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4-03-07王军吴郁
王军 吴郁
摘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既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本需要,又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具备一定现实基础,在未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主体地位、创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源头活水作用、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多措并举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农村基层党建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适应实践要求逐渐创新发展起来的,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1]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相较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而言,它是在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清晰的股权划分、严格的成员界定,同时在资本联合或劳动联合的基础上具备先进生产经营结构的一种现代农村经济新形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为乡村社会平稳发展打下坚实经济基础,同时对于创新农村社会发展方式、完善农村治理结构、强化农村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必要性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彰显着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城镇化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经济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转变,农村社会从以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转变为现在的多产业综合发展,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开始谋求新的出路,向城镇涌入,严重冲击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发展模式。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济力量,在消除农村发展困境、整合优势资源、创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将成为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一)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渠道
产业兴旺必须立足于高质量发展,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推进乡村产业走出新路子。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将政府、龙头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力量联合起来,为乡村产业统筹谋划、通篇布局,提供平台支撑,形成完善的长效助推体系,成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项目,推动农村地区生产、加工、服务、运输一体化发展,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提高乡村产业抗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一体化发展的同时,能够根据当地特色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具有村域特色的品牌农产品,形成“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模式,拓宽了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因此,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渠道。
(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一方面,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离不开有效的治理结构,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规章体系与管理结构不断完善,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集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如需要有作为、敢作为的村支部书记,需要确保村级集体经济良性发展的管理人才,需要指导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等等,人才队伍的强大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另一方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关键是要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经济基础。并且在乡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有利于吸引能人回乡,这部分人在某些方面能力突出并且能为乡村带来相应资源,在村民中具有良好声誉与话语权,能够协助村干部處理村庄事物,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形成示范效应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乡村社会的治理水平。
(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篇大文章,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其多次做出重要论述,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2]并强调“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3]。一方面,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并且各项基础设施趋于健全,乡村成为天然“氧吧”,农家乐的兴起使许多城市居民来乡村体验大自然的馈赠,这就形成了城市与农村人口双向流动的格局。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离不开各项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对数据要素在农村的积累起到推动作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数字乡村同步推进,通过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等向农村集聚,并与数字城市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村民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创新消费模式,了解城市的生活面貌,而且城市居民也可以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体验乡村的改变,加快了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
(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农村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其目的就是提升村民生活水平。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动机不是以追求组织收益最大化,而是以改善民生为目标,它所得的收入一部分用于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但是较大一部分用于增加农民群众福利水平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性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农村社会出现收入分化的现象。另一方面,新型集体经济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其在提高村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在精神文化方面丰富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新型集体经济不断提质增效、发展壮大,不仅提升了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使得村集体不断增强凝聚力,村民不断焕发出新的精神面貌。依托于新型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村集体实施更多促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村民有更多的机会聚集起来开展活动,例如黑龙江省讷河市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当地红色历史为牵动,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有力地鼓舞了当地群众传承红色精神,投身发展事业。集体经济的发展促使村集体的向心力、全村的凝聚力显著增强,村庄活力得到充分激发,使全体村民达到精神上共同富裕。
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基础
1990年,邓小平同志在《国际形势与经济问题》中谈到了关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两个飞跃”的思想[4],我们已经在实现并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农业的“第一个飞跃”,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引导农业实现“第二个飞跃”已经具备了现实基础与条件。
(一)对农村社会摆脱贫困的有效探索为新型集体经济奠定了实践基础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造成贫困的根源是私有制的存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应采取办法消灭私有制的存在,“而代之以共同使用全部生产工具和按照共同的协议来分配全部产品,即所谓财产公有”[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如何使广大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摆脱贫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摆脱贫困的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将联合与合作这一实践路径运用于中国减贫事业中,为世界反贫困事业做出了重要理论贡献。由于农村地区初始资源条件各异,在反贫困实践中,中国不断探索集体经济在农村事业中的多种实现形式,这为拉动农村社会跳出贫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6]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2022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新型集体经济的实践路径更显示了落实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信心[7],政策的发布为进一步创新农村地区合作与联合的生产模式提供了遵循。可见,我国对农村社会摆脱贫困的有效探索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农民群众的支持为新型集体经济准备了社会基础
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村户籍人口约有7.6亿、农村常住人口近5亿[8],也就是说未来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仍将有数亿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些人口的生活水平与集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向前推进,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将会不断地提升,以湖北省保康县寨湾村为例,该村依靠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本村村民购买新农保,并为当地五保户发放生活补贴。从收入结构来看,城市居民收入结构中占比较大的是财产性收入,而农民群众收入结构中占比较大的是外出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且农民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参事议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彰显了农民群众在集体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位置,满足了农民群众被尊重被认可的精神需求。因此广大农民群众无论在权益保障还是在满足精神需求方面,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都有支持实践意愿。
(三)农村地区发展经验的积累为新型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我国农村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根据当地集体资产的拥有情况积累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对于经营性资产如建设用地、学校、医院、闲置房屋、机械厂房等拥有量较多的村庄,大多通過将其租赁出去的方式来获取相应的租金收益,如宁夏隆德县抓住资源变资产这一途径,举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拍卖会,使当地农民群众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对于集体经营性资产拥有量不足的村庄,则通过多个村庄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各取所长的方式来使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对于集体资源性资产拥有量较多的村庄,则采取“村集体+村民股权”、“村集体+专业公司”的发展模式,变优势资源为特色资产,如浙江台州玉环市探索农民持股共富模式,让村民成为股东,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并继续探索工业带动农业的变革路径。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集体资源型资产拥有量都不足的村庄,可以采取成立劳动服务公司的发展模式,如四川省越西县梅花镇,由政府整合7个村集体经济,组建“孜莫”农村餐饮服务队,为全镇村民红白事提供便捷节约的餐饮服务,在改变长期以来铺张浪费现象,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助力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由此可见,农村地区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为创新新型集体经济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路径选择
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条件,有针对性地探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践路径,构建起一系列常态化的支持体系,促使其高效发展。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作用,首先要从作风建设入手,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制定有关行动规则,压实党员主体责任,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要细化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完善监督和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把基层党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社会发展优势。要把支部建在产业上,打造“党建+”工作模式,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发展类型,全力做到党员带着群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家家挣到钱。其次,要发挥农村党支部书记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书记是县乡连接农村的重要桥梁,能够利用自身优势引进优势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同时要加大农村党员队伍的培训,注重从优秀农民群众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努力锻造一支热爱“三农”工作、愿意投身“三农”建设、具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党员队伍。
(二)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主体地位
加强党支部领导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主体地位,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财权、事权、治权一体化发展,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小农户的能力,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服务类别,提高其服务质量,并向其进行科技、金融等方面上的倾斜,通过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降低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成本,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进行农村经济布局调整,加强集体经济组织融入大市场的能力,创新组织运行方式,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增强其承接外部资源的能力,借助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科学适度吸引工商企业参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但在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集体资产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坚决防止集体土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发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将长期规划与短期策略相结合,在不断增强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策略,对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明星村,要采取深化创新改革的经营战略,而对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的乡村,则要采取相对稳健型的经营战略。
(三)创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源头活水作用
资金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与关键力量,要全方位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运用金融惠农服务,加强其发展韧性。一方面,要从广度上拓展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多元带动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要通过技术与方法创新,因地制宜为不同类型的产业项目设置个性化的抵押贷款,打造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集约化运行。同时要积极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云计算为组织成员预先进行线上分红计算,保证每位村民平等公正地根据所占股权得到收益。另一方面,要从深度上挖掘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保障作用。农村金融机构要想农民群众之所想,为经营前景较好、且存在流动资金短缺、抵押物弱、面临融资难问题的农村集体经济进行创新探索,实地考察其生产经营项目的潜在价值,将“弱抵押物贷款难”的痛点转变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支点。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其网络平台优势发布优质农业产业项目,扩大项目影响力,吸引其他企业为农村集体经济生产运营提供资金,普通农户也可以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方式,在储蓄的同时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运行。
广度和深度融汇成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民、发展农村的温度。农村金融机构要把提供更优质的信贷服务作为其前行的动力,立足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加强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完善“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找出广大集体经济发展的“痛点”,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让信贷活水源源不断浇灌美丽乡村。
(四)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首先,以推进职业农民制度建设为前提,从知识提升、素养提高、政策扶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促进其全方位发展,政府要依托村庄,对有志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农民群众进行全面摸底,并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的三类划分对有意愿的农民群众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着力于建机制、定标准、抓考核,加速建设一支懂经营、高素質、强结构的乡村振兴主力军。其次,优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结构,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类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充分利用好“田间课堂”这一接地气的教学方式,鼓励在农村有丰富经验的“农业土专家”进行结对帮扶,提高农民群众的实践水平,形成“一主多元”的教育培训体系。同时要将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群众优先与产业扶持项目相结合,将有限的资源与高素质农民对接,帮助有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做大做强。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有利于增强农民群众的职业归属感,以技能提升带动增收致富,激发农民群众爱农业、爱农村的主人翁意识,进而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业化高质量发展。
总之,坚持探索农村多元发展道路,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确保农民受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取得更为明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新华社,2022-10-25.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60.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2.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2-22.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
[8]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时代、新成就、新愿景.[EB/OL].[2022-08-26].https:7/www.ndrc.gov.cn/xwdt/ztzl/fgjhckm1/derlq/202208/t20220826 1333943.html?state=123.
作者简介:王军(1964- ),男,四川自贡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吴郁(1999- ),女,山东德州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