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4-03-18崔岩甘有洪高碧云吴基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口腔医学科学研究

崔岩,甘有洪,高碧云,吴基华

(1.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 附属口腔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

新时代的临床医疗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更迭换代,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医学突破[1]。尽管口腔医学主要重视临床实践能力,但在例如种植牙手术、牙周及牙髓组织再生等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都可以发现和提出许多新的问题。这些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开展更深入的医学科研。医学科研产生于临床实践并服务于临床[2]。

以解决临床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为导向培养口腔医学生,能够使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中。目前,口腔专业学生基本是在研究生就读阶段才较为完整地接受科研教育培训。如能在本科就读阶段更早地接受医学科研教育培训,学生在研究生就读阶段的科研素养将能得到很大提升,能更善于发现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制定新的科研方向,从而推动口腔医学的发展。国内外众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本科阶段早接触科研的培养模式。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对科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本科阶段参与科研的情况及可能影响早接触科研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可行的早期接触科研的策略。

1 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意义

传统的本科生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中,本科生常会根据导师要求完成文献查阅、课题申报、实验操作等任务。在这个过程中:(1)学生能运用学习的专业知识,学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2)学生理解了课本中的知识是前人研究的结果,需采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学习;(3)对于部分学生,早期科研思维的培养将有利于其在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3];(4)严谨的科研思维使医学本科生更能胜任自己未来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在面对一些复杂病例和疑难病例时能够独立分析判断,并能通过查阅文献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此外,尽早接触临床与科研能够帮助医学本科生更深入地了解其专业和职业特点,使其尽早进入职业角色[4-5]。

2 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现状的调查与讨论

医学本科生常由于课程多、时间少,而没有时间参与科学研究。一些地方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学生创新能力不强[6-7]。此外,部分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多是为获得综合测评加分进而获得奖学金,或只参加学校硬性要求的科研活动[8],这类本科生对科研素养的认识不足。为了进一步了解口腔医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182 名广西某高校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涵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年龄、性别、教育背景等),对科学研究的认知情况(个人意愿、参与目的等),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情况(参与类型、获得成果等),参与科研活动的相关影响因素(校方支持度、参与时间、学术能力等)。对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后得出以下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纳入广西某高校182 名不同学历层次的口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中男性73 人(占比为40.1%),女性109 人(占比为59.9%);本科生97 人(占比为53.3%),硕士研究生78 人(占比为42.86%),博士研究生7 人(占比为3.84%);年龄分布为17~36 岁,平均年龄为22.23 岁。

2.2 对科研活动的认知情况

在对科研活动的认知情况中,调查对象中对科研活动的感兴趣程度为一般的有131 人(占比为71.98%),很感兴趣的有43 人(占比为23.63%),不感兴趣的有8 人(占比为4.40%)。在兴趣认知中,博士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X2=42.201,P<0.001)。针对是否有必要在本科就读阶段早接触科研活动,绝大部分认为有必要(134 人,占比为73.63%),有42 人认为一般(占比为23.08%),认为没必要的有6 人(占比为3.30%)。同样,博士研究生也认为有必要在本科阶段早接触科研活动(X2=20.602,P<0.001)。对于本科阶段早接触科研活动的时间点,大部分调查对象(73 人,占比为40.11%)认为大三最为适合,详见表1。

在被调查的85 名研究生中,对于选择继续就读研究生的原因,有43 人(占比为50.59%)认为升学可以提升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其次为能增长见识和经历。而选择学术型研究生的原因主要是可以丰富个人知识和经历。关于选择学术型研究生的具体原因,绝大部分是为了增长知识和经历(51 人,占比为60%),第二为分数不够选择专业类型的调剂(38 人,占比为44.71%),第三为热衷于科研活动(23 人,占比为27.06%)。

2.3 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参与情况

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见表2。由表2 可以看出:在本科阶段参与过科学研究活动的有84 人(占比为46.15%);在参与过科学研究活动的调查对象中,有40 人(占比为47.62%)是作为项目负责人设计并主持科研活动,有44 人(占比为52.38%)是作为参与者参加由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对于参加科学研究活动的目的,分别为提升科研能力(占比为88.10%),开阔视野、发表论文(占比为73.81%),有利于考研及之后的工作(占比为67.86%),综合测评相应加分(占比为57.14%),修学分(占比为38.10%);在本科就读阶段未曾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有98 人(占比为53.85%),原因分别为没有机会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占比为57.14%),认为个人科研素养不够(占比为20.41%),没有导师指导(占比为13.27%),对科研不感兴趣(占比为7.14%),与其他活动时间冲突(占比为2.04%)。

表2 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情况

上述84 名在本科就读阶段参与过科学研究活动的学生获得相关科研活动信息的途径:有50%的学生是自行申请“大创”项目等科研课题并开展相关科研活动,有30.95%的学生是教师邀请参与其负责的科研项目,有55.95%的学生是通过教师或同学的介绍了解相关科学研究活动。学生参与的主要科学研究活动为: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占比为65.48%)、查阅文献(占比为59.52%)、申请课题(占比为50%)、撰写论文(占比为36.90%)。在申请、参与和实施科学研究活动中查阅文献的方式分别为使用知网等常用中文数据库(占比为94.05%), 使用Web of science 等常用外文数据库(占比为64.29%),使用其他文献检索方式(占比为8.33%)。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受到的阻碍主要为自身科研素养不足导致科研活动无法完成(占比为88.20%),时间冲突(占比为65.48%),缺乏资金(占比为53.57%),缺乏导师指导(占比为52.38%),缺乏科研机会(占比为45.24%)。

2.4 学校课程对早期接触科研的影响

学校课程对早期接触科研的影响见表3。由表3 可见:有172 人表示当前学校开展的科研活动已经足够多(占比为94.51%);有169 人表示当前学校应开设更多的科研理论课程(占比为92.86%);而对于参与科研的机会是否足够的意见基本持平。

表3 学校课程对科研早接触的相关影响因素

2.5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对医学水平发展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虽然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在本科阶段早接触科研十分必要,但只有约一半的调查对象在本科阶段参与过科研活动,且因为自身对科研的兴趣不高而参与科研活动者不足30%,表明很多学生并未从根本上对科研产生兴趣。此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持续性不强,这需要学校和教师通过提供适当的科研基础教育培训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向学生普及基本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热门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6,9]。

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的科学研究活动基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且主要从事一些相对简单的辅助性工作,例如资料收集、文献查阅等,在调查中约一半的学生参与了科研课题的实施过程。在未参与过科研活动的学生中,绝大部分认为因个人的科研素养不足导致无法在科研活动中有所收获(占比为88.10%),约一半认为因为没有获得导师的充分指导而难以继续科研活动(占比为52.38%)。以上情况说明在本科阶段学生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均较为薄弱,缺乏导师的指导,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导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有效沟通,导师需向学生讲授科研课题的研究方向、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等,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研课题[2,10]。在科研活动中,导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如推荐相关文献、指导论文撰写、协助分析实验结果等[11],以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外,大多数调查对象希望学校增设适当的科研理论课程,提供更多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这说明学校需完善科研培训的相关课程和机制,加强对科研活动的宣传和支持,重视本科阶段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并促进相关措施的施行,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早期的临床实践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及早地发现临床实践中的问题,逐步让学生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在临床实习带教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简单的临床科研任务,如病例收集、病案数据分析等,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研活动的基础环节,使学生建立开展、完成科研活动的自信心[12]。同时,在导师制支持下,建立以本科生为主体的科研团队,营造以学生为主的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科研环境,导师指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互助协作完成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室基础技能和基本的科学素养,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工作夯实基础[11]。

3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的探讨

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尤为重要的一项技能,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传统医学教育思维的发展和转变。2018 年,教育部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努力构建“互联网 +”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13],因此,在“互联网+”新时期,如何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成为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临床实践,“互联网+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早期接触科研与临床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对患者管理、医学生管理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互联网为媒介,结合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将成为新型早期接触科研与临床的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新型在线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临床操作视频,讲解临床案例;也可将线上和线下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利用虚拟操作工具体验临床操作。成熟的数据处理技术使带教教师能更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习习惯,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实现更人性化的教学。

在“互联网+教育”带来医学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时,也对教师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带来了新的挑战[14]。“互联网+教育”指导医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有弊端。该教学模式主要是在线上进行,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容易分心,学习效率较差。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逐渐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将互联网的优势与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相结合,促进口腔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发展。

4 基于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的口腔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教学模式实践

4.1 双向选择,构建团队

学生自主组队,3~5 人一组,根据个人兴趣及对导师的了解自主选择导师。在导师与学生取得联系并指导其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研究后,导师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大三小组成员已完成部分口腔医学专业课学习,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大二小组成员则即将开展专业课的学习。在师生初步判断条件,适宜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后,团队组建完成。

4.2 查阅文献,确定研究方向

在确定具体研究方向前,学生根据导师建议的方向,在知网及Pubmed 等数据库查阅近年的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知识是3 个核心要素[15]。其中,发现问题最为重要,是科学进步的关键[16]。因此,在查阅文献时学生需带着以下几个疑问进行学习和思考:(1)文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发现该问题的;(2)作者通过什么实验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3)实验的设计及过程是否足够严谨;(4)实验结果是什么,是否可靠,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5)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优点和不足。在初步形成一个思路框架后,学生根据文献撰写综述进行汇报。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学生了解到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能够帮助一些研究者快速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且该方法对于本科生来说难度不大,可行性较高,较为适宜。因此,本研究确定了以“基于文献计量的牙髓再生研究主题分析和治疗现状调查研究”和“糖尿病患者口腔疾病的文献计量分析和口腔健康状况及干预效果研究”为研究方向。

4.3 撰写科研课题申报书

撰写科研计划书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在撰写科研计划书的过程中学生能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细化,有利于课题的有序开展。本团队的两个小组在书写科研申报书的过程中将研究过程细化为了以下几个步骤并已成功申请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经费: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使用Excel 和Citespace 软件对数据库中的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整理、撰写论文并尝试发表。

4.4 课题实施及结果分析

在本团队中,学生刚开始接触科研,是科研素养培养的早期,端正的学术态度贯穿了整个课题的实施过程。课题主要内容为数据库的构建、分析以及结果的解读,涉及大量的数据处理。本团队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但都尽量通过组内协商、查阅文献和资料等解决。例如,在初步筛选文献构建数据库时,由于符合纳入要求的文献数量较少,与预期不符,有组员想要扩大纳入条件。但经过组内讨论后,学生选择尊重事实,按照既定的纳入条件筛选文献;在解读结果时发现有一个数据不符合常理,在重新翻看原始数据库、分析结果和查阅文献后仍无法解释该结果,本团队成员考虑到该结果与其他数据无太大关联且对结果影响不大,决定舍弃该结果。

在导师制的医学本科生早期接触科研过程中,导师常会因为身兼多职而时间、精力有限,再加上实验过程较长、内容较多,导师难以密切关注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也难以接受良好的指导和训练。团队中研究生的加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生给予本科生一定的帮助,能减轻导师的负担,本科生也可以协助研究生完成其课题,且本科生在这个过程中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训练[17]。在本团队中,以老生带新生、高年级带低年级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5 初步撰写论文并发表

在完成数据分析后,学生将所得结果整理,写成论文并尝试发表。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一般论文的写作框架、思路和写作方法,同时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献计量学研究文章,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习文献计量学研究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再利用所学方法将整理的数据结果初步撰写为论文。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之前未接触过论文写作,写作框架不够清晰,方法及思路较为简单肤浅,需要进行进一步指导。修改完善后,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杂志的投稿要求修改论文,并鼓励学生尝试向杂志社投稿,通过此过程,学生更加了解论文从撰写到发表见刊的全过程,且论文发表后还能增强学生的科研成就感,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5 结束语

科学研究教育一直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完善的科研培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在随后的临床实践工作中解决相关的科学问题,然后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而现阶段口腔本科生对科研活动的接触还远远达不到预期水平,对科研早接触的教育还有待改进。高校应推动科研早接触机制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科研机会,普及基本的科研素养,增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与信心。同时,导师也应顺应“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大学生创新课题、未来学术之星等多种课题活动的实践,培养具有高科研素养的大学生。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口腔医学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口腔医学》2022年杂志征稿及征订启事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2019第14届口腔医学十大新闻评选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口腔医学讯息
铌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