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探析*

2024-03-12卞含嫣

全球教育展望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科书美育形式

何 茜 卞含嫣 陈 璨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开宗明义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充分肯定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培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特殊实践活动,“学校美育是将美的元素融合在学校教育中提升美的认知、情操、品格与素养,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单独的一门美育课程能够承担的”[2],学科美育也是学校美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审美创造”列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和审美属性,说明语文学科在以美育人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独特性。其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是重要的审美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思想和内涵,也能给予学生美的精神享受。

一、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审美意蕴

教科书插图是附在教科书各个内容版块中的图画,一方面对教科书文本进行解释、补充,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视觉艺术效果。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占有重要地位,数量繁多、形式多样。就插图的艺术内容而言,包括了诗歌插图、小说插图、散文插图、寓言插图等;就插图的艺术形式而言,涵盖了水彩画、水墨画、油画、版画、剪纸、摄影等,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相较于课文文本,教科书插图在审美内涵上以更直观的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成为外显的美育资源,从而达到更直接的美育效果。

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事物的共同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形式与内容,是二者的统一体。任何事物只要能被感知,就会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形式是事物能够被感官捕捉的部分,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器官,可以被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嗅到、手指触碰到……内容蕴含在形式之中,是由各种形式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的能够引起人精神活动的东西。[3]形式是内容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内容是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剥离形式的内容,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

美亦是一定形式和内容相结合而成的,形式美是客观存在的,内容美却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是客观与主观因素的总和。[4]这早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就已经有所体现,例如孔子的“文质论”。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5]这句话中,“文”即外在表现,是个人合乎礼仪规范的仪表美;“质”即内在思想,是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品德美。在孔子看来,一个美好的人需要外在表现和内在思想的相互协调、配合得当。可见,孔子的最高审美理念便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6]此外,德国哲学家黑格尔(G.W.F. Hegel)也强调了美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被人们接受欣赏的前提在于它的可直接了解性,所以艺术永远采取直接的表象形式,以形象性和感官性为基本特征。但美仅有感性的形象是不完整的,需要注入内在的内容理念,只有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才是理想的美。[7]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就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体,一方面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直接显示;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独立的绘画审美价值。[8]前者源于文本的精神、观念和情感,后者来自天然的美术基因。一幅优秀的教科书插图不仅从基本形式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能透过图象传达美好的情思、美的内涵。换言之,形式是插图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内容物化的客观存在,呈现着作品的材料、色彩、造型等外在的、可视的东西。而内容则是作品通过形式表达的深层次内涵,它既包含了创作者的个人思想与情感,又包含了特定背景下的精神气息。形式的美可以从生理感官上给人舒适、顺畅的感觉;内容的美则蕴含在形式背后,可以被人从心理上认可、接受并引起共鸣。形式美与内容美作为两股力量作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给学习者以美的感受和启迪。

插图作为审美对象,首先是具有形象性。插图之所以被需要,就在于它具有文字表述所不具有的艺术特质,能够制造出文字所不能产生的效应,这其中的重要因素就是插图的形象性。它通过美的形象吸引受教者,使其在美的情境中被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插图创作者运用线条、色彩、空间等元素,遵循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等基本形式规律完成插图绘制。最终成果不同于文字的线性叙事,而是对故事瞬间的抓取,通过形象的、静态的视觉场景实现对文本重点的叙述。[9]相较于语言文字表述,插图塑造的形象更为具体可感,是直接的视觉冲击。插图这种美的形象是美育活动中引人关注的手段,同时也引导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幅幅直观形象的教科书插图,以美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在美的赏析中渗透审美情感,放飞审美想象,最终获得融于审美形象之中的理解。其次是富有多样性。插图的形式与内容的呈现方式都是多样的,一方面,教科书插图拥有天然的美术基因,囊括了水彩画、水墨画、油画、版画等各类作品,各种各样的表现技法展现了线条美、色彩美、结构美等视觉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插图富有美好的精神内涵,包括社会风尚美、道德情感美、人物形象美、社会和谐美、自然生态美等。再者是富有情感性。学生能透过图画得到愉悦、激动、感伤等各种情绪体验,却没有明显地感受到“说教”意味,就是由于美育内容与情感的渗透交融,从理性走向感性,能给予人熏陶和启迪。插图审美与情绪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二者都基于人的生理基础,但审美所产生的情感比普通情绪更为高级、复杂。插图就是利用人们的视觉经验与审美经验,通过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出的视觉媒介,给公众提供一个审美契机。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绘制就是一个从审美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创作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文字背后的情谊与神思,体验到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情节的起承转合以及环境的风云变幻,再通过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表现手法将丰富的情感体验转化为插图,融情于景。这些精美的插图,或勾勒形象鲜明的典型人物,或展现精彩绝伦的故事情节,用生动的笔触营造情感氛围,吸引着学生走进作品,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二、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价值

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视觉化翻译,更是通过对视觉材料复杂且有规律的重组,向读者传递文字外更为深入、复杂的情感,起到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插图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故事图解,而是融入了画家独立的艺术思考和艺术再创造”[10],它更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作为教学中重要的美育资源,有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

(一) 以美激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乐之者”便是指以学习为乐的人,被孔子视为达到做学问的最高层次。现代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学习兴趣为学习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使其保持学习斗志,不屈于一时的困境。另一方面,学习兴趣有利于学习者激发大脑潜能,浓烈的学习兴趣之下是学习者强烈的求知欲,可以使学习者的思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不断探求新知识并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对于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从现象学对意识分析的角度来看,图像比符号更具有知觉的直观性特点。”[12]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作为一种图像表征,直观性是其显著特征,通过鲜明艳丽的色彩、生动形象的画面和丰富多样的排版,插图能带给学生最直接的视觉冲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同时,插图本身又是课文内容的艺术性表达,是创作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描绘的,一幅精美的插图比单纯的文字更加能够引起学生感觉、知觉和想象系统的活跃,有利于学生更为直接且生动地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内容产生阅读期待,进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

(二) 以美启学:辅助学生的知识学习

“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13]由此可见,文本和插图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佩维奥(Allan Paivio)通过分析人脑中用于接收词元信息的言语系统和用于接收像元信息的非言语系统提出双重编码理论,揭示了言语编码和非言语编码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确证了两个编码系统彼此配合所带来的加和效果。[14]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本和插图也是相互作用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可以被看作基于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的非言语编码,是为提高文本这一类言语编码的可读性和可教性而准备的视觉辅助工具,在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不只是一幅幅具备审美价值的图像,更是帮助小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媒介。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尚未健全,思维水平和理解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当小学语文教科书文本所要传递的信息过于抽象或者所要营造的意境难以用文字描绘时,小学生难免陷入认知困境。而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诠释文本内容和渲染文本意境,有助于小学生通过图像化的视觉感知理解教科书文本,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除此之外,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编码形式,能够唤醒小学生包括视觉感知、身体感受和情绪体验在内的多种信息加工通道,有利于小学生以多模态的方式生成便于记忆和提取的语文知识图式,继而形成更加深刻和牢固的语文理解,深化语文学习。[15]

(三) 以美促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联想与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联想是由一个事物引起对另一个相关联事物的映像,是一种由此达彼的思维活动,能加深人的感悟与认识。想象是在某种新刺激下对已有的经验记忆进行进一步的加工,重新合成新形象的过程。联想与想象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以情感为催化剂,以思维为轨道,将原本的知觉意象改造为更加丰满、富有生命力的新意象,实现了由感知到理解、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在小学阶段,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科书插图通过形象鲜明、内涵丰富的图像材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载体,让学生在感知美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思维,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审美意象。插图本身是创作者思维活动的结果,在还原课文文本内容时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联想与想象。这样一个包含了审美意识的作品,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成为推动学生进一步感悟文本内容、扩展想象思维的催化剂。学生欣赏教科书插图的过程,其实是对创作者审美想象的分享,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审美愉悦促使学生去寻找更多类似的审美对象,以满足自身的审美需求,联想与想象也由此开始了。

(四) 以美怡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美育是一种心灵教育。一直以来,美都具有教化功能,美育是一种指向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完善的教育。早在古代,我国教育家就认为“乐教”与“诗教”可以“成教化”“助人伦”“善民心”“移风易俗”。苏霍姆林斯基(Suchomlinsky)曾提出:“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16]教科书中的插图也同样具备怡情功能。首先,插图美的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审美愉悦,促使学生参与到审美活动当中。其次,插图往往是对自然、社会中美的瞬间的捕捉,包含了许多积极向上的内容,例如植物蓬勃向上的生命姿态、邻里和谐互助的温馨场景……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着美好的精神。而插图本身也寄托着创作者的情思,是对文本内容情感化、心灵化的处理,可以做到以情感沁润学生的心灵。

审美是一种超功利性的活动。美育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超功利性的处世态度,抑制非道德私欲的产生。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应当充分发挥插图以美怡情的美育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帮助其提高精神境界,明辨是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塑造健全人格。插图的审美过程脱离了一切利害关系,学生得以专注于插图本身,全身心沉浸在审美体验之中。

三、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形态

美育以各种美的事物为教育内容,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提升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7]通过查阅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插图,发现其数量繁多、风格多变、内容丰富,无论是单幅的绘制,还是整体的编排,都充满美感,并有以下特点。

(一) 插图数量繁多且涵盖全面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数量众多,遍布教科书各大版块,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含有大量的美学元素。首先,形式美方面,教科书插图的色彩非常丰富,并倾向于选用暖色调,整体上带给人鲜艳明亮之感。插图的造型表现以描绘图为主,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非常多样化,包括了工笔画、水彩画、油画、国画、版画等。教科书的图文布局也较为合理,融合型与嵌入型相结合,力求插图与文字形成一个整体。其次,内容美方面,插图涵盖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类型。自然美中,既有纯粹的自然之景,又有饱含人类智慧与技术的人文之景。教科书插图集中表现自然风光,包括山峦、星空、大海等,呈现自然多面的美的形象。如四年级上册的《观潮》,插图以事物照片的形式完美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万马奔腾之势,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社会美中,插图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生活类插图最多,体现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要求。如二年级上册的《难忘的泼水节》,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过节的欢快气氛以及独特的庆祝方式,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还原了泼水节的热闹场面,其间还穿插着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尽显中国文化元素。插图的艺术风格写意与写实兼备,还有极富童心与趣味的拟人风格,共同展现艺术之美。插图整体上以写实为主,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还原现实生活。以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为例,插图紧紧围绕课文内容,生动又细致地向学生呈现了蟋蟀洞穴的样貌,用直观的形象打破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小学生的主观认知与客观事物间的隔膜。

(二) 插图兼具形式美与内容美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充分体现了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一方面,插图的内容美决定了形式美。一般而言,插图的内容美必须反映文本的特质,这是教科书插图创作的起点。换言之,创作者设计插图时,事先拟定了主题,对内容美有了初步设想,再进一步构思插图的形式美。即以美的内容为依托,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美的插图形式。以诗词插图为例,传统诗词喜欢借景抒情,诗词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描绘山水的诗句。受此影响,诗词插图多展现自然山水之美。绘图时讲究晕染,在用墨上追求浓淡相宜,以反映整体画面的虚实相生,传达独特的意境美。而且插图的色彩以清新淡雅为主,追求画面整体和谐,具渲染作用。插图多以诗词文本的背景形式呈现,短小凝练又富有韵味的诗句与充满意境的画面互相映衬,呈现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另一方面,插图形式美反作用于内容美。恰当的艺术形式不仅能传达作品内容,还能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反之,不当的艺术形式则对内容产生重大影响,使作品失去预期效果。[18]在诗词插图中,以水墨为代表的传统绘画形式会给插图内容增添无尽的韵味,若像说明文那样采用实物插图,就将原本充满情意的诗词刻板化了。古典的诗词和呆板的插图显得极其不协调,更谈不上传递诗词意境了。插图的形式就像是内容的桥梁,将欣赏者与内容连接起来。如果一幅插图从形式上就无法吸引人们的审美兴趣,那么这幅插图就失败了一半。

(三) 插图编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从整体而言,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编排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第一,插图的数量安排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经历了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过程。小学低年级时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高峰期,“理解、阅读和学习能力有限,需要借助插图理解课文,一定篇幅的插图可增强视觉效果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9],因此,该阶段的教科书插图是最多的。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认知开始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抽象思维逐渐发展,对插图的依赖性减弱,因此,教科书插图数量也随着年级递增开始下降。第二,插图的绘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插图的绘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小学低段时学生对美的感知偏重于形式,喜欢鲜艳明亮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因此该阶段的插图以暖色调为主,且含有大量卡通漫画,插图和文字常常融为一体。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艺术欣赏方面的理性加强,开始注重艺术还原,因此描绘图和实物图的占比增加,卡通漫画越来越少。此外,学生越来越关注画面整体的塑造,色彩和图文布局对学生的影响随之减小,插图在这两方面也不再表现出明显偏重。

四、 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美育的优化方略

小学语文的审美价值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青睐,而利用插图进行语文美育却被大多数语文教师忽视。随着对教科书研究的深入,语文教科书插图的育人功能也得以强化。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将教科书插图静态之美转换成课堂以美育人的动态之美,实现插图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转化,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

(一) 提升教师审美认知,挖掘插图的美育价值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和耐心引导。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美育的实施亦是如此,需要教师形成科学的插图审美认知,正确看待教科书插图的美育功能,并切实发挥教科书插图的美育价值。鉴于此,教师应该自觉积累相关的美学知识,不断培养和提升对教科书插图的审美认知,清晰觉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在语文审美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唯有如此,教师才可能对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拥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解,才能带着审美的眼光去观察插图,感受和挖掘插图之美。反之,如若缺乏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和对插图的审美自觉性,教师就会对插图中丰富的美学元素无动于衷、视若无睹,或者无法正确解读插图的内涵和美感。

德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R. Arnheim)提出了视知觉理论,认为视觉的“看”既包含生理观察,又包含心理认知,视知觉本质上就是一个思维过程。在传统的哲学理论中,眼睛代表着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阿恩海姆却认为眼睛可以把握真相,他把“看”从低级的感知提升到和思维一样的重要地位,指出视知觉有类似思维的功能,例如抽象、分离、整合等。视知觉是一个场、一个格式塔、一个组织过程,眼睛在不停地“构造形状”,因此,眼睛也是思考的感官,“看”能帮助理解和思考。[20]插图就是这样一种视觉传达艺术,是一种对视觉语言的运用和表现。

教师必须首先明确插图的美育功能,插图不是毫无意义的视觉呈现,它传达具体的内容,也就是对文本内容的陈述和意义表达。插图画面是由线条、色彩、结构等多种形式组成,遵循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等基本形式规律,每种形式都传递着或多或少的信息,这是解读和运用插图的关键。其次,教师应善于将插图融入教学,包括导入阶段、文本解读阶段、课后思考阶段等。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插图之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插图,恰当分析插图的作用,将插图与文本连接;充分发挥插图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语文空间里,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化。

(二) 把握插图审美特质,在教学中实现以美育人

1. 利用插图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场景之美

教学中“情”与“境”交融,能够创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氛围。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语言描绘、心理模拟、音乐渲染、表演模仿、实物演示和图片再现等[21],是语文美育的重要途径。插图就属于图片再现,教师可以将插图作为情境创设的基点,为课堂营造美之氛围;可以在教学导入时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在美的情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容理解,推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如五年级上册的古诗《枫桥夜泊》,插图描绘了深秋夜晚,两艘小船停泊在岸边,有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船上,望向无尽的江面。整幅图以灰暗为主,唯一的亮色便是枫叶,但枫叶飘零而下,传递出深秋的气息,凭添几分落寞之感。插图中飘落的枫叶、孤独的旅人,无一不展现出忧愁的基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插图让学生感受清冷、寂寞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乌啼”之声,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给学生全方位的体验,传递插图的意境之美。

2. 利用插图再塑人物形象,感知人格之美

美育是让学生“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美而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自己的美的品质”[22]。语文美育应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完善。利用图片的人物形象表现榜样的力量是最为直接、强烈的。因此,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突出英雄人物,让学生直接感受人格之美,保持对美好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就含有许多人物类插图,与文本相得益彰,强化人物形象,是教学的绝佳材料。以二年级下册的《羿射九日》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从后羿四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感受太阳炙烤着大地,从后羿坚定的眼神以及拉弓的动作中感受他的勇敢、力量,进而结合文本让学生深刻感受后羿心怀天下的大无畏精神。教科书插图中对英雄人物的刻画往往是生动而细致的,从人物的神态到动作,再到环境的渲染,都是为人物形象服务,是人格美的具体呈现。插图还会对主人公身处的环境做出细致的刻画,以此衬托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如四年级下册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插图描绘了船长巍然屹立在船头,风浪击打在他身上,他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从插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海浪击打船身时飞溅的白沫,狂风呼啸时扬起的船帆,生动地展现了环境的险恶,冷色的基调更是增添了阴冷悲凉的气氛,而图中的船长却身姿挺拔,他一只手紧紧地扶在船沿上,面对仿佛要将他吞没的海浪仍毫无惧色、神情坚毅。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紧紧抓住插图中的细节,不断强化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悟其人格魅力。

3. 关注插图的传统元素,传承文化之美

小学语文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使命,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文性,语文教科书承载的汉语言文字、中国古典文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得语文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3]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也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之美,值得关注并运用。以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为例,插图展示了人们在春节贴窗花、在端午节划龙舟的场景,细致描绘了窗花和龙舟的形态。窗花是喜庆夺目的大红图案,线条流畅、形式复杂、造型夸张,巧妙地运用了镂空艺术,展现其独有的通透感。龙舟则根据经典神话故事中龙的形象打造,栩栩如生。龙首气宇轩昂,口衔宝珠,一双大眼炯炯有神,龙须随风飘扬;龙身修长,片片龙鳞参差排布;龙尾高高扬起,气势十足。无论是窗花还是龙舟,都展现了精巧细致又极富个性的传统工艺。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中的工艺品,从细节处感受传统艺术之美,同时还要让学生从浓厚的佳节氛围中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此外,插图还展现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例如六年级上册的《草原》,插图描绘了蒙古族人民身骑骏马,在草原疾驰迎客的场景。通过插图可以看见一望无际、翠色欲流的草原,还可以看到英姿飒爽的草原人民,他们身着各色长袍,头巾随风飘扬,有一种粗犷之美,展现出热情昂扬的精神风貌。教师应带领学生从插图中挖掘草原的风光之美、民俗之美,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劳动人民审美创作的结晶,需要保护和传承。

猜你喜欢

教科书美育形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藏起来的教科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