协调人、学生、指导教师、专家6 类角色,增加了特殊教师设置、审核流程优化、立项项目调整、项目编号经费级别管理、中期检查调整、结题报告调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管理、项目成果填报等模块,保证了“大创”项目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同时,新系统增加的数据汇总模块可方便“大创”项目师生和校院两级相关管理人员实时查看周进展、项目成果、结题报告、报销情况等数据,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在规范业务流程、专家评审、数据存档调阅等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教育部审核评估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监测数据填报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2 调查研究“大创”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 年开始实施“大创”项目以来,学校在近15 年的实际运行中已形成职责分工明确、层级配合密切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3 类运行体系,校级、上海市级、国家级“大创”项目3 级实施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项目来源相对单一,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偏少

“大创”项目通常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践或者学生感兴趣的自拟课题,从近5 年的“大创”项目名称热词分析来看,除了制备、设计、应用、性能、合成、技术等通用词汇外,智能、材料、合成、催化剂、生物等词汇均表明“大创”项目来自实验室相关的科研课题居多,同时,这类项目所需的时间和投入也较多,如果项目组师生未能全力开展,很难取得显著的项目成果。另外,创新训练项目主要由学院(二级单位)单独负责实施,项目组立项前的组队过程中往往会在班级或者学院内部寻找成员,2018、2019 年跨学科跨专业组队的“大创”项目比例分别为13%和17%。虽然同学院同专业组队能够与项目的课题专业性相匹配,但也会因为各学科之间交流碰撞少、知识面相对狭窄等因素,在面对日益复杂的挑战以及社会需求时,难以解决综合性问题。此类情况将不利用学生思维的发散[11],无法满足新时代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2 “大创”项目立项考查不实,过程管理不严

在“大创”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每年的3—4 月份进行国家级、上海市级和校级的分级答辩评审,项目组主要针对行业背景、市场需求、目标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前景等项目内容,以及项目的科学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价值和预期目标等进行申报书的撰写和PPT 汇报答辩,评委主要对还未实施的书面情况进行评审判断,整体分级考查不够扎实。在项目正式立项后,除了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环节进行相应的考核和验收之外,对于项目在1~1.5 年的实施周期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管理。以上两种原因会致使部分国家级、上海市级项目名不副实[12],最终导致“大创”项目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2.3 “大创”项目组师生合力不够,成果产出不足

项目指导教师在立项前和立项评审阶段较多关注项目组的构建和最终评定的等级,会给予“大创”项目大量的指导,但在正式立项后,由于校区的分隔、自身精力的缺乏以及监督管理缺失等原因对项目后续的实施进程缺乏关注,与项目组学生交流探讨不够,导致学生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法解决问题或推进缓慢。同时,部分教师会在临近结题验收时突然加紧对“大创”项目的推动,存在短期赶工或者借用实验室已有数据完成任务的现象,这不仅会对学生心理产生不利影响,也会致使“双创”育人的实际效果大大减弱。教师指导和学生投入是保障“大创”项目过程质量的关键,如果过度依赖教师指导,不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难以达到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3]。项目组师生推进“大创”项目稳步开展的合力不够,达不到项目初始预定的目标,最终导致高水平的成果产出不足。

2.4 “大创”项目在营造“双创”氛围方面未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力有待提升

“大创”项目在高校整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环节,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课余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各级各类竞赛等“双创”实践的成效。但是,一方面,很多学生面对创新创业都还停留在有意愿的思想层面,没有采取实际行动[14],另一方面,校园内各类具有品牌效应的“双创”活动数量也较少,与“大创”项目实践相关性不强,整体的“双创”氛围不够浓厚,在“双创”文化建设和广泛宣传方面缺乏特色和有力方法,这不仅会加剧“大创”项目组交流少和积极性不足的不利局面,也会因缺乏有效的展示交流平台,导致优秀的“大创”项目和“双创”案例得不到推广,起不到引领示范的作用。长此以往,不仅“大创”项目的影响力逐步减弱,也会对其他“双创”实践产生负面影响,“双创”育人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3 华东理工大学“大创”项目提质增效的实践探索

为解决“大创”项目管理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加强过程管理、强调成果导向、扩大命题来源、鼓励学科交叉、营造“双创”氛围等方式开展了“大创”项目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提升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能,不断扩大“双创”影响力,取得了一系列良好的效果。

3.1 拓展“大创”项目来源渠道,全矩阵促进学科交叉

为拓展“大创”项目的来源渠道,面向校内校外两个层面分别进行招投标。校内层面为了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各个环节,促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推进学校重点工作与优秀人才培养、优秀项目培育相结合,面向参与“大创”项目较少的校院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征集命题。校外层面通过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面向企业和社会组织征集命题。2020 年以来,累计拓展校内外各类命题76 项,348 名学生参与项目,进行“双创”实践。

同时,学校构建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B 站直播、QQ 群以及“双创”实践管理平台等全媒体矩阵,以数字化技术扩大“双创”工作开展效果,方便广大师生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双创”具体信息和服务,拓展了全校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维度。通过以上措施,2020—2022 年“大创”项目跨学科跨专业组队比例逐年稳步上升,分别为23%、25%和29%,较2018 年提高了一倍多,“大创”项目学科交叉效果明显提升。

3.2 加强“大创”项目过程管理,全流程把控提高质量

在“大创”项目正式立项前,学校提前开展预立项工作,每年11 月左右发布下一年度“大创”项目申报启动通知,通过学院(二级单位)进行宣传和指导,鼓励学生出自个人兴趣、爱好和创意而提出研究课题,给予至少一个月的申报时间。同时为促进师生相互了解,增加见面交流沟通,在奉贤校区G 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大创”项目“师生双选面谈”活动,2020 年以来,累计近3 000 名学生、超300 位教师参加了线下面谈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课题330 项,其中征集学生自拟课题165 项。

在“大创”项目申报结束后,各级各类项目由学院(二级单位)负责对教师选题、项目材料、团队成员进行审核把关,经学校在“大创”管理系统上最终审核后,统一预立项为校级“大创”项目,随后即督促各项目组开展前期准备、调研规划以及项目初步实施等工作,在经过寒假前后的实际开展后再参加下年3—4 月份的分级答辩。这不仅让项目内容更完善,也让项目组师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减少了项目组后期人员变动,让分级答辩评审更有依据,提升了各级“大创”项目的质量。

在正式立项之后,要求项目定期在系统中填报周进展,上传项目组师生共同参与的阶段性项目进展文字报告或图文视频,并在中期检查时作为除中期报告外的必要材料由学院(二级单位)进行审核,不合格的项目需按要求进行整改。2020 年以来,累计填报25 435 条周进展情况报告,有力督促了“大创”项目的实施开展,推进了整体进度和师生互动交流。

3.3 强调“大创”项目成果导向,全方位增加项目产出

在“大创”项目立项之初,鼓励项目团队以“研究/训练成果”积极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事等各级各类竞赛,积极撰写学术论文或申请专利,并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实践转化。为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将指导教师的带教工作量纳入业绩考核指标,在学校的职称评审中增加指导“大创”项目数量的基本要求,“大创”项目在结题验收中获评优秀的项目,项目组学生可获得3 学分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学分(高于正常结题的2 学分)。同时,在修订“大创”项目管理办法时增加成果导向相关内容,允许“大创”项目在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以本科生为第一发明人(著作权人)申请专利(著作权)获授权、参加学科竞赛获高级别奖项等情况下,中期检查时可申请提前结题或申请升级为次年国家级“大创”项目,2020 年以来,累计有86 项“大创”项目提前结题通过,37 项“大创”项目成功升级。

2020 年以来,基于“大创”项目实际研究内容或实践,累计发表论文476 篇,其中以项目组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有245 篇;累计申请专利(著作权)220 项,其中以项目组学生为第一发明人(著作权人)的专利88 项,最终获授权的学生第一发明人(著作权人)的专利36 项;累计获奖940 项,其中国际级12 项、国家级130 项、省部级265 项、校级490项、其他级别43 项。历年论文、专利、竞赛具体数据见图5 至图7,由图可直观看出,除了2022 年竞赛获奖数有所下降外,基于“大创”项目的三类成果数量逐年增加,成果导向效果显著。

图6 2020—2022 年“大创”项目申请专利数量

图7 2020—2022 年“大创”项目竞赛获奖数量

3.4 打造特色品牌“双创”平台,全力提升“双创”影响力

学校打造“周二市场”“周四创谈”“师生双选面谈”等特色品牌活动,在“大创”项目立项、中期、结题等不同时间节点开展对应“双创”活动,邀请“典型‘双创’教师团队”、优秀“大创”项目成员、升级/提前结题“大创”项目成员、校外导师以及社会组织等开展线上线下多维度高频次的讲座、培训和实践活动,为师生提供拓宽视野、交流经验、共享资源和增强“双创”能力的机会。在G 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搭建交流展示平台,长期展览历年优秀“大创”项目、“互联网+”大赛优秀获奖项目、创新创业特色社团/俱乐部等各类“双创”优秀项目和团队的事迹。通过特色品牌活动和优秀项目展示,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双创”氛围。

学校遴选优秀“大创”项目参加两年一度的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2021 年获优秀创新项目3项、优秀创业项目2 项、优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案例3 项、优秀创新项目线上展示3 项、优秀论文4篇、最佳项目报告1 项、我最喜爱的项目3 项,累计获得19 个奖项。遴选优秀“大创”项目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2020 年以来,学校累计入选10 项“大创”项目,并在2021、2022 年连续两年获得年会最高奖项。同时,2021、2022 年荣获“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的“化禹科技”和“柔化科技”最初均来自“大创”项目,“柔化科技”项目团队在2023 年与21 个来自海内外的优秀项目一同亮相“创撷硕果”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双创”影响力。

4 结束语

“大创”项目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培养造就创新创业生力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华东理工大学通过梳理学校实施“大创”项目的历程,调查研究“大创”项目相关数据和问题,开展了提质增效工程,通过各方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助力了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扩大了学校“双创”影响力。但“大创”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今后将继续深化提质增效过程,不断优化有关措施,推动“大创”项目高质量发展,进而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

猜你喜欢

华东理工大学结题项目组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设计作品选登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单浩作品选登
The Immoral Duch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