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3+N”课程模式的高职劳动教育培养课程教学实践

2024-03-17潘丹丹

四川劳动保障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动技能教材

文/潘丹丹

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作为教育体系中的关键一环,高职院校应不断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

学生劳动观念较强,但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发现,学生整体都具有较强的劳动观念,但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高,劳动实践形式单一。笔者调查发现,在高职院校中一半及以上的学生每周仅劳动1—2 次,且劳动内容多以打扫宿舍、教室卫生和做家务为主。部分学生会参加由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专业实习实训和校外志愿活动等,还有部分学生会参加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学生主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且劳动实践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

劳动课程内容单一,劳动实践技能较匮乏。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希望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能够多样化,能够立足于本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劳动教育内容。在劳动教育中的理论知识教授方面,许多学生期望劳动教育能够提供更多关于法律法规、劳动标准的知识内容;而在实践活动方面,除了已有的实践活动外,学生们还希望能够补充文化实践类活动以及提升社交能力、信息处理等技能的活动。

基于“1+3+N”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构建

“1+3+N”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设计模式,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借助多种方式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发挥。它将劳动教育与技能、思政和文化充分融合,实现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改革。

“1+3+N”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构建原则。纵横结合原则构建课程体系。纵向层面,改变过去劳动教材教学模块理论化、实操难度较大、内容设置过多和内容质量不高的状况,整合原有教材中的劳动概述及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职业劳动内容,重新将其划分为劳动理念和劳动实践两大模块,并将职业劳动纳入生产劳动实践之中,不再进行单独划分。横向层面,在政策文件的指导下,将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制定为32 课时,安排4 至8 个单元的课程内容,分设12 至32 小节和若干实训项目,分为劳动发展、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四个部分。综上,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劳动理念篇和劳动实践篇,共6 个章节(劳动概述及发展、劳动精神、特色文化劳动、日常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劳动实践),每个章节下设16 小节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实践内容包括课内实践、课外实践、研学实践和劳动教育主题月实践。依据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环节。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劳动启迪、劳动任务、劳动技能和劳动实施及评价这四大模块进行教学设计。劳动启迪设计“劳动+思政”模式,让学生在榜样故事和先进事迹中感受劳动的光荣和意义;劳动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劳动技能设计“劳动+技能”模式,在传统劳动技能的基础上,将前沿科技、农业技术、演讲口才、办公写作、摄影和医疗救护等技能融入通用职业技能模块;劳动理念设计“劳动+文化”模式,新增体验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劳动实施及评价设计“实施指导+评价表”模式,对照劳动实施指导进行多元评价。三维目标原则确定教学实施。依据三维目标原则,分别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并从理论内容、项目实践两个部分完成教学实施设计。知识性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理解,包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为教学基本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包括劳动品质、劳动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认知;技能性目标强调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和劳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N”模式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构建内容。基于“1+3+N”的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指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坚持以劳动课程为本位,围绕劳动教育课程落实“树立劳动精神”的核心任务,将劳动教育课程中的各类因素和与之相关联的内外条件环境相结合;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改革,充分发挥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中“1”是指一个主体,即劳动课程;“3”是指三个劳动实施原则,包括劳动结合技能原则、劳动结合思政原则、劳动结合文化原则;“N”则指开发N 项劳动教育拓展课程,以全面保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提升。

“1+3+N”模式下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从劳动认知、劳动意志、劳动情感和劳动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教育,而不是仅停留在劳动认知层面。在目标设计中,应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全部达成,完成“知、情、行”的多维教学目标设计,搭建“1 个目标+3 种能力+N 项技能”的目标模式。1 个目标,指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必须围绕一个核心经验进行三维目标设计;3 种能力,指劳动教育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达成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专业技能的能力和促进专业创新的能力三种能力目标;N 项技能,指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指向多类技能,包括多种职业技能和通识技能进行设计,以培育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劳动人才。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的灵魂,也是上好劳动教育这门课程的基础。应有效推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教材、引入课堂,以此改变传统劳动教学停留课本的问题,形成“1 本核心教材+3 本选修教材+N 个典型案例”的教学内容模式。1 本核心教材,指劳动教育课程必须选用国家指定的经典教材,以保证教学内容的精深和准确;3 本选修教材,指教学中要配备3 本选修教材,补充核心教材的内容,如劳动模范人物、劳动法律案例、劳动法规条文等课外内容;N 个典型案例,指教师应密切关注时政,把课外的真实案例和热点话题引入教学活动当中,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劳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在思考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劳动认同,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实践活动的手段,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1+3+N”的教学方法,提升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质量。发掘学生的内驱力,以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施行“1 类专业+3 个结合+N 种教学方法”的授课模式。1 类专业,指以专业门类划分教师的授课班级;3 个结合,指教师应结合基本国情、社会现实和专业理论展开授课,并着重培养学生内在的精神认同;N 种教学方法,指教师可运用微课、视频、戏剧等教学手段,辅以学生的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水平和学习质量。在此基础上,采用过程性考核与专业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实施“1 次考试+3 项考核+N 次课堂展示”的综合评价模式。1 次考试指每学期进行1 次测试来考查学生的劳动认知水平;3 项考核,指通过1 项调研报告、1 篇调研论文、1 次实践思考,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N 次课堂展示,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发言、课堂实践等多种课内活动,辅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全过程、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劳动技能教材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