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研究

2024-03-16王梁

东方收藏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价值研究

摘要:作为古代防御工事,榆林明长城由多处文物遗迹组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维度入手,即文物价值和社会效益,具体分析了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并结合实际保护情况制定文物遗产保护优化措施。文物保护人员应加强环境保护和防灾意识,针对性运用保护措施,提升文物遗产保护工程整体质量。

关键词: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文化保护;价值研究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对文物遗产的保护力度,但在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现状中,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如保护观念不强、保护措施陈旧等[1]。在此背景下,明确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价值,优化文物遗产保护方法,能够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方案,为文物保护人员提供新思路、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

(一)文物价值

榆林明长城修筑时间较早,具有悠久的历史,基于古代军事防御视角,榆林明长城具有多重防御功能。修建时,榆林明长城施工严格、用料坚实、设计科学,长城沿线具备完善防御体系,无一不彰显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在现代学术研究中,榆林明长城有益于多项历史学术研究,如明代社会发展、古代民族关系等,学术史料研究价值显著。

榆林明长城地势险要,沿山脊建造城墙,蜿蜒漫长,利于防守,冠城设立于险要位置,城内交通便捷。若研究明代军事史,其可作为重要研究实例,包含多种研究内容,涵盖建筑、农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军事、地理等领域,学术研究价值极高。修筑榆林明长城,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得到充分的运用和体现,崇山峻岭间,明长城烽火台、敌台、观承绵延起伏,较好地融合整体山势与长城布局选址,内含丰富的观赏艺术价值。

近年来,榆林明长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已成为社会文化标志。研究榆林明长城,可发现其自然环境与文化内涵多方结合,文化展示效用不可忽视。明长城既为榆林增添了旅游资源,亦展现了我国古代文明魅力,推动了地方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承担着地方历史文化宣教任务,体现出良好的体验性、科学性和知识性[2]。

(二)社会效益

明长城直观体现了榆林市的悠久历史,增强了该地区的文化旅游吸引力。近年来,榆林市在文物遗产保护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充分发挥文物遗产保护作用,将其作为旅游吸引载体,全面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凭借名胜古迹和风俗民情,吸引国内外游客,产生了多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榆林市委市政府亦积极争取国家建设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方引入社会力量,有效拓展榆林文化产业版图。

二、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情况

(一)古城墙保护情况

分析榆林城的构成,可发现古城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范围内,榆林古城墙的整体保存情况亦屈指可数。具体而言,其城墙形态呈古刀币形,整体形态保存相对完整,可清晰辨认城墙形态。但是,部分城墙存在残存和拆除的情况,如西城墙北段、北城墙西段等,墙砖坍塌较多,剥落严重。自1984年起,我国便投入大量资金保护榆林古城墙,共见有15次保护工程的记载。在2003年,国家投入资金共计441万元,主要用于修复西城墙南段;2006年,逐步开展南城墙拆迁工作,整体工作进展顺利;2009年增设保护加固工作,至2014年全面完工,初步完善保护设施和保护工程[3]。然而,对比南城墙和西城墙,相距原有标准,其修复的宽度与高度仍旧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工程规模视角,2000年前榆林城墙保护工作主要为抢修工程和小规模修葺,2000年后逐步转变为大型修复工程。基于工程位置视角,保护工作主要集中于西城墙大西门和南城门。基于工程类型视角,2000年前长城保护内容为现状维修、防护加固和日常保养,2000年后保护工作变为重点修复。

(二)古城内外保护情况

榆林古城主脉为榆林老街,国家先后投资1.5亿元用于维修改造老街两侧铺面与路段。近年来,榆林拟定街道改造和街道恢复工程,欲按照原有风貌重建老街牌楼。2006年,老街管理所成立,负责多项管理工作,如交通管制、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等,初步改善古城环境风貌。

2004年至2007年,政府重点抢修六楼骑街,严格落实重建保护工作,在老街原址根据原貌复建,将其划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星明楼共有三层,高17.99米,为明正德年间修建,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2004年星明楼被大车撞毁,陕西省政府投资65万元,采取落架抬升维修策略改善楼屋面貌,使星明楼风采重现。万佛楼楼阁为二层砖木结构,于清康熙年间修建,但因年久失修,致使墙壁出现裂缝,券洞外鼓。为此,市政府于2005年拨款维修加固万佛楼,内容主要为墙面亮化和油漆彩绘。

三、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策略

(一)更新保护理念

首先,政府部门应转变自身文物保护观念,积极开展研究保护工作。若部分文物不可移动,应加强保护方法,建立有针对性的保护档案,明确文物保护标准,结合文物的不同材质开展保护与分析研究,检测文物的有机物质,凭借现代分析技术,优化文物检测设备,应用前沿理论架构,运用多学科知识,保证保护技术的成熟性和科学性。榆林明长城存在多种病害,包括结构坍塌、裂缝、应力失衡、墙体剥落等,文物保护人员应结合具体病害情况,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保护相结合,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优化实际保护流程,将传统看守保护转变为科技保护和研究保护。

其次,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多方落實数据监测工作。对于长城遗址应保证实时监测,注意长城文物变化情况,做好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和管理工作,对长城病害发展进行科学监测和趋势预测,确保保护措施的及时性和高效性,避免长城文物出现大面积损毁,减少结构性坍塌,保证长城本体安全。同时,文物保护人员应改变传统修缮方式,避免粗疏单一的缺点,凭借现代精准数据监测技术,落实科技保护措施,转变实际保护工作性质,将传统抢救性保护变为预防性保护。

最后,增加环境保护环节,完善文物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将整体辩证与部分辩证相结合,全面认知文物变化,分辨周遭环境影响,对长城本体采取重点保护措施,明确周边环境的威胁和影响,提升整体保护质量。积极整治和恢复周边环境,对周边环境进行适度优化,减少负面因素存在,尽力使周边环境对榆林明长城产生良性环境影响。评估和分析榆林明长城,包括人类活动、生物、植被、土质、气候、地质等,结合不同区域环境改善传统修缮加固方法,保养维护长城本体,分析不同修缮方法效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增强明长城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效保护长城载体和本体[4]。

(二)完善保护措施

文物保护人员应强化长城监测工作,文物监测是新型保护措施,在现代文物保护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能够提升榆林长城保护的有效性,推进整体保护工作进程。具体而言,应积极建设监测中心,运用多种监测设备,实现文物保护田野作业和实时监测,保证大量长城数据的及时获取。同时,保证监测工作做精、做强、做大,努力对接国家监测平台,结合榆林明长城实际情况,研发专项监测数据中心,全天候开设监测任务,保证榆林明长城实时监测,充分发挥监测技术实际作用,增强长城保护整体效果。提升仪器设备先进性,达到病害预警目标,安排数据监测人员,全天候分析监测数据,实现病害状况精准把握,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优化整体修缮方案,强化预防性保护效果,转变保护工作模式,合理管控多项风险因素。根据长城实际情况,设立研究保护中心。文物保护人员可借鉴敦煌石窟的保护经验,合理应用成熟的保护理论,对文物材料进行加固,参与前沿技术研发,多方整合科研、学术和人力力量。

(三)分类本体保护

对于长城保护工作应秉持最小干预理念,将长城文物完整性和真实性视为保护重点,采取多元化保护措施,有效延续文物价值。若部分长城坍塌严重,应重点保护原址原貌,全面分析长城结构安全,采取部分重建或复原措施,保证修复处理谨慎理性,按照相关程序,报批文物保护工作。首先,需全面评估长城本体,实现长城文物加固,减少潜在风险威胁。修缮文物前需全面评估文物价值,分析周边环境情况,再按照流程开展维修工作。若需使用新工艺、新材料,应保持多次现场实验和室内实验,满足试验要求后,方可使用相关工艺。还应注意,若化学材料未经验证,则严禁在修缮工程中使用,以避免造成安全隐患。具体而言,可将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分为以下两类:

1.夯实土体遗存。若文物本体存在裂缝和塌陷问题,应及时采取修缮措施,如锚杆加固、裂缝修补、夯筑加固等,实现有效结构性加固。首先,文物保护人员应全面分析受损墙体,在其上采集土样,开展多元分析,包括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和成分等,涉及孔隙率、容重、密度、含水率等方面。对塑限含水率进行详细土样测定,结合液性指数和塑性指数,对工程类别进行划分,确定墙体泥土状态。结合分析结果,根据泥土成分,有序准备修缮素土,控制素土含水率,适当添加化学材料和植物汁液,增强素土抗老化能力。准备好素土后,开展修补试验,分析素土可用性,得到确认结果后,采取修补措施。若残缺面积相对较小,应对灰尘进行清理,应用逐层填补模式,待填补物逐渐干燥后,精心修饰填补表面,统一周边墙体外观,使修补达到一致效果。若残缺相对面积较大,应精准选取墙体,应用锚杆埋设措施,结合墙体实际情况,针对性制作模板,采取逐层夯实策略,待表面干燥后,开展修饰工作[5]。

2.砖砌遗存。若墙砖出现裂缝、坍塌现象,可采取墙面规整、灰土补夯、灌浆措施。对于墙体裂缝,若较严重,应精心挑选灌浆料,实施渗透灌浆;若安全隐患较小,可暂时延缓维修措施。若文物表面存在酥碱、风化问题,且安全隐患较低,可采用防风化加固措施;若安全威胁较高,应全面分析风化深度,进行更换或剔补。若墙砖风化剥落,应保证修补墙砖尺寸相同,或采用结构胶修补;若风化严重,可采用塞砌或补砌方式。若墙体出现植物生长,可采取物理清除措施,或是注射化学除草剂。若雨水冲刷严重,应优化排水结构,如挡水墙、排水沟、顶部排水等。若是人为破坏,应适当就近取材,及时修补。

(四)重视防灾减灾

对于榆林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应重视防灾减灾,加强灾害预防力度。在相关区域内安排文物巡视员和安全管理员,实现防灾减灾制度化、经常化。一是重视防火。部分榆林明长城靠近山野,周边环境具有较高植物覆盖率,因此需加强消防管理工作。文物保护人员应主动联系林业部门,完善防火制度,定期安排消防人员检查,增强隐患排查效果。同时,定期开展防火宣传,增强附近村民和游客的防火意识,避免群众携带火种参观长城。还应结合明长城地形,增设隔离带,加强日常防火管理,在秋冬季节更应增强巡查力度。若发现长城出现明火,应立即按照应急流程处理。在长城保护区内,对主干道进行划分,确保消防车能够顺利通行,优化供水管网,保证相关区域设有消防栓,定期检查消防报警系统,确保出现火情能够及时得到处理。二是重视防雷。部分榆林明长城位于山脊地区,应添设防雷设施,在长城墙体外,应保证防雷设施单独设置。经常检查防雷装置安全性,确保其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强化防雷设施设置合理性,确保周边环境外观统一一致。

(五)加强环境保护

对于榆林明长城,应尽力保护其原有风貌。在其保护范围内,适当拆除非文物建筑,梳理优化现有道路,实现道路路线升级,改善保护范围内基础设施,保证垃圾及时清运。对于周边村镇,应引导和控制建设用地,评估村镇环境影响程度,有意识地对村镇规模进行控制,避免周边村镇过度扩张。在文物保护范围内,加强环保宣传力度,禁止相关人员倾倒污染物和废弃物。若存在污染环境企业,应尽快督促其整改。对垃圾污染地区采取垃圾清运措施,具体清运时,应避免破坏长城本体。同时在长城周边区域,应对建设行为严格限制,保证长城整体视线、景观视线和整体轮廓线,减少建设项目对长城风貌的不良影响[6]。

应适当引导规划交通系统。评估现有道路安全状况,避免因公路路线导致明长城遗存区域被阻断,如卫城、堡、烽火台等。适当进行局部移位,加强旅游道路指引,帮助游客选择最佳路线。重点改善道路卫生情况,沿路设置垃圾桶,定时开展垃圾清运工作,结合道路实际情况设置生态公厕和移动公厕。对于公厕选址,应设置于保护范围外,并增强隐蔽性,避免破坏长城景观。

四、结语

对于榆林明长城文物保护,文物工作人员应及时转变自身保护理念,提升科学保护重视度,结合周边环境实情,改良保护方案和措施,从检测系统、环境建设、管理机构等多方面入手,尽力保护长城本体安全,避免火灾、雷电对长城造成损害。

参考文献:

[1]王琦儒,高杨,孙花等.甘肃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发掘刍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12):166-169.

[2]高杨.浅谈甘肃明长城文物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发掘[J].明日风尚,2022(09):163-166.

[3]劉梦.辽宁省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21.

[4]邹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西段文物保护区划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1.

[5]陈婉蓉.北京延庆地区明长城城堡型村落保护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9.

[6]徐凌玉.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整体性保护策略[D].天津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梁(1972—),男,陕西榆林人。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利用。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价值研究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关于篮球游戏在高职篮球教学中的价值研究
浅谈中国地方戏曲衰落成因及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浅谈古典文学与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基于文化保护理论的中国民族舞蹈音乐的根植与再造
探析乡村治理主体几个相关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