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研究

2024-03-10王彦华

中国商论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口结构产业结构

摘 要:文章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評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模型,计算黄河流域2007—2022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关系呈现由“人口滞后”向“产业滞后”发展的趋势,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且流域间差异较大。因此,本文认为黄河流域要进行分区统筹管理,以期实现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流域九省区;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分析

本文索引:王彦华.<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4):-15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2(b)--04

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做了很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1)人口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起到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2]。劳动力年龄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正向促进作用[3]。人力资本的发展决定了产业发展的方向、程度和效果[4]。(2)产业结构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随着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人口开始向郊区转移;工业化后期,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完善,人口又开始向城市集聚。(3)产业结构层次会影响人口文化结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影响人力资本水平[5]。

以上研究表明,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然而对于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研究甚少。因此,本文以黄河流经的九省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指标,测算其2007—2022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

1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本文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测度黄河流域2007—2022年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黄河流域2007—2022年耦合协调的时序变化特征,研究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

1.1 研究方法

1.1.1 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

文章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运用Stata17计算,结果见表1。

1.1.2 综合水平指数计算

其中,U1和U2为人口结构和产业综合水平指标,为第i项指标权重,T为综合水平指数,与均等赋权,均为0.5。

1.1.3 耦合协调度计算

C表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D表示耦合协调度,反映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的作用程度大小。

1.2 指标体系构建

文章选取人口系统中空间结构、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产业系统中一二三产行业的产值结构与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来构建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中所用数据来源于2007—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黄河流域九省区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等。

2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分析

黄河流域2007—2022年人口与产业综合指数呈现波动式发展态势,由于人口和产业发展程度不同,黄河流域人口和产业发展关系呈现由“人口滞后”向“产业滞后”发展的趋势,而且人口滞后于产业的程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由2007年的0.025下降至2010年的0.001,2011年滞后程度最高为0.126,最后又下降至2017年的0.001;产业滞后于人口的程度逐年降低,由2019年的0.033降至2022年的0.004,这说明黄河流域整体人口发展有所提升,两者开始保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态势。

人口结构发展指数空间演化格局。从流域层面来看,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人口发展指数呈现“上游超越,中游领先,下游落后”的演变格局。2007—2011年,人口发展指数呈现中游>下游>上游的格局,2011—2022年,上游人口发展指数超过下游地区,呈现中游>上游>下游的格局。从省域层面来看,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省份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山西省,人口发展指数最低的省份为河南省、甘肃省、四川省。除河南省和山东省以外,其他省份均保持着不同增速的增长。河南省的人口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0.321下降至2022年的0.101,山东省人口综合指数从2007年的0.580下降至2022年的0.345。河南省作为中国的人口大省,2022年的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7.07%,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城镇化率65.22%的水平。从人口结构来看,河南省和山东省的0~14岁人口以及65岁以上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总抚养比居于黄河流域的前两位,因此,人口城镇化率低,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是导致河南省和山东省人口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产业结构发展指数空间演化格局。从流域层面看,黄河流域产业发展指数呈现“上游稳步发展、中游波动发展、下游跨越式发展”的特征。2007—2014年,产业发展呈现中游>下游>上游的格局;2014—2022年,下游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并超越了中游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发展指数呈现下游>中游>下游的格局,这主要与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有关。从省域层面看,产业发展指数最高的省份为山东省、山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发展指数最低的省份为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从发展速度来看,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由于本身产业结构基础不同,基本保持着增长态势,内蒙古、陕西和山西省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产值是黄河流域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最高的省份,而陕西和山西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高,导致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综上,这就是内蒙古、山西和陕西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山东省和河南省的第一产业产值占比最小,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最高,拥有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因此产业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3 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测算

本文在分析黃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指数的空间演化格局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从时序演变特征出发研究黄河流域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的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实现了由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后又回到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转变。2007—2013年,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实现了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的转变。近年来,黄河流域整体城镇化率水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比呈现持续性上涨态势,第一产业占比由原来的13.41%下降至2011年的10.24%,第二产业产值占比由2007年的48.61%上升至54.35%,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由51%下降至第三产业的43.85%,第二产业人口由20.45%上升至25.7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由28.75%上升至30.42%。因此,我国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适龄人口劳动力的增加以及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使得人口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再加之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以及就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间转移,使得黄河流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人口与产业趋于协调化发展。

2014—2018年,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城镇化率增幅较大,从2014年的48.25%增长至2018年的53.56%,适龄劳动力占比发展较为稳定,人口文化素质也在保持着较低水平的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由10.13%下降至9.17%,第二产业产值由53.28%下降至44.41%,第三产业产值占比由36.59%上升至46.32%。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有所提升,但变化不太明显。这一阶段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由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缺乏高新技术创新,正处于摸索产业转型升级时期,导致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较低。

2019—2022年,黄河流域人口与产业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时期,人口城镇化率由55.01%上升至60.57%,老龄化问题严重导致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下降,65岁人口占比由9.15%上升至11.1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值均有所下降,但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出现大幅度提升,由48.08%上升至51.97%,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也出现大幅度提升,从39.52%上升至46.65%。这一时期,黄河流域正在经历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化,老龄化人口占比的上升促进了黄河流域整体服务业的发展,人口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该时期内人口与产业的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4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上游地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协调好人口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从上游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来看,两者均处于较低发展水平。从上游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来看,上游地区大部分省份处于磨合型和拮抗型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程度不高,说明上游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且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呈现发展不协调趋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外流严重,产业结构落后,居于产业链低端。因此,上游地区要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要求,找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培养特色产业,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中游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从中游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空间演化格局来看,人口综合指数高于上游和下游地区,产业综合指数介于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之间,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因此,中游地区首要任务是培育本土优势产业,淘汰传统落后产业,发展新型清洁能源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下游地区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带动人口结构优化。从下游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综合指数来看,下游地区人口综合指数低于上中游地区,而产业综合指数高于上中游地区。人口城镇化率低以及适龄劳动力人口占比较低是导致下游地区人口综合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下游地区要根据本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特点,将消费市场适当向老年市场转移,加大医疗卫生、旅游、社会养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改进,在满足现有人口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增加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并通过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实现人口结构的协调优化。

参考文献

赵建吉,王艳华,张洁,等.中部地区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时空耦合[J].经济地理,2019,39(12):129-137.

周敏,丁春杰,高文.新型城镇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19,35(2):101-108.

任栋,李新运.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J].人口与经济,2014(5):95-103.

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137-142.

方大春,张凡.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6,38(9):54-60.

张斯琴,白紫烨.人口流动背景下黄河流域碳减排路径研究[J/OL].科学与管理:1-14[2023-09-22].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020.G3.20230913.1559.006.html

钟妮栖,夏瑞,张慧,等.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23(9):1-16.

吴定玉,唐聃,张治觉.“二孩政策”对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协调度影响[J].经济地理,2020,40(10):32-40.

任保平,豆渊博.碳中和目标下黄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1):121-127+2.

范洪敏,穆怀中.中国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分析[J].经济地理,2015,35(12):11-17.

李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3,13(8):4-6.

猜你喜欢

人口结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中国人口结构转变下的社会保险发展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二胎政策实施的原因及影响
人口结构对房价的影响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城镇化中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以房养老模式可行性分析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