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设计的策略探究

2024-03-15吕宁孔德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公共空间

吕宁 孔德奎

摘 要:以大运河沧州段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探讨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分析非遗文化资源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三方面提出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策略,并结合设计案例,展示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实践效果,希冀探索出一条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公共空间艺术双向赋能的场景设计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公共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运河沧州段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与公共空间艺术双向赋能研究”(2023268)研究成果。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见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水道。201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也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行动指南。

沧州市位于京津冀地区的中心位置,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在历史上,沧州曾是北方水陆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也是北方武术发祥地之一。其依托大运河优势,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工作。在此过程中,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大运河非遗文化资源,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口头或以其他方式传承下来,在特定地域内得到认同并反映其核心价值观的各种实践、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器物、手工制品和文化场所等。非遗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不仅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特色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公共空间是指城市中为公众提供的开放、共享、自由、平等的活动空间,包括广场、公园、街道、步行街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所,是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识。公共空间的建设和管理,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

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非遗文化资源可以为公共空间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和活力,提升公共空间的品质和功能;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可以為非遗文化资源提供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载体,提高人们对于非遗文化资源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二、非遗文化资源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一)增加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非遗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可以为公共空间提供多样化的视觉元素和符号元素,如色彩、形态、纹理、图案、符号等。这些元素可以丰富公共空间的视觉效果,打破公共空间的单调性和刻板性,增加公共空间的变化性和灵动性。

(二)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非遗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能为公共空间提供多元化和互动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展示、演示、体验、参与、交流、学习等。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丰富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增加公共空间的使用人群。

(三)提升公共空间的创新力

非遗文化资源可以为公共空间提供创新性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改编、融合、创造、发明等。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可以激发公共空间的创新氛围,提升公共空间的创新潜力,增加公共空间的创新成果,提高公共空间的创新水平[1]。

(四)增加公共空间的记忆性和认同感

非遗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可以为公共空间提供记忆性的视觉元素和符号元素,如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民俗风情等。这些元素可以唤起公共空间的历史记忆,传承公共空间的历史精神,增强公共空间的历史意义[2]。同时,非遗文化资源可以增强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提升公共空间的文化品位和水准,增强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3]。

三、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策略

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融合是一种有益于双方的互动过程,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和措施,以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最佳匹配和最大效益。本节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维护三个方面,提出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策略。

(一)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前期阶段,是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充分考虑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特点、需求、目标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确保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调研评估。在规划设计之前,要对大运河沧州段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了解其种类、数量、分布、价值等基本情况,确定其保护等级、传承方式、利用途径等关键要素。同时,要对大运河沧州段的公共空间进行全面的调研和评估,了解其类型、规模、功能、形态、环境等基本情况,确定其发展方向、改造需求、改善措施等关键要素。通过调研评估,可以为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是参与协商。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参与协商机制,促进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协调合作。各方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区组织、非遗传承人、公共空间使用者等。通过参与协商,可以充分反映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诉求,平衡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责任,提升各方利益相关者对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三是综合平衡。在空间分布上,要根据非遗文化资源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公共空间类型和位置,避免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错位和冲突,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协调和融合。在形式表达上,要根据非遗文化资源的风格和特征,合理运用与之相协调的公共空间视觉元素和符号元素,避免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割裂和矛盾,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统一和和谐。在功能设置上,要根据非遗文化资源的功能和目标,合理安排与之相适应的公共空间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避免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重复和浪费,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互补和互动。在意义赋予上,要根据非遗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合理塑造与之相符的公共空间的文化记忆和文化认同,避免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偏离和背离,实现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传承和提升。

(二)建设管理

建设管理是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中期阶段,是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关键和难点。在建设管理阶段需要充分落实规划设计阶段制定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案,保证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质量和效果。在建设管理过程中,要保证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所需的资金来源。同时,要保证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所达到的质量标准。

(三)运营维护

运营维护是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后期阶段,是非遗文化資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保障和延续。在运营维护阶段需要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功能和价值,保证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在运营维护过程中,要保证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所展示的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增加新的非遗文化资源,替换旧的非遗文化资源,调整现有的非遗文化资源,通过内容更新,可以为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变化,提高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非遗文化融合公共空间设计实践——以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设计为例

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位于沧州市新华区解放东路北侧,占地面积约1 000平方米。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以大运河为主题,融合了沧州市的非遗武术文化,打造了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图1)。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的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实践效果如下:

在空间分布上,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层次感和动线感的空间布局。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是展示沧州市非遗文化资源的主要区域,包括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喷泉雕塑,以沧州武术为主题的武术广场、凉亭等。

在形式表达上,沧州市武术文化口袋公园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特色和风格的形式表达。武术文化口袋公园利用色彩、形态、纹理、图案、符号等视觉元素和符号元素,将沧州市武术文化资源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体现在公共空间中。例如,喷泉雕塑采用了武术字体和太极圆环搭配的手法,象征着武术中的阴阳和刚柔;武术广场采用了圆形和垂直雕塑水幕相结合的方式,活态展示了武术影像和现代景观科技。

在意义赋予上,武术文化口袋公园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深刻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记忆性和文化认同的意义赋予。武术文化口袋公园利用历史事件、人物故事、武术种类等视觉元素和符号元素,将沧州武术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融入了公共空间。例如,武术景墙上刻有沧州武术的全部名称和形象剪影;武术广场上摆放了武术传承人的雕像和介绍牌,展示了沧州武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历程和传承人物;园区地面铺装上印刻了各种武术活动,反映了沧州武术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风貌和风情(图2)。

五、结语

本文以大运河沧州段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的角度,探讨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关系,分析了非遗文化资源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和功能,提出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的融合策略,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非遗文化资源与公共空间融合的实践效果。要将非遗文化的元素、特色和价值,通过创意化的方式,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从而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播和创新,同时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高安妮.基于行为与活动分析的解放路商业街公共空间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2]李若冰.河北省涉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优化研究:以固新村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2.

[3]臧鑫宇.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城市设计方法探寻:以天津蓟县整体城市设计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吕宁,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

孔德奎,硕士,沧州交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公共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开发非遗校本课程 培植学校文化个性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