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论述类”文本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4-03-15张晶波王瑞兵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初中语文文本

张晶波 王瑞兵

“论述类”文本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议论文、说明文、评论等。论述类文本通常通过阐述一个观点、分析一个问题、论证一个事实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见解、主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论述类文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论述类文本通常主题明确,逻辑性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是培养学生语文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媒介。

一、鼓励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论述类文本的时候开展批判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质疑。批判性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思辨意识,发展学生的语文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思辨质量,优化学生的语文思辨品质。批判性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读不懂的语句,其次要解决的是学生想不通的观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从而有效地把握文本的内在思想。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怀疑与学问》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把握课文论点和论据的基础上进行清晰地猜测、推理,引导学生理性地质疑、反思。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检索论述类文本的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遵循文本的写作思路,发掘其中可以引发学生思辨性阅读的因子。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对“怀疑”进行思辨。同时,要鼓励学生开展批判性阅读,以批判的眼光,深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怀疑与相信”“辩证与盲从”“评判与顺应”“修正与接受”的差异。在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尝试比较文中的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名言论证与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在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把握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更加顺利地体悟此类文本。

教师要搭建阅读支架,优化学生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体验,让学生潜入文本深处,把握文本的精神内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承担发展学生的积极语用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素养的责任。

二、设置思辨性任务,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素养,不仅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更需要教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思辨性的任务,引导学生的思辨性语文学习,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安排连贯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要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全面、客观、冷静地思考问题。学生借助任务,揣摩和领会文本中隐含的思想、情感、观点、立场等。

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提炼核心词,让学生明确中心观点;可以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理清论证思路;可以引导学生辩论反思,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提炼文章的核心词,让学生归纳中心论点。在此基础上,设计思辨性任务:[任务一]阅读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式;[任务二]通过对比分析,探讨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的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这种论证方式对驳斥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的作用;[任务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讨论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仍然具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其中,“任务一”是引导学生关注议论文的题目,让学生学会抓住核心词。一般来说,核心词往往点明了议论的主题。“任务二”是让学生明白,为了提出论点,作者需要摆事实、讲道理,作者不仅正面论证,而且展开反面论证等。通过“任务二”,学生能认识、理解、把握论点的提出过程。“任务三”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论点、主张等。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读,将相关的文本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理解、把握文本的论证角度、论证思路等。如在比较中,学生认识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中心观点就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提升。

设置思辨性的任务,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依托思辨性任务开展文本思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把握论述文的观点、事实、材料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辨性阅读,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力、认知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引导思辨性读写,优化学生思辨品质

论述性的文章具有内在的思辨之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论述类文本的说理性、材料的充分性、分析的连贯性,让学生感受、体验论述类文本的语言思辨力;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辨性读写,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优化学生的思辨品质,让学生感受、体验此类文本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有的教师往往喜欢用概括性的语言如“严谨”“有说服力”等来替代學生自己的思考、分析、探究。为了让学生感受、体验“严谨”“有说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联词”,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关联词语连接的语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体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提升学生品味、分析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联词语开展练笔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关联词语在增强论述性文章的思辨色彩中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活用相关的语文知识,提升了对论述文严谨性、有说服力的认知。这种认知,不是教师的机械灌输,而是学生在语文思辨性阅读过程中自主感悟的结果。

引导学生思辨性读写,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质量,优化学生的思辨品质。教师要跟进学生的思辨,适度介入学生的思辨,对学生的思辨进行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论述性文本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读写支架,如“任务单”“导学案”“评价表”等。教师要以教材中的“课文”“篇章”作为载体,将相关教学工具应用其中,推动学生的文本思辨性阅读,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质疑、反思等能力。在思辨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目标”、打造“大课程”、建构“大课堂”、推动“大阅读”。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将思辨性阅读与写作融合起来,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语文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张晶波,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洋口镇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王瑞兵,江苏省南通市栟茶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思辨性初中语文文本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