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2016-12-30李文学
李文学
摘要: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民族文化所包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全面推动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资源开发、产品生产、市场流通、文化服务等产业化运作,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是海北民族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保护;现状;策略
一、海北州民族文化资源特征
(1)悠久的历史文化
海北州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多处发现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遗址证明,早在青铜器时代,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被称为海滨地区或环湖地区的以北部分,是《后汉书》等史书记载称为“锦地千里”的西羌居地。在汉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在今海晏县设置西海郡。两汉时,有名的胡羌道和羌中道已经形成,南通“唐蕃古道”,北连“丝绸之路”。久负盛名的沙陀寺、刚察大寺、白佛寺、麻匹寺、仙米寺、珠固寺、阿柔大寺等多座藏传佛教寺院,有极具文物考古价值的西汉王莽建郡的古西海郡,还有位于环西宁旅游圈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原子城,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兵团二军纪念苑、二炮导弹部队基地等遗址,反映了海北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多样性。
(2)奇特的高原景观文化
海北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南临青海湖、北倚祁连山,山脉纵横,河流众多,平均海拔3100米,属典型高原大陆性气候,青海湖孕育的特殊地域人文文化渊源流长,表现出了最具高原特色的自然文化。世界著名山峰祁连山、神奇梦幻青海湖、万鸟翔集青海湖鸟岛、西王母修炼地年钦夏格日山、王洛宾经典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地金银滩、古木苍翠的原始森林、人迹罕至的祁连黑河大峡谷,因地理地貌独特、动植物资源多样,加之奇特的自然风光融入独特的高原气候,构成了湿地、沙漠、草原、雪山、林海、峡谷等独具特色的高原自然景观。
(3)多元的民族文化
海北州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汉、回、蒙古等27个民族组成的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都有极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历史长期的积淀,形成的独具特色、绚丽多彩、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具有深厚的祖国高寒地区、牧猎等鲜明的特点,形成了不同于北方、江南沿海等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藏族文化、回族文化最具代表性。因而形成了与其他藏区不同的、宝贵的、特有的传统节庆及民俗风情。
(4)神秘的宗教文化
海北主要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公元10世纪末北宋年间,藏传佛教传人海北。伊斯兰教在唐代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海晏而传人。道教历史悠久。久负盛名的沙陀寺、刚察大寺、白佛寺、麻匹寺、仙米寺、珠固寺、阿柔大寺等多座藏传佛教寺院和庙宇,表现出了海北宗教的神秘与多元。
二、海北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
一是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民族文化的保护提供基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以来,通过争取项目和财政投入,用于文化建设投入达到了两个多亿,建成了原子城纪念馆、西海体育场、王洛宾音乐艺术馆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文化设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化大院、农(牧)家书屋、农村电影放影等惠民工程稳步推进,群众文化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二是加强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着力培育文艺精品。坚持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以挖掘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为切入点,引导各界文化人才积极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文艺作品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增强。先后挖掘了藏戏、则柔、逗曲、民歌、眉户戏等民族民间艺术,从而传承和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并以不同的视角多层面宣传和推介了海北。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形成了一批具有海北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批优秀文艺作品也受到广泛好评,扩大了海北的影响力。
三是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工作。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西海郡故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海郡故城被列入第一批丝绸之路中外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文物档案,挖掘了回族宴席曲、华热藏族婚俗、青海湖祭海等一批有价值的文化遗产,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积极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鼓励民间艺术团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省内外参展,并输送民间艺人到国外开展民间艺术培训,保护和传承了优秀文化,丰富了旅游业的文化内涵。
四是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打造了青海湖、祁连山、金银滩、原子城、百里花海等地域旅游文化品牌,创建了5个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和1个创建国家级文明旅游风景区先进单位,有效提升了海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门源油菜花节、青海湖沙岛国际沙雕艺术节、祁连山草原风情文化旅游节、刚察观鱼放流放生等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旅游文化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三、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搞好民族文化建设,应重点突出、特点鲜明、丰富多彩的展览出民族文化,应避免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因地制宜,加强组合,包括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组合,主题不同的文化遗产景观组合等。加强民俗村,歌舞广场等硬件建设。
二是重视节庆、广泛宣传,扩大对外影响力。藏族、回族民间节庆尤其是一项价值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这一大项目下又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子项目,可以说民间节庆是集中展示藏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佳平台,首先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不断引导、积极宣传民间节庆。其次,在重视开展民间节庆的基础上,汇集众多的遗产项目,策划举办了多项融经贸、体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节庆活动,通过多种媒体的全方位宣传,使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藏族、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不同的展演形式闪亮登场,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也让来自民间的艺人或表演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得到收获,提高传承保护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三是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促进民族文化和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有机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一是开发促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小康社会发展两者并不对立,只要正确看待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是为了我们更好的所用,而科学的开发行为带来的效益是促使资源得以更好的保护。二是用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随着海北州品牌价值升位,应抓紧对弥足珍贵的藏族、回族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在遵循保留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前提下,开发出我州区域内的以展示土家族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众多旅游活动与旅游景观,进一步丰富海北州旅游内容,突出海北州文化内涵,保持海北州旺盛的生命力与吸引力。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培育文化品牌。一要积极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走向改革开放的第一线,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画卷中汲取营养,精心创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展示改革成果,反映群众心声为主题的文化精神产品。二要深度挖掘红色教育精神文化、传统民间文化等具有海北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提升海北文化影响力,彰显海北特色的文化品牌。三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大对我州文化产品的宣传推介,紧紧依托特色文化资源,要全力举办好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使其成为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文化成果推广展示的重要平台,扩大海北特色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