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比较的视野理解中国文明史

2024-03-07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明史东亚世纪

常利兵

在我的阅读印象里,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1884—1940)的《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商务印书馆,2022年版),《中国文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著作,堪称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中国古代文明与社会运作的代表作,在西方汉学研究中影响深远。

如果说葛兰言主要是基于丰富的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注重从微观实践的社會人类学角度深入阐发中国文明演进史的话,那么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1919—2017)的《东亚文明:五个阶段的对话》(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一书则是从宏观的思想史角度对中国文明尤其是在数千年东亚文明不同形态的展演中,乃至对未来世界文明的典型存在样式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回溯和前瞻,进而不断追问和呈现出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内核的东亚文明之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力。例如,狄百瑞在书中将东亚文明史分设为四个阶段加以讨论:首先是“形成阶段”(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世纪),这一时期中国文明的观念和体制在持续发展中成为日本、朝鲜等其他东亚民族古典遗产的一部分;其次是“佛教时期”(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其间在东亚占统治地位并到处弥漫着的文化力量虽是大乘佛教,但包括中国文明在内的东亚文明的各种本土传统则在基层社会中存活、实践;再者是“新儒学时期”(公元11世纪至19世纪),这一时期新儒学在新的社会与文化活动中占有领导地位,而佛教势力则试图在基层社会尤其是借助群体组织以求生存;最后是“东亚的近代转化”(1840年至1949年),在此阶段中,扩张中的西方文明不断冲击着古老的东亚文明。

总体来说,狄百瑞从长时段角度对东亚文明史的阶段划分,实际上是将它作为一个整体并放置在比较架构中加以讨论的,由此对传统的思想体系与制度结构之间的历史交互作用论述得更丰富、更复杂。而且作者还特别指出,之所以采用“对话”一词,就是要在比较和互鉴中勾勒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动力:第一阶段中主要是在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之间;第二阶段是在佛教、儒家及其他东亚国家的本土传统之间;第三阶段则是在新儒家与佛家之间;进至第四阶段主要是在新儒家与西方文明之间展开。当然,每一阶段“文明”中的思想流变都是在历史局势中发出的新的召唤。

猜你喜欢

文明史东亚世纪
世纪赞歌
“东亚汉诗史(多卷本)”简介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联结:通向未来的文明史》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如何从文明史角度讲授古代希腊文明
武士异化现象对中国体育的本体性干预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