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老城街道优化研究

2024-03-15邓如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城人性化

摘 要:为缓解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交通压力,老城街道优化往往更注重如何满足通行需求,从而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以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及田野调查,针对当下街道优化中缺失的对场域环境的认知,基于环境心理学探讨街道优化方案,强调街道优化设计中人性关怀的融入、具身认知理论的运用,以期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老城;街道优化;十月初五日街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人们通过对环境中事物的认知、体验等,对环境和社会现象进行感知、理解、评价,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原则与规范。环境心理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新思路,而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相协调、相适应的科学范式。然而,中国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尚未建立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二是对环境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具体项目,如城市环境污染、城市交通与环境、社区文化心理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三是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

那么,什么是街道?我们似乎每天都在城市中行走,却无从了解城市本身。道路作为一种交通设施,是社区的一部分。街道是社区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记忆之中。街景是游客评价这座城市的重要指标,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表现。

“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美国建筑师简·雅各布斯对现代城市街道空间更新后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评析。街道空间为人所用,街道设计应从“人”的需求出发,通过物质空间的创造和精神的塑造,满足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生理、心理、物质和精神需求。本文以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为例,基于环境心理学探讨街道优化。

一、十月初五日街发展现状

十月初五日街,旧称“泗孟街”,北起爹美刁施拿地大马路与沙梨头海边马路交界处,南端接火船头街,曾是澳门最繁盛的街道之一,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的十月初五日街清冷了许多,不少店铺已经停业,不复往日繁荣景象。

(一)街道文化被破坏

当前城市街道改造主要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城市规划的现代化,忽略了街道与社会生活、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居民的情感和需要。街道空间利用效率低、功能杂乱,人们对街道环境的认识不清晰、碎片化。为方便商业、旅游业的发展,按照城市规划扩宽车行道,街道空间慢慢被小汽车占用,街道旁的绿化也因此减少或是拆除,街道中行人的交通安全难以保障。汽车行驶噪声长期打扰着居民日常生活,居民生活质量下降。道路的规划占据了原有的广场空间,人与人的交往空间局限在过道、街边,人群交往空间减少,质量下降。

(二)场所精神缺失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历史建筑逐渐消失,成为城市发展的受害者,取而代之的是耸立的现代化建筑。十月初五日街是澳门老城区历史较为悠久的街道之一,却因城市的现代化规划,渐渐落寞,同普通的街道无差异,属于老城老街的独特记忆逐渐被淡忘。街道“单一化”现象较为严重,都是横平竖直的宽马路。整体景观塑造或粗枝大叶,或缺乏新意,对美学、文化的考虑更是匮乏。枯燥乏味的街景使人产生审美疲劳。

(三)缺乏特色

十月初五日街反映着澳门居民曾经的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这里,可以看到带有葡萄牙色彩元素的建筑,如图1所示,明亮、耀眼、热烈的建筑色彩夺人眼目,直击人心。但通过实地观察可以发现,十月初五日街上这样有特色的建筑只有少数,于居民、游客等而言未能形成强烈的记忆点。曾经极具市井生活气息的十月初五日街,街景逐渐变得单调,同普通的老街毫无差异,已渐渐失去了其原本的特色和活力。

二、基于环境心理学开展街道优化的必要性

街道,作为城市生活的物质载体,“不仅具有交通功能,而且承担着休闲、生态、商业、文化等功能,是城市的活力和魅力所在”,与人们的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街道优化的首要目标是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不了解人们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行为特征和规律,就不能科学地、艺术化地掌握街道设计的各个元素,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城市街道优化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社会和人的因素,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力求使街道环境和谐舒适,使人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推动城市街道的更新。

三、对街道优化策略的探讨

(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街道空间要素关联

简·雅各布斯曾提到城市规划的多样性,其中不乏对城市街道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介绍。在城市规划的范畴中,基本要素多是相似的,差异性在于如何关联和运用。设计者不应主观创造设计,而是要考量使用者在环境中的客观行为和心理活动,基于环境心理学深入探析宏观及微观层面的空间优化基本要素,使使用者在环境中感受特殊地域性、接轨现代化,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现空间环境的“最佳平衡”。

感知是获得并理解知觉意识的过程,空间感知品质是人在特定环境特征中行为与意识交叉调和的产物。依据对十月初五日街居民的观察、理论学习构建出人群的内心意向,截取十月初五日街的街道空间感知品质,结合现有街道更新设计的基础理论总结出街道空间要素的关联(图2)。以满足人的内心意向为目标,进行街道优化设计策略探讨,总结环境心理学对于街道优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环境心理学的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优化策略

第一,运用环境感知理论,赋予街道场所精神。环境感知是指人们对周围环境中的刺激所产生的感知。在街道优化中,通过储存、理解、组织、再构造这些刺激的过程,可提升人们对街道环境的熟悉感、认同感。环境感知是一种直观的感觉,它是由外界的信息和人类的感知体验所产生的。街道空间不同于简单的空间,在城市中,街道空间承载了历史、记忆、文化等,街道优化应赋予其场所精神。“场所”概念常强调人对环境的归属感,即人与环境的情感連接。场所不是抽象的地点,而是由具有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环境感知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人依靠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取外界环境的信号。澳门是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城市,其建筑特点同时受中西方建筑文化影响。处于澳门半岛旧城区的十月初五日街主要受葡萄牙建筑文化、风格影响。葡萄牙佩纳宫糖果色的配色在澳门的大街小巷也偶尔出现,如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间极具葡萄牙色彩元素的恋爱巷(图3),利用和谐的糖果色装饰建筑表面,提升趣味性。十月初五日街作为澳门老城老街,更适合将此建筑风格运用其中,独特的糖果色老城老街记忆更能唤起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环境感知,形成特有的场所精神。

第二,从空间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人的不同心理需要。街道优化要考虑两个层面:个人空间、活力。个人空间是指人们无法进入的、围绕着人们的、看不到边界的区域,并且可以随着人们的行动而移动。恰当的个人空间是形成隐蔽的基本条件,同时,隐蔽性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高度自主的生活空间,可使人们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街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加强。广州永庆坊作为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样本,为十月初五日街的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永庆坊街区更新是实现地方文化传承、促进地方繁荣的“微改造”典范,成功实现了由“大迁大拆大建”转为“保护更新利用”。活力修复是老城老街更新改造的重点,然而街道空间是近人空间,还要考虑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因此应当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内涵,以及居民的基本诉求和日常生活行为习惯。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因城市更新的步伐打乱民众的基本生活节奏,占用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间。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也提及合理的公共空间可以为更多的户外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升民众归属感和幸福感的街道优化,首先要尊重民众意愿。

第三,从环境-行为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环境刺激可以提高人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人的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变化的过程。十月初五日街是浓缩了澳门旧景的百年古街,曾经繁华一时,但如今“商业街”“小吃街”渐渐成为十月初五日街的代名词,忽略了居民的感受和需求。公共空间乏味、街道景观单调等问题逐渐显现,急需构建独特的社区交往空间为街道增添记忆点,提升居民归属感、幸福感。公共设施的材质要以木材为主,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氛围,植物则应选用无毒、无害的花木,营造出一种令人愉快的环境。利用颜色、材质、设计要素的改变,创造出一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氛围,对周围环境产生正面的影响,从而通过环境使人产生愉悦感。

四、结语

一条古老的城市街道,经过合理的优化更新,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探讨了城市街道优化中街道空间要素关联,以澳门十月初五日街为例进行街道优化策略探讨。这些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居民对十月初五日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并进一步加强居民间的联系,促进社会交往。

城市街道优化中,通过物质空间的创造和场所精神的塑造,可满足人们对街道空间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老城街道浓缩了城市的时代印记,拥有独特的历史记忆与空间气质。街道的优化能够提升城市空间的认识度,提升城市街道的质量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61.

[3]周钰.城市街道更新中的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3.

[4]王祥,于晓卉.基于环境心理学的传统街区适老化环境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3):43-44.

[5]趙海霞,李文明.环境心理学视域下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J].环境工程,2022(1):236.

[6]柴培根,童英姿.城市更新语境下街道环境微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建筑学报,2022(3):37-43.

[7]任永刚,任可欣.环境设计之场所精神的地域性表达[C]//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14中国室内设计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70-72.

[8]尤因,汉迪.测量不可测的:与可步行性相关的城市设计品质[J].江雯婧,译.国际城市规划,2012(5):43-53.

[9]张楠,赵琳.环境心理学与街道更新相关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21(26):156-160.

[10]王泽烨,李冬,栗功.具有文化认知的老街区生活圈公共空间更新研究:以秦皇岛道南街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4):34-39.

作者简介:

邓如井,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更新。

猜你喜欢

环境心理学老城人性化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人性化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城市可持续交通行为研究述评
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分析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