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2024-03-06汪贝贝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文/汪贝贝(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城市安全产业是指为城市范围内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安全保障活动提供专用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是安全应急产业的重要分支。发展城市安全产业对于落实安全发展理念,提升全社会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国内城市安全产业总体发展情况
1.产业布局
城市安全产业作为城市运营的重要保障支撑,受到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相关资料显示,2011—2022 年全球安全应急产业产值规模从5300 亿美元增至1 万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25 年将达到1.5 万亿美元;预计到2025 年,我国安全应急产业产值将达到2 万亿元,其中城市安全产业产值约1 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20%以上。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风险评估理论和物联网监测技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领域加快突破,面向复杂风险的智能化城市安全保障系统和平台逐渐兴起,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安防视频监控、家庭安全服务、安全终端产品等领域形成新优势,发展出SECOM、ADT、霍尼韦尔等一批企业巨头。
国内城市安全产业已形成三大发展带,即以智慧安全城市监测预警、安全防护防控、危化品监测预警、特种应急救援装备等为主要发展领域的环渤海产业发展带;以城市基础设施监测预警、应急智能机器人、高端个体防护装备、新型安全材料、工程机械抢险救援装备等为重点发展领域的长三角产业发展带;以新型安全材料、智慧安防、智能工业制造及防控设备、信息安全为主要发展领域的珠三角产业发展带。在技术快速进步和庞大应用需求支持下,全国城市安全产业市场容量预估超万亿元,预测年均增速达15%。
2.技术趋势
伴随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领域的革命性突破,信息技术在城市安全产业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从以各类数据的全面互联监测为基础,逐步向深度分析与智能决策优化演进,推动城市安全技术、产品、服务模式呈现持续创新和快速更迭的态势。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城市安全产业相结合产生新的产品形式和解决方案。二是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改变了传统安全服务工作模式。例如,智慧消防系统平台的面世,打破了原有的消防工作以“消”为主的格局,转变为现在以“防”为主的模式。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催生一系列以数据为基础的新业态。例如,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公众能够通过VR/AR 的沉浸式体验技术感受火灾、爆炸等各类突发事件,再通过动作识别技术与仿真环境进行智能互动,催生了新型安全培训服务业态。
3.市场趋势
聚焦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四类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需求,是未来城市安全产业的主流发展趋势。一是科技引领作用将更加强大。企业将愈加重视研发先进、急需的城市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社会资源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成果产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科技对风险隐患源头治理的支撑能力将逐渐提升。二是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将进一步优化。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城市安全产业,支撑建设一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特色鲜明的城市安全应急产品和服务,提升安全应急产品供给能力是当务之急。三是先进应急产品的推广应用速度将逐渐加快。面向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通过实施城市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应用示范,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形成产学研用金协同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二、合肥城市安全产业发展现状
2022 年,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面建成,省级监管平台全面投用,全省城市生命线工程已实现风险“一图览”、监督“一网管”。目前,城市安全产业已成为合肥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地标之一,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分别被列为综合类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城市安全产业正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产业规模
如表1 所示,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以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集聚了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城市生命线集团)、合肥泽众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泽众)、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辰安天泽智联科技股份公司(以下简称辰安天泽)、合肥科大立安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科大立安)、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创电子)、合肥清芯传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芯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约300 家,从业人数约2万人,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在风险监测预警、安全防护防控、应急处置救援、安全服务等领域形成了核心竞争力。2022 年,合肥城市安全产业链40 家核心企业共实现产值(营收)51.54 亿元,同比增长约7%。
表1 2022 年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总体情况
2.重点企业
拥有城市生命线集团、合肥泽众、科大立安、辰安天泽、四创电子、清芯科技等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其中,城市生命线集团是由部、省、市、校、企共建的定位于平台型、生态型、市场型工业互联网企业,聚焦城市生命线安全云网数一体化平台、监测预警服务、产业生态投资等核心业务,向全国组团输出生命线技术、产品、服务;合肥泽众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成套化装备,让“合肥模式”在全国60 余个城市推广应用;科大立安是国内高大空间场所火灾早期探测与自动灭火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军企业;辰安天泽打造了集消防设施线上监测、线下服务于一体的消防安全云服务平台,是消防领域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服务面积达7 亿平方米;四创电子拥有气象电子、微波通信、安防安全等多个领域的信息安全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位于行业前列;清芯科技自主研发的气体探测激光芯片突破了我国气体传感领域的“卡脖子”技术。
3.创新能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肥市拥有大科学装置4 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 个、高等院校60 所,能够为城市安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保障。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清华大学在全国唯一的公共安全学科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为全国仅有的7 所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之一;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是安徽省内仅有的三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之一;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等专业机构,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和科教资源保障;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科研机构,共同形成了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技术创新的科教资源支撑体系。
4.重大项目
2013 年以来,合肥市相继实施了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一期和二期园区建设(总投资37 亿元)、合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和二期建设(总投资16.5 亿元)等重点项目。2022 年,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新签约安徽至慧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分析气体检测、安徽精测智控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安全监测物联网设备研发产业化、安徽中科中涣防务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新能源安防及信息化系统等项目22 个,已渐次投产运行。2023 年,合肥市重点启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三期建设,推进国产激光传感芯片生产线建成,并积极利用合肥市城市安全产业基金引导重点项目快速成长壮大。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和措施
合肥市将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推动城市生命线“合肥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到2025年,城市安全产业整体产值规模迈入千亿级,形成领域齐全、技术先进、装备供给充足、服务体系完善的城市安全产业体系,推动合肥城市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示范水平进入国际领先地位,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
发挥合肥市城市安全应用基础研究、场景开放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加大共性技术与核心装备研发力度,完善基础零部件、应用软件、新材料、工程建设、运行保障等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
(1)提升基础零部件水平。提升产业链上游基础零部件技术研发能力,创新开发研制一批先进技术产品。专用芯片领域,布局前沿技术方向,推动体积小、重量轻、保密性强、功耗及成本较低、性能与可靠性较高的专用芯片的研发设计、生产能力的提升。电子元器件及传感器领域,突破微量物质监测、声学监测、震动感知、多光谱水纹等技术,着力推进气体传感器、力学传感器、声学传感器、光谱侦测传感器等产业化能力建设。
(2)加强软件支撑能力。提高城市安全工程风险评估、工程设计、运行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等软件研发能力,提升软件在城市安全灾害风险识别、物联网感知设计、城市灾害高效应急指挥救援、多光谱超大规模水纹数据库、超大规模建筑火灾警情数据库领域的支撑作用,保障城市风险感知、监测、预警、应对体系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3)保障优质安全产品供给。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量子技术在安全与应急装备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出一批面向城市防灾减灾、交通、电力的高可靠智能终端产品。推进防灾减灾现场保障、生命救护等应急救援处置装备的标准化、模块化,提高安全产品供给能力。
(4)完善城市安全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城市安全工程设计与监理、标准规范制订、检测与认证、评估与评价、事故分析与鉴定等传统安全服务,积极发展安全管理与技术咨询、产品展览展示、教育培训与体验、应急演练演示等新兴城市安全服务及城市智慧安全云服务。
2.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以城市建设与运行安全风险防控为重点,推动城市安全产业产值突破1000 亿元。其中,基础传感器件及安全材料、感知物联网设备、监测预警系统集成及关联服务等3 个产业环节产值分别不低于200 亿元;工程设计及施工安装、专用安全生产装备及应急救援处置装备等2 个产业环节产值分别不低于100 亿元。培育1 家以上产值突破100 亿元的龙头企业、3 家以上产值超50 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10 家以上产值超10 亿元的细分领域重点企业。
(2)应用推广。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要求,强化“合肥模式”应用示范推广。打造引领全球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的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在100 个以上大中城市应用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签约合同额超500 亿元,实现重点省市全覆盖。有序推进合肥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向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国家推广。以城市安全云、消防安全云为引领,创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国家级城市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接入全国超1000 家专业服务机构、800 万家市场主体、1000 万户家庭,实现“云上”技术服务、产品、保险、数据等交易总额超5000 亿元。
(3)创新能力。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构筑全国城市安全技术和标准高地。新建2 个城市安全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和8 个以上省级创新平台,制定10 项以上国内技术标准(规范),创造“100+”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在城市生命线等领域实现一批原创性技术突破,拓展特种设备、人员密集场所、水环境、矿山、交通、气象、安全生产等新场景应用不少于30项,为重大自然灾害防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
(4)产业生态。秉承系统观念,强化工作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建设城市安全领域创新技术与产品检验认证、创新创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合肥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开展城市安全领域知识产权交易服务。设立10 亿元城市安全产业投资基金,组建城市安全产业技术联盟,打造多个城市生命线产业园区,构建“基金+联盟+园区+孵化器”的产业生态体系。
3.推进举措
(1)加强发展谋划。实施《合肥市加快推进城市安全产业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 年)》,成立城市安全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重点和路径。建立城市安全产业统计体系,加强运行监测和综合分析。
(2)打造安徽样板。在全省城市生命线一期建设基础上,加快开展各市(县)城市生命线二期建设,拓展污水、水环境安全、综合管廊、轨道交通、输油管线、电梯等应用场景,形成全国示范带动效应。抓住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广“合肥模式”的契机,主动对接全国试点城市,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和运营服务。
(3)创新商业模式。探索采用“技术+管理+保险”的运作模式,以安全物联网监测服务为切入点,加快合肥市城市生命线三期建设,面向工商用户、家庭等推广燃气、消防和电梯安全监测服务,实现监测、预警、数据分析、保险保障等全链条一站式安全服务商业模式创新,构建服务全国的城市安全工业互联网平台。
(4)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城市生命线集团等重点企业在燃气、桥梁、电梯、电力、通信、轨道交通、输油管线等领域拓展应用场景,开发新技术新产品。鼓励辰安天泽等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拓展市场空间。支持鼓励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优质企业发展壮大,成为细分领域行业标杆。
(5)招引配套企业。靶向开展“双招双引”,建立重点企业招商目录,组建专业招商团队,重点引入力学传感、位移传感、声学传感、电磁传感、光学传感、探地雷达、新型材料、消防装备等行业的企业,打造全国城市安全装备制造基地。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招引培育一批服务业企业,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6)提升创新能力。支持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城市安全与应急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建设。支持在地下管网、桥梁、综合管廊、隧道、轨道交通等应用领域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载体,争取国家级项目落户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