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账”中折射出一位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2024-03-07王亚茹

文史月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健民阳城

王亚茹

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杨杰主编的《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生活账》(三晋出版社2021年版),真实地记录了从1952年7月1日至1993年5月11日张健民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开销,荣获“2021年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其账本共计12册,既是一部完整的生活起居史,也是一部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教材。张健民(1916—1993),字仲芳,山西省阳城县大宁村人。曾担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中共长治地委秘书长、统战部副部长,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秘书长,省政府对资改造办副主任,省革委统战办公室副主任,省政协副秘书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等职。“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立身。认认真真办事,刚刚正正自儆。勤勤苦苦学习,四言八面兼听。冷冷静静思索,行止庶免盲蒙。”是他在“生活账”中写的箴铭,字里行间都体现出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骨和意志品格。张健民不仅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这样要求子女的,值得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规规矩矩立身

张健民为人老实,做事规矩,深谙勤俭治家的道理。无论何时何事,他都廉洁自律,反对以权谋私,从他的“衣食住行”等诸多小事和教育子女上就可以明显看出他的思想境界。

一、勤俭修身

“衣”。到省委机关工作后,张健民没有西装革履,而是穿戴简单,朴实无华。他穿衣简约干净即可,衬衣、袜子破了也只是打个补丁,直到不能穿为止。他仅有一套较好的中山服和一双皮鞋,中山服一穿就是十几年,没有什么变化,皮鞋只有参加国庆观礼、赴京开会时才会穿,回来后就擦上鞋油放好,以备下次再穿,平时穿的都是小圆口的老人鞋,可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布衣高干。

“食”。张健民提倡节俭观念,决不向组织提要求。他们一家人经常吃的都是老家的和子饭,很少吃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规定张健民可以去中食堂吃稍微好一些的饭菜,但是他很少光顾那里,不愿意为了得到特殊照顾而给组织增加负担。

“住”。张健民慷慨奉献,舍小家为大家,支援家乡兴教办学。他退休后将其土改时分得的房产拒绝留给亲属,更不曾变卖,而是捐赠给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大宁村,让村民办夜校、办教育,以便更好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面对亲人们的不理解,甚至埋怨,他也不曾更改自己的想法。他将房产捐赠一事交给外甥凌明太处理,并对其说:“我把房子捐赠给村里(集体),这样做天公地道,大宁村是我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我革命一辈子,从未给村里作过任何贡献……现在把房子捐赠给大队,这叫不忘乡情,让它为培养后一代人作些贡献。”此乃一个老共产党员以奉献之心投身党的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这样的高风亮节真是感人至深,令人赞叹。

“行”。张健民从不滥用组织恩惠,不搞“特殊化”,一向轻车简行。大约1953年,组织上为了让张健民上下班更方便,配发给他一辆自行车。他不会骑,也没有任由子女使用,而是将自行车归还给单位。他认为这是组织对他的照顾,自己的子女无权享用。1993年5月12日,即他去世的前8天,已是耳聋眼昏,双腿浮肿,行走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去山医大二院看病方便,他的小儿子张炎魁劝他从机关要一部车,他坚决不许,说道:“机关的车不多,还是让工作在一线的同志们用吧。我们年老了,不能再工作了,少给组织上找一些麻烦,也算对革命的一点贡献吧。”从家里到医院不过1公里的路程,张健民竟然走了40多分钟,真是令人潸然泪下,着实令人钦敬。

二、严以治家

张健民不仅严于律己,对家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子女谋取私利,还常常教导子女要杜绝特权思想。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个人对你们的希望,就是立志永远做党和毛主席的好工人、好农民、好战士。也就是希望你们做一个像样的中国人,做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自己的每个言行,必须是在自觉地实践党的路线、方针和各项政策,时时处处听党的话,服从党的安排,不然也就不像真正有觉悟的中国人,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未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反,经常在头脑里考虑个人和小集团的利益,或看到花花世界的诱惑就晕头转向,甚至随波逐流,经不起歪风邪气的袭击,是很危险的,千万要警惕。”在他和爱人上官双俊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能够保持优良作风,认真负责地工作。有的自觉到农村插队锻炼;有的积极报名参军服役;有的进入机关单位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

可以看出,张健民一生生活简朴,永葆革命本色,不仅他本人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而且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的。这种高尚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充分彰显了一位老革命干部的优良作风。

认认真真办事 刚刚正正自儆

张健民办事认真,为人正直,时刻自省。在“生活账”中时常看到他夜晚仍在奋笔直书,可能是起草一份报告,或是为报社写一篇文章,抑或是为一些老同志或统战对象写一份材料,而通宵达旦地伏案笔耕。

一、督促解决董清汉问题

在抗日戰争时期,身份绝密的董清汉,对内是时任阳城敌工站长的张健民直接联系的情报专线,对外是日伪村副。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一意为抗日政府办事。但在1943年秋,董清汉却被不知内情的阳南三区抗日公所以汉奸罪逮捕处死。张健民为此深感悲痛,一直为董清汉问题的重新调查作努力。1983年8月23日下午,张健民为董清汉被错杀之事,给阳城县委、县政府寄挂号信一封;1984年6月11日下午,张健民在给守帮、小蒲的信件中询问了关于县委申诉南安阳村人董清汉冤杀案的处理建议;1985年4月12日上午,阳城县检察院、民政局来人谈董清汉案如何落实政策问题。1985年,董清汉的儿子董福贵专程到太原看望张健民,借此张健民写了关于董清汉从事八路军秘密情报联络员工作的情况,托董福贵交于阳城县史志办负责的同志。时任阳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阳城史志办副主任的潘小蒲,收到张健民来信和有关董清汉秘密活动功不可没、群众误解误杀冤死的相关材料,深受感动。2003年,正值张健民逝世10周年之际,潘小蒲撰写了《捎书寄信言真情——张健民同志为董清汉正名》一文,记录在册,向世人公开,终于使一桩冤案真相大白,安慰了董清汉同志的在天之灵,也了却了张健民的一桩心事。

二、真切关心刘舒侠等案件

刘舒侠(1914—1999),山西临汾人,先后任中共阳城县委书记,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处书记兼太原市副市长,中共山西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与张健民是同事,他们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1949年3月,刘舒侠任阳城县委书记时,张健民是县委副书记。同年8月,刘舒侠调太原市委工作,由张健民接过了阳城县委书记这一重任。1967年1月12日,“一·一二”夺权,刘舒侠被打成“走资派”,入狱长达三年。在监狱中,他常常惨遭批斗,被折磨得浑身疼痛,吃了不少苦。即使这样,他也从不悲观,还在狱中通读了四卷本《毛泽东选集》和三十九卷本《列宁全集》,从中得到了莫大的精神慰藉。张健民心里一直深深牵挂着此事,当得知刘舒侠已无历史问题时,心里才释然。

此外,张健民还处理了刘德应案件等。刘德应和张健民都是陽城人,1947年,阳城县汉上村进行土地改革试点时,一度执行了极“左”路线,当时党员干部刘德应同志被开除党籍。张健民对此事一直记挂在心,时刻不忘,总是讲要纠正对刘德应的处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仍然心心念念。后来在李敏唐和张健民的关照下,才促使刘德应所蒙受的冤案得以平反。张健民说过,“我们党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但也决不能冤枉一个好人”。这句话他不只在口头上说说,更是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令人肃然起敬。

三、准时参加各种会议

张健民按时参加工作会议,兢兢业业,这是一个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比如1975年11月21日上午,张健民参加政协领导组会议研究工作;1980年2月,张健民于2日下午参加工商联迎春茶会;于5日上午参加九三学社迎春座谈会,代表政协讲话;并于6日下午参加民革迎春座谈会,代表政协讲话。即使晚年身体抱恙,也依然去参加座谈会,并因见到老熟人而感到高兴。1993年5月13日,他仍拖着病体,与老战友一同去中共山西省委会议厅参加《太岳革命根据地简史》出版发行座谈会,为见到一大批老领导、老同事而感到兴奋不已。不仅如此,凡是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手稿资料、笔记等材料,张健民都会将其保存完好,方便以后查阅。

四、时刻进行自我反省

张健民在“生活账”中记录了“1974年8月7日向省委写检查;1978年5月30日下午政协对他的检查批判;6月28日上午八时作检查听批评”等事情。通过联系个人实际查摆问题,勇于自我剖析,听取意见,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取得进步,这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拿起并用好的思想武器。

张健民在工作中勤于政事,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且经常反省和审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期不断取得进步,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勤勤苦苦学习 四言八面兼听

张健民热爱学习,涉猎甚广,广泛听取他人建议。通过自费购买书籍和订阅报纸,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始终谦虚地接纳他人的意见。

一、自费购买书籍

张健民作为领导干部,一直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在当时工资收入低、又养育了九个子女的实际情况下,还经常自费购买并阅读书籍,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和一种精神追求。

马恩经典著作是政治类书籍中最重要的一类,张健民将几十卷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都囊括家中。他始终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升自身理论水平,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途径。在1973年9月,张健民于23日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26、27、29四本共花7.15元;于30日买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31、34、38三卷共花5.60元。他9月份共收到工资、粮补166.50元,在购书上除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还有《读一点世界史》《新华字典》等,共花了14.12元。可以想象,在那个民以食为天、物资匮乏的年代,张健民短短一个月在买书上花费十多块钱,实属难得。可以看出其对于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之深。

另一重要购书种类是历史类书籍,包括中共党史和世界史书籍。知党史,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重要理论品质。张健民阅读大量关于中共党史的书籍,如《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纪念中国共产党五十周年》《中共党史资料》《中共六十年纪念文选》等,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提高自身党性修养,从党史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张健民也较为关注世界史,如《国际知识》《国际评论选》《各国概况》《读一点世界史》《第一国际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了解全世界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战胜重重困难、经历曲折考验、英勇顽强斗争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看待国际形势的发展。

此外,张健民还阅读了文学类书籍,如《沫若文集》《鲁迅全集》《李清照集》《初刻拍案惊奇》等,提升文学修养,增强对生活的感知和热爱,培养人文情怀。

张健民的长子张整魁这样描述他:“有人讲‘买书不如借书,意指买书多的人未必真读书。而父亲却绝不‘浪费金钱,回到家中,除了公事及家中的大事,就是看书、写作。需要查看哪个内容,他总是很快就能找到书中出处。他看过的书,保护得完好如新,存放何处,他一本账欣然在胸。”体现了他好读书、爱惜书的好品质。

二、定期订阅报纸

张健民每个月都会按时订阅报纸,他早已将读报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和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无论在职时还是退休后都坚持读报,毫不松懈。在职时,张健民每次都会提前订阅一个季度的报纸,以便及时领会党中央的最新精神,真正把中央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如1959年5月14日,预订三季度《山西日报》《参考消息》《新观察》《红旗》《前进》《学术论丛》等报刊,8月17日预订四季度这6种报刊,11月13日订1960年一季度报刊杂志等。退休后,张健民也依然保持着读报的好习惯。1982年在他给山西省政协党组的信中写道,他两耳失聪,日益加重,听觉几废,后来视觉也慢慢衰退。即便在这样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仍每次提前预订半年的报纸,如1990年6月预订下半年《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文摘报》《太原日报》,11月预订1991年上半年的,1991年5月订下半年的,11月预订1992年的,1992年10月预订1993年上半年的。他,就是这样一个热衷于学习的老干部。

原山西省农机局局长柳增发这样说道:“健民到省政协工作以后,百忙中依然不忘老战友,虽住得较远,但每年也都要去政协宿舍看望老战友。最后一次健民曾对我说,晚年生活非常充实,经常关注国家大事,他指着柜顶上的报堆说:‘我把每天看过的《人民日报》《参考消息》都要整整齐齐地订起来放着,不论什么时候,想查看就方便多了。”可以看出,张健民会对所看过的报纸进行整理分类,完好保存。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他也会给报纸修改错字以及不恰当的地方,如1979年7月3日下午给《人民日报》改错函;1980年1月12日给山西日报、文史馆更正信各1件;1988年8月23日给《阳城文史资料》寄更正函1件等,反映了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

三、广泛听取建议

张健民虚怀若谷是有口皆碑的。20世纪40年代,正值土地改革时期,高首先(山西省妇联原副主席)和张健民此时都在阳城县委工作。在县委開会时,各区区委书记对贯彻执行土改政策中的具体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论得面红耳赤,也不作罢。张健民身为阳城本地人,对当地具体情况较为熟悉,有群众工作经验,在干部中有一定威信。尽管如此,他依然会耐心倾听大家不同的声音,将各种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找出争论的核心。向来诚恳稳妥的张健民,根据自己对土改政策的理解,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冷静地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提出具体的意见,有效地统一了大家的认识,解决了争论的问题。显然,张健民有着平等待人的真诚态度和谦虚谨慎的宽阔胸襟,不仅有助于提升自己,更能凝心聚力,做好工作。

张健民酷爱学习,学习内容广泛,对于书籍和报纸的学习抓得紧,学得精,知识扎实,富有涵养,胸怀宽阔,能够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是一位真正有学识、有胸襟的好干部。

冷冷静静思索 行止庶免盲蒙

张健民遇到事情冷静思考,行为举止避免盲目被骗。他一生无私无畏,胆大心细,勇敢刚毅,有条不紊地应对所有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挑战,如何保持内心的笃定,做个忠诚的党员干部,张健民给出了答案。

抗日战争时期,张学尧(张健民的同事,阳城老乡)所在的西沟村距敌人的风神庙和冯圪堆据点很近,频频有日军和警备队出没。有一次,张健民刚进张学尧家不久,敌人就从中寨村过来,上了张学尧家院子后面的山岭上,当时情况危急,张健民要走出去显然不可能。张学尧赶紧将柜子移开,让张健民躲进暗室里,张健民一边进暗室,一边平静地说:“快把竹门帘卷起来,让敌人感到这个家毫无事态。”果然敌人只到隔壁家看过后就走了,而没有看他这个家。

1958年“大跃进”时期,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使得以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指标的“左”倾错误泛滥开来,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当时山西侯马有一篇报道称,一亩地能生产百万斤红薯。长期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是无稽之谈。张健民了解农村种植生产情况,深知即使把一亩地挖成一尺深的大坑,也堆不下百万斤红薯,更何况种植还要留有间距,对此表示怀疑。后来在整风会议上,张健民受到严厉的批判,被迫作了“怀疑大跃进”“思想右倾”的检查,并被记入档案。1963年中央开始甄别纠偏,但仍保留了他“思想右倾”的结论。直到1977年才彻底取消了那个政治尾巴。然而,事实证明张健民是正确的,那篇报道的确是虚假捏造的。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地的造反派组织都来山西省调查有参加过牺盟会、决死队的干部历史情况。在那个极“左”时期,有些老同志被打成“走资派”“叛徒”“特务”“历史反革命”,造反派不相信他们作的证明;有些人虽然没有受到冲击,但面对态度蛮横、厉声责问的造反派,产生了胆小畏惧的情绪,推脱不作相关证明。张健民面对声色俱厉、拍桌子瞪眼睛的造反派,没有畏缩,而是镇定自若地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亲笔写出了符合历史事实的书面证明材料,保护了革命战友和同志,使得某些造反派试图打倒一大片革命干部的目的以失败告终。

在紧急情况下,正是凭借张健民机智勇敢的表现和以实际行动打击敌人的决心,才保护了革命同志,这透射出了一个老革命干部在紧张中的从容和全面。斯人已去,但张健民同志的精神品格永存,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雄关漫道,使命在肩。2022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一定要重视家教家风,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老干部张健民为人正派磊落、工作求真务实、学习认真勤勉、广泛接受意见、遇事不慌不忙,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广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张健民同志为榜样,自觉见贤思齐,以时代标尺来衡量自己,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增长见识、磨练胆识,争做新时代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

猜你喜欢

健民阳城
山西晋城阳城次营镇:蚕桑宴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激光诱导击穿原子光谱在土壤分析中的应用*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天下为家
换标牌
难怪追不上
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禹都阳城”的文献考察
《健民短语》一则
阳城的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