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评价方法的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4-03-18伍喆全莹陈丽辉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4年3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文献大学

伍喆,全莹,陈丽辉

(湘潭大学 商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企业的科技成果来源分为内部研发和外部科技成果转化。当通过自行研发,从内部取得技术的研发成本过大或者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时, 企业就会寻求另一种获得技术的途径, 即从企业外部取得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企业通过学习机制从外部取得技术资源的一种重要渠道。GARCÍA[1]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对企业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还能增强企业的内部研发能力。此外,大学产生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创新产品的基础,甚至可能为创造全新产业奠定基础,能将这些成果高效率地商业化可以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此可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创新乃至国家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容乐观。虽然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没有公布,但是沈健[2]综合各种数据来源估计出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率为6%,远低于美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了更好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结合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对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进行研究,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方面,现有相关文献综述集中在科技成果转化某一个或几个影响因素,并不足以全面地回答科技成果转化率为什么偏低这一问题,也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参与方根据研究成果对自身进行系统改进和提升。

基于此,为更好地理解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方法,综述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情况,通过对2012 年1 月—2023年6 月共68 个相互独立的研究进行整合,从众多研究结论中梳理出内在逻辑,以期揭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脉络和研究方向,为后续学者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并启发实践者重点关注可能帮助他们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1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 个步骤:(1)明确本研究目的,即梳理科技成果研究脉络,明确系统评价为主要研究方法;(2)收集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相关文献;(3)评价所收集文献的有效性并提取所需文献;(4)进行结果分析,了解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进展和方向。

1.1 方法选取

系统评价方法指的是通过系统化地收集某一领域的相关文献,并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对某一问题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用于识别、评估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此方法最初应用在医学领域,现已推广至管理学等诸多学科中。与传统文献综述方法相比 ,这种综述方法主要针对已有研究的文字性结论进行描述性统计,具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旨在确保在数据收集、筛选、评估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偏倚,是一种系统、明确和可重复的方法。通过对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相关文献的浏览,发现科技成果转化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这为系统评价方法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1.2 数据收集与提取

第一阶段,入选标准。本文主要通过数据库获取学术文章。首先,为保证研究的学术性,数据库选取的是中国知网(CNKI)里的核心期刊。使用关键词搜索方法进行文献收集,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由两个方面组成,因此,将关键词分为两个。第一个是科技成果转化,搜索关键词包括 “高校(大学)技术转移”“高校(大学)技术转让”“高校(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高校(大学)知识转移 ”等。第二个领域侧重于影响因素,搜索关键词包括“效率”“制约因素”“影响因素”等。然后,使用AND/OR 布尔运算符组合关键词。另外,本文还通过文献追溯法,对所选文献的索引和被引情况进行了追溯。在这个检索策略下,基本能够保证不遗漏重要的文献。论文检索的时间限定在2012 年1 月至 2023 年6 月间的研究型论文。这样,本研究确定了112 篇文献,这些文献构成了本文的初始样本。

第二阶段,文献筛选。即使应用了关键词检索,许多文献仍然与研究主题不相关,必须设定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研究。首先,本研究在数据库中共计检索出112 条相关文献。其次,通过标题和摘要的浏览,删除没有涉及科技成果转化、理论性不强以及综述类的文献,剔除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自变量的文献等,选入了77条文献作为可用文献的备选。再次,浏览入选的论文全文并决定论文是否达到可用性标准。通过全文浏览,识别是否讨论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至少一个组成部分,并对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估。此阶段剔除文献9 篇。最终,筛选出68 篇可用文献。决定纳入综述的文献的流程参见图1 的PRISMA 流程图。

图1 PRISMA 流程图

第三阶段,文献分析。对符合纳入条件的68 篇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大多数文献为定性研究(32 篇,占比为47%)或实证研究(30 篇,占比为44%),还有一部分为案例研究(6 篇,占比为9%)。本文运用系统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方法识别和分析选定论文中的主题。首先,对68 篇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较高的精度完成数据提取,并对68 篇论文的结果进行逐行分析和编码。其次,创建数据表,将这些代码分类为主题,根据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对研究文章进行聚类。最后,在每个聚类中,综合一致和矛盾的结果,将各因素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的不同关系理顺,方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框架。本文使用定性研究软件Nvivo 8.0 对综述样本的68 篇文章进行分析。表1 列出了针对给定文献归纳出的主题领域和类别。

表1 数据分析结果

2 系统评价结果

通过内容分析,最终确定了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三组研究对象,包括环境因素、知识因素和主体因素,以下分别对其进行研究。

2.1 环境因素

2.1.1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包括2 个变量。(1)产权归属政策。知识产权确权涉及三方主体:国家、大学以及发明人。已有研究主要探索针对大学与发明人之间的权力配置的混合所有制。姚思宇等认为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政策,在保持国有资产不流失和增强发明人的转化积极性之间取得平衡,有助于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3]。(2)收益分配政策。要有效制定各主体之间及其内部的利益分配政策[4]。

2.1.2 融资环境

融资环境包括2 个变量。(1)资金投入环节。梁树广研究发现虽然宽松的融资环境能产出更多科技成果,但却与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无关[5];针对这一现象,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认为资金更多被投入到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而在中试研究上缺乏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致使成果在中试研究阶段被迫停止甚至无法进行中试实验,转化困难。因此,科技成果中试研究的资金投入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有着正向显著影响[6]。(2)政府资金支持。政府资金在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科技领域是不可或缺的。受政府科技专项资金资助的企业不仅可以增强其技术吸收能力,还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影响、带动高校科技经费支出,产生促进高校提高科技成果供给质量的杠杆效应,正向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7]。

2.1.3 区域环境

区域环境包括4 个变量:(1)区域经济;(2)文化氛围;(3)产业结构;(4)科技服务。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有更大的科技投入和开放程度,科技成果的转让量和受让量都比较高,因此,经济水平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8]。将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视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与动力,这种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有力推动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9]。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产业具有较高水平或优势,在产业集聚效应下各组织之间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促进成果转化的组织。较好的科技服务环境表明组织可以降低系统创新成本,正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0]。另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的效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和企业的区域环境。有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规章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边际效应是具有地方区域属性的函数。

2.1.4 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包括2 个变量:(1)市场变化;(2)市场导向。技术进入市场,市场波动引发风险增加,如对市场预测不准确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在市场中的交易越遵循基本的供求规律,越符合市场需求,技术转移的成功率和价值就越高[10]。

2.2 知识因素

2.2.1 成果特性

成果特性包括成果类型这一个变量。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在技术交易市场中受欢迎的程度不同,因而,科技成果类型是影响技术转让的重要因素。相比基础研究成果追求技术先进性,市场更接受容易落地的应用研究成果,但高校往往更愿意推动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和创造,且过去的基础研究对当前的应用研究有正向影响[11]。

2.2.2 技术结构

技术结构包括3个变量。(1)技术成熟度。如果技术成熟度高,对市场需求的针对性也较强,更容易顺利转化为产品,则技术接收企业就会产生较大的转化动力。比如已经经历中试阶段的技术成果的转化率高于没有经历中试实验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12]。(2)技术复杂度。对于高校而言,复杂度高的校企合作技术转移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合作的程度相对较深,有利于大学科研人员得到更多的经验和锻炼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复杂程度高的技术也代表着技术更加先进,其经济效益增长潜力也更大,只要合作成功将会大大增强企业技术能力,并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和市场发展潜力。基于此,技术的复杂程度越高,校企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合作机会越大,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3)技术可工程化程度。技术的配套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方法的可行性代表可工程化程度,可工程化程度低意味着虽然科研成果在实验室可行,但转化为产品的风险较大,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13]。

2.3 主体因素

2.3.1 大学方面

大学方面包括3 个变量。(1)评价机制。评价机制中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在晋升职位决策中占据的权重越高,越有助于提升科研人员对技术市场的重视程度[7]。(2)研发人员。高校内研发人员的传授能力、市场意识、学术声誉、合作经验、自身精力和时间等都会显著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比如,有从事产学研合作经历的学者多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也能针对企业人员采取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的方式,将转化成果的相关知识传递出去[14]。(3)自身属性。常旭华等研究表明大学技术转移存在晕轮效应,高校持有专利的总量越多、知名度越高,更易吸引企业与之展开研发合作和技术转移。规模大和拥有附属医院的高校,与产业界的距离更近,技术转移的成效越突出[15]。但也有研究认为高校对接的是医院,而非产业部门,不具备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测度表现欠佳[10]。

2.3.2 中介方面

中介方面包括4 个变量。(1)专业化水平。研究发现在对企业科技吸纳的正向效应中,科技中介服务的作用显著。科技中介服务在向企业推介转化技术成果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受其专业化水平限制,通常仅停留在牵线搭桥和行政事务服务等表层服务上[7]。(2)技术经纪人。科技中介机构长期聘任的技术经纪人员质量和规模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有正向显著影响。技术经纪人在知识储备、技术市场经验和管理水平方面的不足,导致不能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的潜在科技需求,也导致中介服务机构难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有效作用[9]。(3)组织结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缺乏合适的组织结构。关于中介机构的内部结构,普遍认为半集中式结构因其高协调能力、高信息处理能力和良好激励制度会使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最优。然而,在中介转移机构外部发展(不同的转移机构之间合作创建新的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刘国新等[16]确定了转移机构为实现外部发展而采用的三种组织结构且认为没有最优结构,因此,每种结构都应被配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工作,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4)市场意识。建立先进的市场机制,服务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法寻找最佳买方及资本投入方,以达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大化[9]。

2.3.3 企业方面

企业方面包括3 个变量。(1)吸收能力。技术承接地知识吸收能力越强,两地间的技术转移规模越大。这是因为技术吸收能力越强,企业对外来技术的内隐性和复杂性的承受能力越强,技术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转移绩效也越好[17]。也有研究从企业不同阶段的吸收能力视角切入,发现处在引进技术、吸收技术和中试生产阶段的吸收能力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程度不同[18]。(2)企业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会影响企业对外界科技成果的吸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对过于前沿和独创的科技成果可能会基于风险因素而退缩。战略意识薄弱的企业缺少长远规划,在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抗风险能力差,对科技成果转化产生负面影响。除此之外,转移的技术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性会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选择。(3)合作意愿。企业合作意愿通过加强企业的重视度、投入度和积极性,正面作用于技术转移绩效。但企业的合作意愿难以通过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从而对技术成果转化产生正面影响[12]。

2.3.4 主体关系

主体关系包括3 个变量:(1)地理距离;(2)信任关系;(3)校友资源。许多学者研究指出:地理距离越近, 大学与企业间发生技术转移活动的可能也越大。而有学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各地区存在差异,比如北京和江苏地区并未明显趋向于在地理位置偏近或偏远的地域进行专利技术转移,而陕西省高校在专利权转移方面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8];各主体之间一旦建立紧密的信任关系,双方均会主动向对方分享知识和信息,这也会大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校友文化环境会增强技术转移双方的交流意愿,大学与校友群体的关系网络会保障校企的交流渠道,进一步促进大学技术转移绩效的提升[19]。

3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回顾了2012 年1 月—2023 年6 月发表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文章,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通过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得以识别和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受到环境因素(政策环境、融资环境、区域环境和技术市场)、知识因素(成果特性和技术结构)和主体因素(大学方面、中介方面、企业方面和主体关系)的影响。基于此,建立主题综合框架并作为研究指南,如图2 所示,以获取文献研究的主要主题。

图2 综合框架

本研究试图全面呈现有关科技成果转化文献中讨论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做出相关展望。

第一,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虽然本文提出的主题框架可以帮助了解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系统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但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环境、主体和知识等决定因素之间的协同、互动与整合关系对技术转化的联合效应。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后续的研究中应更多考虑多个主体的综合效应。

第二,对学术界存在争议部分的进一步研究。根据前文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因素的梳理和归纳,发现研究者对于绝大多数影响因素是否产生作用以及作用方向的结论都一致。但仍存在两个争议因素:地理距离和大学属性。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地理距离,会出现对科技成果转化有积极作用和不相关两种结论。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可能与所研究地区的经济情况有关,经济不发达地区受地理距离的影响,而经济较发达地区在转化时可以突破地理的限制,使地理距离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效果不显著;在大学自身属性方面,大学是否拥有医学院对高校技术转移的影响也会出现两种结论:拥有医学院的大学转化成效更为突出和拥有医学院的大学转化效率测度表现一般。这可能取决于医学院附属的医院所拥有的网络资源,虽然附属医院本身难以作为大学技术的接收者,但拥有强网络资源的医院可作为结构洞正向影响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建议未来对这两个争议部分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深入阐明科技成果转化影响因素作用机制。

第三,考虑不同情境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本文探究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并整合影响因素。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情景下发挥的作用也可能不尽相同。我国各行业各地区所处的环境因素差距较大,但现有研究大多是在单一行业或单一地区情景下的探讨,缺少同一影响因素在几个行业或地区的横向比较,并针对横向比较的结果做出解释的研究。因此,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成为未来研究者研究的课题。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文献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