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堂教学变革策略
2024-03-18张荠月邵怀领
张荠月 邵怀领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00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021 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到2030 年,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提议,奠定了创新人才培养在我国战略部署中的重要地位。 2021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阵地,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弊端,通过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的生活实际,总结出六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课堂影响因子,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和课堂教学管理这六个方面进行展开论述,谈谈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进路径。
一、确立创新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具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整体设计走向和预期结果,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脱节。第二,教学目标制定过多,导致学生顾此失彼,难以抓住教学重点。第三,目标虚泛化,表达含糊笼统,不能操作,不能检验。
教学目标的创新是高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对整个课堂教学起着规范和指引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倡的教学目标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培育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
(一)在进行一堂课之前,要注重系统分析教材和学情,根据教材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二)教学目标设计要避免大、空、宽,目标虚设、缺失等现象,教育目标的制定要定位清晰。美国学者马杰认为,清晰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以下三个要素:1.在学生身上预期的终点行为;2.完成的任务行为;3.使教师满意的并能表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成绩水准。要选择不同的教学用语来呈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自身基础上都有所提升。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要注重学生的表现性目标。表现性目标在于弥补行为目标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行为目标,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中,学生可以进行自由探索、思考,创造性完成自身的个性化表现。
二、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材内容编写的严谨性,尽管如此还仍存有问题——教材编排的格式和编排的内容相对传统,教材内容大多围绕学术性理论和成体系的概念性知识展开,教材关注点主要停留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2]。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是作为一种被动式的教学灌输,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也未能取得良好效果。
当前,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国家大力提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处理教材内容,应该以教材作为总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精准选择教材内容,创造性处理教材[3]。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教材内容。在设计教材内容的过程中,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各种信息资源[4]。教材的内容组织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和思维的提升的转变。同时坚持量力性原则,调控内容的难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二)教材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材不再作为固定的“唯一正确答案”和“最高解释权利”而存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材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应该鼓励利用多样化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发学生思考。
(三)教材内容风格由严肃走向趣味活泼。教材要严谨,但并不意味着机械死板,教材是为了让学生肯读、会读,教材应该更加注重实用性和生活性。教材的用语和编排方式应多样化,如可以利用不同的字体、各种符号等对排版进行多样化的配置。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提升了教育教学效率。但长期以来,学校都是以“把人类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宰作用[5]。因此也出现了诸多问题:第一,班级人数众多,不利于因材施教;第二,忽视学生的主体角色;第三,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和创造性的发展;第四,缺乏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等。基于以上问题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迫切需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实施“小班化”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因材施教。教师可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合作学习,这种组织形式既有利于教师全面关注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够增进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6]。
(二)采用应用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知识传授形式。随着社会化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课堂教学不应仅仅注重理论方面,而应该更倾向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创新型和应用型的知识相结合。教学中的应用型知识是必不可少的[6]。
(三)构建网络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打造个性化、多元化、技术化、综合化的网络学习平台。这意味着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网络管理者、专家、学生都可以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社会人员、异地学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教育。通过网络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和综合化[7]。
四、运用创新型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教师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不易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在课堂中也是“各行其是”,有些学生专心听课,有的学生处于思想游离状态,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传授系统知识,但是会造成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进行角色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8]。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课堂的观众。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从主导者转变成课堂的引导者和建设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单纯传递信息,而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启发、课堂组织、教学解惑、激励评价等。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鼓励高校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方法的实践创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师生创新改革的积极性,因此高校既应借助现代管理的方式方法,推进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增强管理的时效性,又要健全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师生参与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三)注重研讨互动,进行问题启发式教学。问题启发式教学[9]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提出问题,用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启发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建构和掌握。
五、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保证,是促进课堂教学变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评价存在着过于注重学生的结果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育人功能有偏差、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评价内容窄化等问题,并且多数学校以考试成绩作为最后的评价结果,忽视了教学评价中的人文关怀和学生的过程性发展。
基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创新课堂教学评价方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为辅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回归教书育人实质价值。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人的发展,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创造[10]。当前,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重新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评价理念,以学生为根本来确立课程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11]。
(二)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凸显教学吸引力。教育评价的实质性内容评价是一种旨在反映评价对象实质性特征的评价理念和模式,强调所有评价内容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12]。第一,教学评价要加强对学生感受和学习成就的评价;第二,评价的内容要清晰明确,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教学评价与师德评价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师德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方面。
(三)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都得到发挥;评价的内容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要关注学生现行行为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六、创造性进行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管理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课堂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状态,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而干扰正常的学习进度。二是多数教师缺乏规范指导,管理意识薄弱。三是呆板、陈旧的评价考核机制的延续,使学生逐渐淡化课堂教学。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教学和组织活动,从根本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年龄特征,并以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为基础,划分学习任务和进行重难点的区分,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管理。除此之外,教师更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认真观察新理念下的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
第三,建立现代评价考核机制,注重理性与感性的综合培养。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可忽视,教学评价要体现感性评价和理性评价的综合。在课堂教学中,管理者可通过随堂检测、口头提问、中期检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表现,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