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铁骨柔情尺幅间

2024-03-10刘立志

博览群书 2024年1期
关键词:儿子

刘立志

被当今网民赞誉为“大明第一硬汉”的明代谏臣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正德十一年(1516)出生于现今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八于乡北河照村一个没落小官僚家庭,五六岁时即随母下地耕作,7岁时母亲病故,之后牧牛读书,备尝艰辛,时或退学以维持生计,11岁时父亲去世,因兄长与庶母争夺家财而致诉讼,他不得已只能寄食于邻县亲戚家中,农事之余,仍然攻读不辍,勤勉有加,至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进入仕途。

入仕之初,杨继盛先是任职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其间曾经代理吏部郎中事务,36岁时改任兵部车驾司员外郎,此后其命运两番大起大落,辗转于波峰浪谷之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首领俺答汗率兵进犯京师,大同总兵仇鸾率师勤王,得到嘉靖帝的赏识,受封为大将军,但他实际上畏敌如虎,翌年,俺答汗要求明王朝向其纳贡,仇鸾遂倡言开办马市——“开放互市买卖马匹”,意在安抚对方,议和苟且。杨继盛极力反对,奏上《请罢马市疏》进行谏阻,力言仇鸾之举有“十不可五谬”。仇鸾作为严嵩死党,正受皇帝宠幸,炙手可热,权倾朝野,杨继盛遂被廷杖远谪,贬黜到距北京万余里之外的陕西临洮府狄道县(今甘肃省临洮县)担任典使一职,由京官而成僻地之县尉。

明廷在大同、延绥、宁夏等地开办马市,不到年余,俺答汉即反悔,屡屡败约入寇,不断出兵侵扰,马市全遭破坏,仇鸾奸计败露,病发而死,嘉靖帝下令追戮其尸,又诏罢马市,知晓杨继盛有先见之明,便起用他为山东诸城知县,一个月后擢升他为南京户部主事,三天后再迁为北京刑部员外郎。位居首辅的严嵩为了拉拢杨继盛,又把杨继盛调为兵部武选司员外郎。但是杨继盛深知严嵩弄权,结党营私,败坏朝政,不仅丝毫不感念严嵩的恩情,反而到任不足一个月,即主动出击,奏上《请诛贼臣疏》,弹劾严嵩五奸十大罪,文中称严嵩为“天下第一大贼”,呼为“贼嵩”。疏入,杨继盛被逮捕入狱,打入死牢,再受酷刑,诏杖至百,关押三年之后,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初一从容赴死。12年后,沉冤始得昭雪,朝廷追谥为“忠愍”。

椒山有手稿、文集流传后世,《杨忠愍公集》《杨忠愍公墨迹》《杨忠愍公自著年谱》等屡经刊刻,广为流传。尤其是他为山东济南大明湖铁公祠撰写的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革命先驱李大钊将其中“辣”字改为“妙”字,题赠友人,此事广泛流传,伴随着民间搬演传唱的诸多椒山题材戏曲如《鸣凤记》《大修表》《五女拜寿》等,使得椒山在现当代依旧声名大噪,几近家喻户晓。

椒山遗著之中,二疏自是惊心动魄文字,但“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临行前夜写给妻子、儿子的遗书,变换面目,谆谆教诲,夫妻同根,舐犊情深,传为家训,四库馆臣谓为“词虽质朴,而忠孝之意油然,尤足以感动百世”,能够给予世人深刻的启迪,尤其是在普遍注重家訓教育的当下社会,其价值突显,弥足珍贵。

椒山在囚笼之中挥笔写就的这篇遗嘱,篇幅仅有4000余字,或题为《遗嘱》,或题为《赴义前一夕遗嘱》,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训妻,不足千字,有的版本末署“嘉靖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椒山手书于福堂”,撰成的时间当比后文早上几天。第二部分训子,末无落款,后人或径自截取成篇,题名为《谕应尾应箕两儿》,极为允当。

椒山有三个儿子,长子杨应民,是养子,嫡生有三子,长子6岁时即夭折,第二子杨应尾、第三子杨应箕存活,椒山就义之际,应尾10岁,应箕6岁。

椒山训子总计19条,一般分为20个段落,涉及19个问题,一是立志的重要性,二是存心端本之道,三是慎思笃行之道,四是报国问题,五是孝顺母亲,六是兄弟相处,七是妯娌相处,八是戒绝争讼,九是友敬堂兄弟,十是交友之道,十一是读书进德,十二是择师亲友,十三是持家之道,十四是不可贪心,十五是处世待人之道,十六是周济亲戚,十七是守礼,十八是善待姊妹,十九是对待下人。综合说来,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持身进德之道,二是居家亲爱之法,三是处世友善之方。

持身进德方面,椒山教谕儿子要注意立志、养心、报国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要立定志向,这是立身之本,是人生的大方向。世人皆知,正确的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最终的结局必然是枉费心力,空无所得。椒山说:“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将“君子”悬为人生高标,孜孜矻矻,砥砺前行,自然就能有所成就,从而受到世人的尊重。清代学者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仰慕效法圣贤,发愤成为君子,这个目标的选择和认定本身就隐含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高明的识见,无怪乎椒山把此义置于诫子书之首。

其次是养心,包含正心和慎思笃行两个方面,其根本原则是向善向上,所谓修养心性之向上一路,《易经》损卦彖云:“损下益上,其道上行。”盘山宝积禅师发挥此论以说禅,语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在椒山看来,善心就是“存天理,存公道”,其对立面是“存人欲,存私意”。“心为人一身之主”,“休把心坏了”。因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之所思引导行之所为,心意休明之后,就应该身体力行,表里如一,内外兼修,达致于澄明境界。如若言行违心害理,必然会被天地鬼神所纠劾。此处椒山没有言明他是赞同“性善说”还是赞同“性恶说”,想来他是秉持朴素的民间信仰,认为“举头三尺有神明”,世人行事,清浊自知,神明可鉴,妄逞私意,可以自欺欺人,却绝不能欺天欺神。

第三方面是报效国家,这是顺承上文慎思笃行意旨而来。椒山教导儿子,如若入仕为官,“必须正直忠厚,赤心随分报国”,亦即为国尽忠,恪尽职守,尽己所能,尽力而为,不能因为父亲仕途多舛、遭遇非常而改心易志,无论如何,都应该始终践行善心善念,为国尽忠是父亲的自主选择,也是善的重要内容,必须弘扬父辈的贤良美德,不能辱没父辈的荣光。

以上是就个人进德修身层面,椒山教导儿子,务必保持向善之心,时刻自律践行,努力成就君子的德业。

椒山从日常生活、家庭关系出发,对儿子进行具体的教导,涉及孝顺母亲、和睦兄弟、和顺妯娌、善待族人,可以总括为居家之道。

椒山对儿子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母亲必须要孝顺,母亲爱儿子不会有所保留,也不会有所偏爱,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儿子和儿媳,老人家也不会厚此薄彼。理解了这一点,儿子就应当尽心尽力孝顺母亲,不让母亲生气,让老人家顺心如意,颐养天年。

兄弟相处要友善和睦,应箕是弟弟,性情有些急暴,哥哥应尾心知肚明,应该多担待一些,谦让为上,不要和弟弟生硬顶撞,弟弟也应该敬重哥哥。椒山在此特意拈出自己兄弟处事之差异,当初父母相继去世,他尚未成年,备受兄嫂的虐待,没有体会到一点家庭温暖。26岁时,会考落第,友人相约入国子监读书,哥哥杨继昌听闻,不仅不肯出钱资助,反而要求分家,椒山不同意,他们就趁着椒山外出探望亲戚的机会,单方面处置了家产,单独过起了小日子,根本不念及手足之情。可是椒山不计前嫌,以德报怨,自己家农事丰收后,主动提出与杨继昌合居,后来得到会试盘费银,还主动给兄长出资买了个现职官位。这些内容椒山在《自撰年谱》里都有真切的记载。椒山以自身为例,嘱咐儿子要和睦相处,以狭隘自私的大伯为戒,手足间不必斤斤计较。

妯娌的关系也要妥善处理。当时椒山的两个儿子已经订婚,应尾媒聘的是椒山幼年同窗李鹤峰的第五女,应箕媒聘的是同事兼挚友王遴的女儿,两人尚未完婚。考虑到家庭出身不同,椒山教导儿子从穿戴、用餐等细节入手,出门时妯娌穿衣不要有差别,两个媳妇一处用餐,公开透明,知根知底,务必不能大而化之,以致妯娌间心生罅隙。

兄弟有矛盾,千万不要去诉讼打官司。椒山对此点十分重视,措辞极为严厉,“切记不可告之于官”,“先告者即是不孝”。这也是与他自身的家庭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椒山短促的一生中,除了宦海之波折,还遭逢过几场官司,11岁时,父亲刚刚去世,县里抓椒山的哥哥当差作收粮大户,好在椒山代役操劳,收纳计算,毫厘不爽。25岁,临近乡试大考,兄长与同村富民诉讼,兄长屈贿不胜,被逮入狱,椒山找到地方官陈情,真相大白,兄长被释放,之后才外出赴试。椒山为官数载,谙熟官场之道,他秉承朴素的社会观念,告诫儿子不要兴讼,暴露家庭丑闻不说,费神耗资日久,得不偿失。

之后讲到族人相处。椒山教导儿子对于堂兄弟要“敬他、让他”,“切记休要争竞”,这也反映了椒山一贯的为人之道。椒山认为堂兄弟比不上亲兄弟,但是有了困难,同族之人还是要出手相帮的,平时来往少一些倒是不必嫌怨。

遗书接下来讲述处世友善之方,也就是处理家庭之外的社会关系的技巧,包括择友、读书、治家原则、与人相处之道,林林总总,可谓翔实周道。

椒山教导儿子,不要接近油滑之人,要能够抵制、抗拒外界的诱惑,对于吃吃喝喝、赌博美色这些小恩小惠,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结交“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从而堅定自己的上进之心。

读书进学,也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认真践行圣贤理论,而不能心口不一,口是心非,心地光明正大,行事不苟且,便为天下第一等人。至于科考应试,关键诀窍在于“多记多作”,“四书本经、记文一千篇,读论一百篇,策一百问,表五十道,判语八十条。有余功则读五经白文。好古文读一百篇,每日作文一篇,每月作论三篇、策二问”。椒山提出的阅读量实在惊人。旁观博览,熟能生巧,内化于心,心动手动,坚持练笔,择交良师益友,不断请益切磋,日积月累,必能有成。

椒山讲到治家的一些原则,如“女子十岁以上,不可使出中门;男子年十岁以上,不可使入中门。外面妇人,虽至亲不可使其常来行走”,这是家庭内外有别,男女要遵守仪节规范。还提到院墙要高,加设荆棘以防不测;当家之人掌管仓房钥匙;衣服要朴素,日常用度要俭约,不要借债,不要贪心购进多余田产,“盖地多则门必高,粮差必多,恐至负累,受县官之气”。这些观念根源于传统农业社会,现在看来,不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我们不能苛求前贤。

椒山讲到与人相处之道,包括谦下诚实、宽容、不偷惰、不贪食、称人善、感人恩、不论人过、无生傲忌之心等,则无疑能够跨越时代,启悟后人。其核心意旨是温和低调、与人为善,力求不生或少生是非,这也是自《论语》之后国人一直大力倡扬的主流处世之道,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环境,至今仍不过时,读者自可取置座右,时时鉴戒体悟。

遗书的最后几段继续交待具体人事的处理,几个手足同胞中,大伯家境较好,不必操心;二姑、四姑生活贫穷,要时常照顾她们;五姑、六姑也不可视为路人;同族中人,生活困顿者也须量力周济;家中婚丧嫁娶事宜,要遵礼而行;对待出嫁的大姐毋要生疏隔膜,不要违背了亲情。养子杨应民、家中仆人如福寿儿、甲首儿、杨爱儿等人的生活安排,椒山也都有成熟的考虑,一一作了周详的交待。这些文字应该是椒山撰文结束之前陡然想起,增补而作,他在末段明言“仓卒之间,灯下写此,殊欠伦次”,应该指的就是这部分增益的内容。

通观遗书全文,椒山自知生时无多,缘事而发,事事、语语皆有极强的针对性,见识通达,文气从容,方方面面,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全不似临刑赴死之人,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足见椒山远迈常人处。

遗书文字质朴,思虑周全,围绕持身进德之道、居家亲爱之法和处世友善之方三方面展开,谈忠论孝,谆谆教导,爱子心切,舐犊情深,劝善劝学,无微不至,几乎笼罩了人生成长的全部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历程,大体不外孝亲、读书、居家、交游,人人见得,人人言得。清人孙凤云撰有《耕读堂家训十要》,云:

做事要稳妥,说话要斟酌,处世要浑厚,居家要和乐,耕田要辛勤,读书要广博,养女要贞静,教儿要朴拙,婚嫁要节用,衣食要俭约。凡此十要者,人生有所托。还当书诸绅,为我金石药。

以韵语教子,难免凑泊生硬。1909年8月21日晚,张之洞肝痛加剧,向老友陈宝琛叹曰:“国运尽矣!”转而对子孙说:“勿负国恩,勿堕家学,勿争家产,勿入下流。”并说:“我生平学术行十之四五,政术行之五六,心术则大中至正矣。”语句简净,言毕辞世,令人难忘。和孙氏、张氏相较,椒山遗书面目有所不同,看似絮絮叨叨,下笔千言,反复叮咛,但深入把握体悟一番,不难察见其淡然安然、用心勉励处,可谓字字精练,语语情深,不可作寻常文字观也。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儿子
到儿子家享清福
打儿子
儿子
儿子的一次告白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啊儿子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
和儿子一起离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