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优化,让初中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2024-03-15宋玉美
宋玉美
所谓“学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流程等”。初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程”的优化。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教师可以依托语文教材单元中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以“导读”为方向,以“迁移”为依托,以“异同”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导学式建构”“探学式建构”“共学式建构”。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程”优化,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一、 以“导读”为方向:语文教学的“导学式”建构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在每一单元都安排了“单元导读”。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样的“单元导读”,或者说没有充分发挥“单元导读”的育人功能。优化学生的语文“学程”,要求教师注重语文单元导读,以“导读”为方向,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学式”建构。一般来说,“单元导读”往往提出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明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在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从单元导读中抽象、概括、提炼出语文教学的脉络、线索,提炼出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实效性。
比如,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小说单元,课文有《孔乙己》《变色龙》《溜索》《蒲柳人家》。这一个单元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单元导语是“小说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常常能折射出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在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基础上,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有自己的看法,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研读这样的单元导语,笔者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一]阅读理解本单元的几篇小说,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任务二]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特征、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展开;[任务三]借助人物形象及背景资料的分析,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通过单元导语,教师能有效地进行“导学式”教学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单元整体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单元导读”是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发挥着統摄性、指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应用“单元导读”的内容,设计学生的语文学习脉络、学习结构,为学生打造语文“先学”“自学”的平台。教师要根据“单元导读”,把握基于单元整体的语文教学主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整体设计。
二、 以“迁移”为依托:语文教学的“探学式”建构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语篇,可以分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与教读课文是“教结构”“学结构”的过程,而略读课文与自读课文则是“用结构”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单元中的略读课文、自读课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如有教师认为,自读课文就是让学生简单地读一读,略读课文不需要对课文作过多的解读。笔者认为,在精读课文、教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人文主题作深入剖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作深入的分析。自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则是学生用自己习得的文本解读方法、策略去自主解读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自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等赋予了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迁移”作为方法,引导学生“探学”。“探”也就是探问、探究、探索等。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文体是散文,主题是“情感哲思”,安排的课文有《背影》《白杨礼赞》《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这些散文各具特色,涵盖了“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哲理散文”“写景抒情”等散文类型。其中,《背影》和《白杨礼赞》是精读课文。在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背影》与《白杨礼赞》的人文主题、功能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在人文主题上,学生认识到,尽管单元课文内容不同,但都倾向于作者对人生的追求、感悟,展现的是不同视角下的人生意义。在功能主题上,学生了解到它们的写法,如《背影》的写人记事方法,《白杨礼赞》的托物言志方法。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迁移,主动探寻《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等的人文主题。
以“迁移”为依托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以单元中的一篇或几篇课文作为起点的,兼顾了多篇课文的整合学习。迁移式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文本探究,开展自主性的语文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为专题,衍生出丰富性、多向性的文本解读活动。迁移性的语文教学,优化了学生的语文“学程”。
三、 以“异同”为支架:语文教学的“共学式”建构
比较“异同”是优化学生语文“学程”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相关课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凸显异同,从而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比较异同,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共学式”建构。这样的一种比较异同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篇课文顺序式教学的范式,通过引导学生思辨、评价,锻炼学生的语文认知、思维、想象。
比如,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课文有《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其中,前两篇是回忆性散文,后两篇是人物小传。为了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情感,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异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单元课文“共学”。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四篇文章,找出作品中的人物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其次,引导学生列举主人使用的物品,分析作品中的场景、事件;再次,引导学生“紧扣人物身份”,凸显“平凡中的伟大”“伟大中的平凡”;最后,引导学生写一篇小传,让学生对身边的人、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描写。在“比较异同”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梳理、归类单元中的课文,概括单元中的人物形象,提炼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回忆性散文与传记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掌握回忆性散文、传记的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真实内容、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品味单元课文的多样性语言风格。
以“异同”为支架的语文“共学式”建构,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梯度、有序列、有针对性。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系统规划“导学建构”“探学建构”“共学建构”,优化学生的语文“学程”,引领学生的语文思维、认知等从浅表走向纵深。
作者简介: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