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视域中解读ChatGPT文本

2024-03-07张渊

关键词:文学创作文本

摘 要:ChatGPT是OpenAI实验室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关注,不过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影响力等方面,从文学视域关照较少。本文以为应将目光聚焦在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领域,跳出技术利弊探究的内部低效漩涡中,尽可能探索有关的可能性,让所有的思辨和研判都建立在外部边界的确定,而非已有已探明的物质内核中去。本文试图以ChatGPT文本生成过程中显示出的独特性,放在创作活动的总体把握下,探究出其中值得深挖和思考的新内容新意义。文本的准确定位,使得鉴赏者能够明确该以何种标准和角度来鉴赏文本的独特韵味,在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双重加持下,ChatGPT生成文本更值得被关注和认可。

关键词:ChatGPT;文本;文学创作;文本定位;文本鉴赏;

ChatGPT是由OpenAI实验室研发的一款自然语言处理工具,以聊天机器人的形式呈现,自2022年11月30日发布以来就广受好评,在自动化技术、信息经济、计算机等多领域取得了一定反响。相关研究落脚点较多集中在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应用落地的问题讨论及新工具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利弊影响分析,而ChatGPT对于文学,特别是文学理论方面的效能推动角度的研究较为滞后。本文旨在讨论ChatGPT对于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领域的影响,试图探究其中值得深挖的新内容新角度,让文学理论悬置于全新的文学实践视域中去。

一、ChatGPT特性新认知

OpenAI自GPT 1.0开始,就将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LLM)视为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rtif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必由之路[1]。究其运行机制,ChatGPT在獲取到使用者的需求问题后,在算法的精准加持下调动庞大的LLM中的有效材料,凭借不断学习更正的大型数据模型,匹配最适合的相关内容完成输出,尝试用一种能捕捉人类准确意图并高度适配的LLM的运行逻辑,最终解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

(一)成长性

ChatGPT是处于不断迭代版本更新LLM以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成长型聊天机器人,运维人员在数据、算法、算力维度上层层加码,同时伴随着人机互动次数的指数型增长,自然语言模型趋于成熟,成长性成了ChatGPT的首要特性,对于指令性提问,回答的优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4.0版本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的出现。

从技术上说,ChatGPT最终呈现出的优秀表现得益于庞大爬虫数据、简洁高效的算法、能承载繁杂运算的算力,可以说ChatGPT正是借助三者持续不断的推力汇聚的成果。繁多的数据库成为一切内容生成的前提和基石,回答使用者需求疑问的过程,即数据库内容检索的过程。数据库的作用体现在两点,一是资源检索的范围,数据库内容的深度和层次的广度是决定了互动生成结果内容的上限,数据库的占比决定了内容生成的偏重,这种内容的局限性是无法逾越的,不过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建设和丰富将得到改善,但终究无法克服。二是内容的质量,数据爬虫后可用于算法调动的内容与使用者需求匹配的内容间存在割裂和距离,数据内容的质量优劣成为弥补二者关系的主推要素,好的高质数据材料在最终内容的生成上更好适配使用者所需内容。之前ChatGPT所依赖的GPT-3模型,是1750亿参数的模型,而最新的GPT-4则是超100万亿级别参数,模型参数的增长约是571倍之多,伴随着数据库量的陡增,ChatGPT反应速度和回答效率有了明显增加。

ChatGPT核心技术是“采用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让人工智能模型的产出和人类的常识、认知、需求、价值观保持一致算法上使用反馈式学习模式”[2],通过不断与人类使用者进行交流互动,用一种动态赋分的途径,帮助引导算法选出最佳的路径,以达到人类使用者所需要的内容信息,在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亿级后,数十亿次的访问,让ChatGPT的算法不断完善成熟,在高频词的训练中规范模型算法,逐渐达到适配使用者随时变更需求的问答互动体验。与此同时,为满足庞大的算力需求,OpenAI购进众多服务器以满足语言模型测试和使用。

伴随着数据、算法、算力等方面的深入持续,爬虫数据库的实时更新配以动态反馈升级的算法,再辅以不竭算力,ChatGPT呈现出学习成长的特性,不过数据模型化学习过程,导致ChatGPT很难在创新性上有所进取,更多承担的是分析和模仿功能。

(二)中介性

聊天机器人是ChatGPT最早进入大众视野的初身份,检索数据库在算法的巧妙帮助下完成人类需求的精准解答,语言互动解答以基础功能的形式得到认可,“自然语言是人类表达的边界,但却不是人工智能表达的边界”[3],随着互动探索实践的推进,其他的身份或用途被逐渐得到肯定,如AI绘画、外语学习、编码助手等功能,互动解答基础功能承担了ChatGPT更多功能生成的可能性,一种可以链接更多领域的中介物由此出现。

AI绘画效果呈现的关键在于AI对于使用者意图的把握,在人机交流过程中,做到无损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但是言语的蕴藉性和含混性使得交互存在撕裂。AI绘画则是解读人类语言关键词从而完成场景塑造的工具,将使用者输出的关键词信息变为图画输出,在使用中极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使用者难以做到精准的言语描绘,在模糊化的关键信息运载中,最终的画面输出往往也就事与愿违,而ChatGPT在语言模型的训练中能够模仿捕捉到人类真实准确意图,那ChatGPT输出的关键词信息就能较大程度上符合人类使用者的意图,此时ChatGPT就成了构建人类使用者和AI绘画的中介,自然语言模型成为了AI绘画的接口。

外语教学实践中,对话情景交流往往是不错的语言学习方式,但往往受制于经济、时空、环境等多要素,而ChatGPT的出现,让情景交流更为便捷。ChatGPT的信息输入是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当加载上语音技术时,文字实时转为语音文件输出,在语音技术的帮助下使用者可以收获到标准的情景语言教学。对于语言教学领域来说,ChatGPT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借助于庞大的数据库和不断学习成长的语言模型,该情景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仿真性,将有助于改善外语教学资源薄弱的偏远地区外语教学实践。甚至搭载ChatGPT的智慧家居系统,将人类使用者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解读,拆分流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打造更人性化的家居体验。

ChatGPT的中介性,是凭借自然语言处理模块作为基础架构,增加多元媒介进行多层次互动输出,根据使用的需要加载更多功能模块,生成有序科学运行系统,此时处于主导地位的ChatGPT充当了“人脑”的作用,将任务拆分分配给各构成部件,协调各部分的实操以适应总体要求。

二、文学创作活动新视域

ChatGPT介入文学创作,使传统的作家为主导的创作模式和流程发生了新变化,人机共创成了可能,由此衍生出的文学创作活动应该得到学界的关注。若以主客二分的观点来看,创作主体变为了人机共创,甚至很大程度上ChatGPT占据了主导作用,引领创作方向和内容選取;客体对象也不再是模仿客观世界,而转为对于数据库内容的抽取和筛选,从中将适配内容进行组合排列,内在情感世界的表达也转向学习已有模本的情感类型模型。当文学创作活动在新视域中理解和探索时,对于文学本身的理解就该建立在新的内涵补充之下。

(一)创作主体的“人机性”

人类使用者提供关键词信息,构筑文本生成的方向和前提,ChatGPT理解并分析意图给出文本反馈,文学创作活动由此完成。ChatGPT的主要用途绝非工具性,即像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等工具性产品一样提供简单配合,完成文字的信息记录和整理,而是像伙伴一样真实参与到文学创作中,人机配合完成文学创作活动,会将人类使用者提供的文本语言进行编码分析,快速抽取数据库中相关材料,在算法的加持下选择最优答案进行文本生成。

传统创作主体由作者单一构成,文本内容的质量和作者个人素养密不可分,阅读量的庞杂和广博的学识通过主题的深邃、人物的鲜活、情节的有趣反映在文本作品中,吸引读者沉醉于文本世界的绚丽多彩。ChatGPT介入充当人机双主体后,数据库中浩如烟海的一手材料、集结人类历史上顶尖作家的创作模板都会成为其创作活动中的可供汲取的养分,总的来看人机双主体的文学创作活动值得期待。不过,ChatGPT生成文本有一个较明显特征是“重复感”严重,总感觉似曾相识,缺乏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期待视野中所期冀的独特性,文本内容同质化显著是无法逃避的现实,即便LLM处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但是创新性不足是先天的缺失。

文本生成活动,其本质是“人—物”之间的信息交互[4],“人”和ChatGPT共同参与完成的行为,人机双主体的配合让人只承担想法提供和总体把控的工作,在创作活动的占比较多的材料收集、布局构思、行文运笔等统统由ChatGPT来完成,相比人类单主体来说,文学创作的难度在降低。不过在运思到行文的跳跃过程中,相比传统文本创作活动的作者单独的困扰,此时还增加了ChatGPT的困扰,运思时的规划布局在落笔实操时变化是在所难免的,作家的思绪往往瞬息万变,特别是在将“胸中之竹”转换为“手中之竹”的过程,预设的种种在最终文本呈现时总会差强人意,而且语言的有限性更使得无限的思绪在嵌入文字躯壳时会有不适与脱节,这是意图在寻求物质载体过程中不可阻挡的异化,而人机双主体使得这种困扰变得更复杂了,在意图到文本的进程中多了ChatGPT这一阻隔物,意图的异化就由“人”对于文本创作活动的绝对把控下对语言释意时不可阻挡的突变而产生的异化转为“人”目睹ChatGPT曲解意图并输出文本而无法改变意图被曲解的困扰,ChatGPT最终产出的文本内容就成了误解的误解,这种主体人机性所带来的文学创作困扰会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完美克服的ChatGPT创作难题。

(二)创作客体的“机械性”

客体对象是文学创作活动中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客观世界为创作提供了素材,主体在客观感知中激发了创作欲,另一方面客观世界也塑造着创作主体,定义着主体本身,主体的价值和意义由客观世界所塑造。ChatGPT对于客体对象的认识是建立在数据库中材料的堆砌,不同于人身处客观世界用五感来综合认知的方式,ChatGPT则是单线的逻辑推导来把握客观世界,借助文字符号实质上是计算机程序在预设的模型中被动搬运材料机械式方式体会客体对象。创作客体在ChatGPT创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性,即主客体关照中单线逻辑认知模式,在相互关系中ChatGPT模仿人类情感和情绪来完成认知体验,这些新的变化对于认识创作客体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

人同社会生活的关系往往是以多维感知而呈现的,通过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将社会生活情感化,主观情绪投射到客观对象的过程,是谋求一种主客体融于一体的和谐感建立的过程。而ChatGPT先天是无法像人类一样拥有感知器官和心理情绪的,因此与社会生活关系的构建上,只能以一种间接的方式来完成,通过寻找数据库中已知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归纳,把社会生活的种种描述在算法模型的制约下进行整理,概括出其中的共性材料,得出的是ChatGPT对于社会生活认知的全部,这个收集整理得出的过程等同于人类和社会生活和谐关系构筑的过程。

“无论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语言多么奇特大胆,其并无神秘或难以理解的非理性因素,而是由技术理性操纵的预设结果。”[5]分析以上流程,不难看出,ChatGPT对于社会生活的感知是一种建立在理性逻辑认知体系下的,是单线逻辑认知结果,和人类的多线多器官感知形成鲜明对比,感知完成后建构情感关系,人类是情感直接的投射完成主客体交融,而ChatGPT则是采用理性概括归纳的数据整理,用一种模仿人类情感投射的方式来完成主客关系建构。

上文所指创作客体的机械性,是建立在主体对于客体的认知和关系建构中来谈的,抛开主体而直接空谈客体对于文学创作活动的理解来说是缺少意义的。这种机械性,实质上是ChatGPT试图以理性逻辑来弥补感性缺失的遗憾,但单线逻辑终究无法同等替代多线感性认知,这种尝试反而同创作客体间拉开差距,让文本客体与现实客体断裂显著,这是ChatGPT文学创作过程中另一个无法绕开的困扰。

三、文艺批评的“新问题”

ChatGPT在创作过程中,“人机性”和“机械性”是较为显著的特征,而面对生成的亟待批评鉴赏的文本来说,还需要与之对应的新方法新角度。在批评文本的过程中,要明确的是文本的定位问题,对于文本的内容和价值衡量角度应有综合性的看法,创作者和阅读者的双向互动定义着ChatGPT文本的特殊价值,批评的眼光投射到文本时,从主体性的角度出发要看到创作者应成为鉴赏文本的第一线作用,功能性角度来说要结合文本中介特性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鉴赏批评,让文本批评更具科学性。

(一)ChatGPT文本定位问题

ChatGPT生成的文本能否被认可为文学作品,这是目前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本文不做深入讨论,而是想着重讨论另一个问题,即用何种目光来看待ChatGPT的生成文本,这涉及文本的定位问题,倘若文本缺失了价值定位标码,那有关文本的文学性的讨论只怕是空中楼阁,水中月影。

同传统文本写作相比,ChatGPT的生成文本耗时大大缩短,人类使用者输入几个关键词或一段行文要求后,几十秒的时间长文本就能生成,通过该方式获得的文本往往是即时性的,这意味着使用者实验创作的成本会低很多,只需要将文学作品进行拆分,利用文本的即时生成,充分挖掘每部分的生成可能性,再将满意的文本组合拼接。对于创作者来说,ChatGPT文本优势就在于此,可以充当创作时的实时训练范本,将意图快速生成文本,该文本是庞杂数据库中优秀创作范本模型理性归纳出的,创作者将文本进行审美取舍并从中获取创意灵感,要知道ChatGPT的文本是该既定主题下以往人类智慧库中较高度匹配的文本,往往能为初学写作的人提供范本参考和思路拓展。

除此之外,还应该看到ChatGPT文本也是想象力的试验田,创作者主观想象力在其中落地,阅读者的想象期待在生成文本中满足。ChatGPT文本,“既是对作者的全面瓦解,亦是对作者的深入建构。”[6]对于创作者而言,文本生产方式改变的同时创作者想象力的释放有了更多的可能,创作很大程度上是靠想象力驱动的,在落实中常常受制于主体精力的有限性、时间试错成本高等多种原因,可ChatGPT文本将改善这种情况,让主体的想象力可以随意驰骋,想象力只需要指引方向,把控文本的走向,剩下的具体建构完善过程通通交出,甚至可以同时指令多个ChatGPT同时工作,把主体所能设想到的全部创作方向都一一完成,呈现给创作者以供选择。优质的阅读者有着大量的阅读需求,特别是对一些文本有着特殊的需求和偏好,此时借助ChatGPT文本,阅读者转为创作者将想象期待满足,陈述列举各种需求沉醉于文本世界,对于很多阅读者来说,文本更具有小众性和特殊性,吸引着特殊的阅读群体。

在文本定位中,应将认识思路放在文本所承担的特殊意义上,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是创作路上实用的好帮手,节约意图文本实现的时间成本,在交互中训练精准提升创作能力和创作思路的培养,反观阅读文本者来说,满足了特殊阅读群体的小众文本阅读需求,甚至提供了阅读者转向创作者的可能性。这都是传统文学文本难以实现的,对于ChatGPT文本的特殊性,不该将过多的精力投入文学文本的界定中去,而应该放到文本的内质挖掘上去。

(二)ChatGPT文本鉴赏问题

如何评价和赏析ChatGPT文本是一个学界亟待确定标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聊天机器人的风靡,人机共创文本的数量不断攀升,倘若不及时处理,恐怕会滋生更多的困扰。对于文本后期发展而言,需要这样一个明确地得到大众认可接受并在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一套鉴赏评判体系,让文本获得该有的认可。

上文已经明确ChatGPT文本的定位问题,将文本的创作者和阅读者有机地统一在文本的实用性和功用性上,消解了围绕其中的外部問题。接下来将要解决的是文本的鉴赏问题,是指阅读群体应该怀揣怎样的审美态度和批评方法来综合关照文本的存在意义。ChatGPT文本的生命是创作者的意图所赋予的,那文本的鉴赏就应该将目光放到对于意图准确性的把握上,最终文本的呈现在何种程度上满足预期应该是首要考虑的,这种目标实现的满意程度衡量应取决于最终的文本与创作者的意图之间的契合度,当创作期待得到满足时,就可以认定说该文本是合格的,当超越预期后,文本的评定就应该是优异的。意图满意度成了文本衡量的标准,这种评价的首要参与者应该是创作者本人,作者作为第一见证人,目睹并全程跟踪整个流程,是对意图满足程度最具发言权的人,由其所做的评价往往更有说服力。

同时对于ChatGPT文本,不仅仅应该当做是文学视域观照下的普通文本,而是要结合ChatGPT的中介性来谈,该文本具有无限可能性,搭载的插件模块会使得文本呈现出一种可以随意转换形式的流动状态,文本在AI绘画插件的助推下就会变为图像形式,色彩图形线条会取代文字,物质载体处于一种可转换模式下,根据要求和指令进行调整,这是ChatGPT文本的特殊性。正如“美学解释学所捍卫的,正是作品的多义性和含义变迁”[7],面对这种以多种形式存在的特殊文本,就需要建立一种多视域的综合评价,不仅仅是在文学的领域内去鉴赏文本,而是在一种跨学科多领域的综合鉴赏中去分析和理解。

四、总结

ChatGPT文本的出现,也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能与传统文学文本并驾齐驱的文艺对象,在文艺发展轨迹上互相吸引做量子缠绕运动,为文艺注入新鲜的活力与激情。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说“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却滋生动乱”[8],一种新技术、新科技的出现,必然会有利弊两种相伴而生的效用,作为使用者和受益者,不该纠缠于利弊的漩涡而陷入一种功利性质上的癫狂状态,而应该尽可能探索有关的可能性,让所有的思辨和研判都建立在外部边界的确定,而非已有已探明的物质内核中去。

ChatGPT原本作为聊天机器人出现,因其具有文本创作的先天优势,人类使用者广泛使用生成了大量ChatGPT文本,本文通过审视特殊的创作流程,分析创作行为的主客二体,将人机互动交融驱动下机械性材料搬运再由理性加工而生成的文本定位于想象力释放和意图满足的特殊文本视域中,尝试用综合性的鉴赏空间来生成ChatGPT的文本价值。

不过,就本文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ChatGPT文本对象的认知仍很片面,缺乏理论性深度和系统性全面,仅从简单的创作分析和鉴赏角度就试图解读这一现象,未来还需要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准,以期待能够对其理解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继续挖掘其中的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光辉,王喜文.ChatGPT的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图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113-122.

[2] 钱力,刘熠,张智雄,等.ChatGPT的技术基础分析[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3(3):6-15.

[3] 邵怡蕾.在爱(AI)中:重思AI世的创作[J].电影艺术,2023(3):28-36.

[4] 杜娟.从“人机协同”看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闻伦理构建[J].社会科学研究,2019(4):197-204.

[5] 马草.人工智能艺术的美学挑战[J].民族艺术研究,2018(6):90-97.

[6] 郑鹏.人工智能创作、“作者之死”与人的主体性之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67-74.

[7] 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137.

[8] [美]塞缪尔·P.亨廷顿,王冠华,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1.

作者简介:张渊(1999- ),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文本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