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心日记手稿的发现与整理

2024-03-10刘嵘

博览群书 2024年1期
关键词:冰心手稿笔记

“文坛祖母”冰心在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重要地位。冰心在日记中记录了日常起居、喜怒哀乐,也记录了眼中的社会生活,所思所想中蕴含着冰心的亲情观念、文学理念。日记是冰心珍贵的生命记录,“是一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和“当代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以时段的方式,展示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时代变迁和人文景象”。《冰心日记》已于2018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冰心日记”(王炳根、刘嵘整理注释)及“家庭账本”(王炳根整理注释)两部分。

冰心日记手稿的发现过程

冰心文学馆原馆长王炳根在《尘封的美文——冰心的佚文与遗稿》《冰心日记·后记》等论文中记录了冰心日记手稿的发现过程。与日记发现过程相关的内容摘抄如下:

2004年春天,也就是在冰心逝世五周年之际,冰心的家人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母亲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居住时留下的遗物全部捐赠给冰心文学馆。我作为冰心文学馆的主事人,自是兴奋不已,亲自率领工作人员前去整理与接收那一大批的遗物,最后用了三个十吨的集装箱,运回了福州。在整理遗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冰心大量的笔记和日记,包括1955年六七月间赴瑞士出席世界母亲大会的日记;1955年十一二月间回福建视察的“还乡日记”;1957年四五月间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参观的日记等。

…… ……

在经过初步分类整理后,于2006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了“冰心佚文与遗稿发布会”,除公布佚文外,还公布了在整理遗物中发现的大量未收入《冰心全集》的书信、日记、笔记和家庭账本等遗稿。

…… ……

2017年早春,我到北京拜访了吴青、陈恕教授,他们同意授权出版,并且提供了另外三本80年代之后的日记,希望一并收入。

冰心家人将冰心的日记手稿慷慨捐献,冰心文学馆积极接收与整理,《冰心日记》的出版,让冰心日记手稿真实、完整地呈现在研究者面前。

冰心日记手稿的整理过程

冰心的日记手稿是分三个阶段整理出版的。

第一个阶段的整理者为冰心文学馆原馆长王炳根。在《冰心日记》“后记”中,王炳根说,自2008年写作《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和编著《冰心年谱长编》时,他就开始阅读、整理、录入冰心的日记:

从2008年6月起,我开始了《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的写作,耗时整整六年,同时完成的还有《冰心年谱长编》。不用说,两部书的写作,都使用了冰心吴文藻的未刊日记,甚至可以说,没有他们的日记与笔记,两部书的资料将会大为逊色,甚至会影响到书的思想深度、传主的人生轨迹与艺术视野。因而,我在每一章节的写作前,总是要阅读与此章节相关的日记、笔记等,并将其录成文档,以便使用。冰心50年代至70年代的未刊日记,便是这样陆续整理的。

第二个阶段的整理者为我本人,整理时间为2016—2017年。因日记手稿与笔记手稿混杂在一起,王炳根结合冰心的生平经历,将冰心含有20世纪50—70年代日记的23个笔记本放到23个信封里,在每个信封的封面总结了该笔记本涉及的时间、主要事件。在整理日记过程中,卓如主编的《冰心全集》、范伯群主编的《冰心研究资料》、王炳根的著作《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上、下编)等冰心文学作品、传记及研究资料,为整理日记提供了参考资料。

第三个阶段是《冰心日记》出版前的校对及定稿整理工作,校对整理者为王炳根,为了使日记结构更为条理、明晰,“编者按一个完整的时间段,编制目录,加入标题”,王炳根将冰心20世纪50—70年代各个阶段的日记予以命名,如“旅欧”日记、“福建”日记;冰心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记,以年为单位,包括“晚年一”日记到“晚年六”日记。

冰心的日记手稿,从最初的分类,到录入、整理、注释,再到出版,时间长达10年。

《冰心日记》在整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坚持了冰心日记手稿的真实性。在《冰心日记·后记》中,王炳根对整理与注释的准则做了说明,摘抄如下:

冰心日记,不以发表为目的,多为写作积累素材,也有思想认知、身心感受,亦有人事纷沓的记录等,整理时只做标点、断句、分段,文字一律保持原貌,无法辨认之字,以□代替;需要订正、补充的字以[ ]加入。尤其到了晚年,作为不以示众为目的的书写,随意至如天书,辨认十分困难,逾近晚年,还出现了思维与书写的游移,反复与重复,多字与缺字,语法不妥等时现,整理时宜不做更动,保持日记者的书写与心灵的真实面貌,保持日记者真实的生命状态。

从冰心日记手稿的整理情况可以看出,出版后的《冰心日记》原生态地展现了冰心在日记中的记录,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日记的原始面貌,保持了冰心日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日记文体本身固有的限制,如日记文体私人化带来的记录随意性、简洁性,字迹的连笔、模糊或冰心晚年记忆的失准,日记的录入难免有失准之处。内容中模糊的地方部分已用□、[ ]标记并说明,随着研究和考证的深入,日记中的模糊处将会得到修正、补充、注释、考证,逐步完善。

冰心日記手稿的风格特点

从冰心日记的手稿可以看出,冰心的日记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日记本的随意性。冰心日记本大小不同,样式各异,简单大方。冰心往往将日记与考察或参观时的笔记写在同一笔记上。比如,冰心在1955年12月8日日记前记录了当天福州小桥手工业合作社王永俊等人对公社基本情况的工作报告,在日记后记录了12月9日福州市公司(中国食品公司)张雪官经理的报告。日记俨然成为冰心随身携带的便利贴。

第二,日记语言的非规范性。冰心往往会在清晨、工作结束或工作期间的休息空隙写日记,为记录方便、提高效率,有时会使用习惯句式或自创的简化语进行写作,日记语言呈现非规范的特点。

冰心在记录日记时仅在少数地方使用了标点符号,有时会用外语表示地名,或用英语首字母表示特定名词。在国外访问时,冰心会用所在地方的语言表示地名,如莫斯科的“Mehopale Hotel”,巴黎的法语地址“Rue de la Rowwion”。有时会用英语的首字母表示固定名词,如“S”代表“社会主义”,“Cap”代表“资本主义”,“Re”代表革命,“Cl.S.”代表“阶级斗争”,“Ca.Re”代表“资产阶级革命”,“S.Ed”代表“社会主义教育”。比如,“反过来还是有害的,就是引诱读者走上cap[资本主义]的道路。我要走的是Re[革命]与生产,歌颂工农兵,歌颂S[社会主义],边结合边写,边写边改造。”有时则使用特定的简称,将日记和笔记相对照才能明晰作者的意思。比如,冰心1959年12月18日写道,“参观H.T.炼铁厂,看了好几次铁水等奔流。”H. T.是什么,冰心在日记中没有说明。结合冰心的笔记,可以推断“H.T.”代表“邯郸”。1959年12月17日冰心在笔记中记录的李祖莹在座谈会上的发言,“邯郸为什么叫H.T.?邯山是太行山的余脉,郸是尽头,古为今用。”然而,日记中有的地方却无法判断,如“C.C.A.S.E.”,“下午参观C.C.A.S.E.展览会,有大台山韩家罪恶史……”《冰心日记》主编、整理者王炳根说,“冰心日记断断续续跨越了半个世纪,其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言,尤其是一些流行的术语,都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读来有隔时之感。”冰心用自己习惯的句式或自创的简化语进行日记写作,为整理者的日记整理工作提供了困难;作家在日记中不注重对语言进行包装和修饰,随意、自然的语言表达,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日记文体的随意性,以及冰心对日记文体私密性、个体性的坚守。

第三,日记内容的生活化。冰心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记录日常生活场景、日常工作等,日记的内容呈现生活化色彩。冰心会在日记中记录看到的小花,吃到的特色小吃,看到的地方戏剧名字,日记内容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比如,“园地上有桉树(白皮)、桃及海棠均开花,桂花亦满树,温暖如春,可爱之极”,“上次到黄洋界,路边看见一枝九串小紫粒果,极其可爱。今天又过此,注意找了一番,现在里程碑112之侧,下次不知能否重见了。”日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场景的描绘、生活化语言的使用,使冰心日记内容充满生活化色彩。

第四,日记功能的文学化。冰心虽然没有明确发表过关于日记理论的文字,却常在散文、小说里以作品中人物的口吻表达对日记文体的看法。在《再寄小读者·通讯十四》里,冰心建议小朋友通过写日记来锻炼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在《陶奇的暑期日记》中,张老师送给陶奇一个日记本,要其利用暑假时间写日记,在一定程度上,此处的张老师就是冰心的化身。冰心用文中张老师的话表达了对日记的看法,每天写日记,“就是很好的练习”,日记写的“都是你身边熟悉的事情,也好玩得很,……你只好好地注意每天在你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只要把它写得自然、生动就行”。冰心将日记作为记录见闻、锻炼写作能力的方式。在日记中记录考察见闻,为写作积累素材,也是冰心日记的特点。比如,1959年3月18日至4月8日,冰心与许广平、谢为杰等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到河南参观视察的活动。在日记里,冰心记录了在郑州西太康路人民公社、登封县大冶镇、雷州水库、文村的幸福沟等地的见闻、感受,并以日记中记录的材料为基础写作了《记幸福沟》等时事散文。

冰心在日记中主要记录了在国外访问期间的日程、在国内视察期间的日程和在家中个人生活的日程,日记为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际交流状况、国内经济建设状况、国内文化建设状况以及冰心晚年的个人生活提供了史料。冰心日记不仅是对时代与环境的记录,也是对冰心个人的读书、写作生活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记录。冰心日记手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日记为了解冰心的生活状态提供了感性且生活化的资料,丰富了冰心的生平资料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

(作者系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冰心手稿笔记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丢失的手稿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寄小读者》
手稿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