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推进“五强” 加快建设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

2024-03-06柯渲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科技 2024年1期
关键词:安徽省科技企业

文/柯渲(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成为安徽省的金字招牌。

一、持续突破,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1.主要指标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2022 年,安徽省全社会研发投入1152.5 亿元,同比增长14.6%,总量居全国第10 位;研发投入强度2.56%,同比增长0.22 个百分点,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居全国第7 位,总量和强度在全国的位次实现“双进位”。

2.重大科技成果持续产出

“九章三号”突破255 个光子操纵、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突破千公里距离等成果刷新世界纪录。在5G 滤波器、高温合金叶片等12 个方向打破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在动态存储芯片、PVA 光学膜等11 个方向缩小与国外差距,实现项目自主可控;在通用人工智能、空气显示等5 个方向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际最先进的全铝车身焊接生产线以及基于自主电堆的高比功率、自增湿燃料电池发动机等成功实现开发应用。

3.企业主体地位愈加彰显

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倾斜,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企业研发机构、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实现了“4 个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预计分别超1.9 万家、2.7 万家,增速达27.7%、54%。科创板上市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6 位。

4.科技支撑作用强劲

2018—2022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6.4 个百分点,总量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8 年的40.4%提升至2022 年的47.4%,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由59.4%提升至75.1%。2023 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9 个百分点,总量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8.2%,贡献率提升至76.6%。

5.科创生态不断优化

“科大硅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蓬勃起势,聚焦成果转化、企业孵化、生态优化等探索新机制,已在美国硅谷、法国、日本等地成立海外创新中心,对接校友超8000 人次,获取项目资源5000 余个,推动736 个项目落地。力促“科大硅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相互赋能。“千人特训营”已开班3 期,共培训300 位“五懂”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研经费“包干制”等改革试点落地见效,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解放了科研生产力。

二、主动作为,全面布局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

1.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以安徽省委、省政府名义印发《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 在国家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使命的指导意见》,提出九大任务、四大改革、五大保障,全面推动安徽省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在全国首创将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纳入省委季度“赛马”,激励各市和企业、高校院所更好谋创新促发展,形成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自立自强的科技强省的强大合力。启动建设“安徽科技大脑”场景创新应用一期,推进科技治理能力数字化信息化。

2.着力推动三大科创高地建设

全力服务合肥国家实验室建设,推动其率先入轨规范运行。中央科技委员会将量子科技、聚变能等作为国家重点战略科技任务加以推进,明确合肥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量子科技发展总体单位,代表国家牵头起草国家量子科技发展规划。中电信量子集团挂牌成立,全国首个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揭牌并开工建设,2023 年量子产业大会成功举办。国际数学与物理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经费、基础设施等要素保障走在全国前列。明确磁约束核聚变为聚变能应用的主要路线,由安徽省牵头制定国家磁约束聚变能发展行动方案,争论多年的聚变能路线之争尘埃落定。在全国首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商业化建设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聚变新能公司成功组建。深空探测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深空科学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深空探测学院建设加速推进。

3.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围绕“336614”战略布局和安徽省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布局实施省科技重大专项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87 项,省支持资金15 亿元,其中企业牵头和参与247 项、支持资金14.42 亿元,占比分别为86.1%和96%。引导市(县)投入资金15.9 亿元,带动项目承担单位投入资金64.2 亿元,带动比约为1∶5.3,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拉动作用明显。启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和省战略性基础研究计划,落实“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清单,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机制,试点分类资助。2023 年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16 项,获批经费7.4亿元,项目数量、经费实现同比“双提升”。

4.持续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可研报告。积极争创国家级平台,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7 家。重塑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制定实施《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产业创新研究院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认定工作指引(试行)》,新布局认定省重点实验室121 家、省产业创新研究院9 家、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11 家、省企业研发中心356 家。建立省市招引大院大所大企联动工作机制,大众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复旦大学合肥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等21 家研发机构落户安徽省。

5.不断夯实企业主体地位

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2023 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27521 家,同比增长5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 万家,均提前完成年度任务。实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推动主营业务收入1 亿元以上无研发活动、主营业务收入5 亿元以上无研发机构的规上制造业企业“清零”分别达1491 家和429 家,“清零”占比分别达90%、93%,超预期完成年度任务。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认定10 家科技领军企业。建立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备推荐、筛选、培育等工作机制,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达24 家,居全国第6 位;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8 家,占安徽省首发上市企业总数的74%,占比再创新高。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企业研发投入占比82.3%,企业研发人员占比80.7%,企业研发机构占比87.7%,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80.1%。实施“惠企政策送万企”活动,全省开展企业政策培训594 场,参训企业2.48 万家。

6.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高质量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签约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招商和科技金融项目352 项,总金额926 亿元。打造“双创汇”品牌活动,截至2023 年11 月底,“双创汇”主题活动共开展60 余场,促成签约项目1819 个、签约金额94 亿元;线下累计参加人数1 万余人,线上观看人数30 万余人次;开展“双创汇”走进“大湾区”“长三角”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打造羚羊工业互联网科产平台,汇聚平台用户40.2 万人,其中专家1.88 万人、学生创客9.2万人,开展科产服务10.4 万次。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成成果加速转化落地。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达2826.10 亿元和1680.6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09%和177.55%。

7.不断促进科技金融融合

省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各出资方首笔资金已出资到位,共3.05 亿元,母基金投资项目4 个、投资金额6000 万元,子基金已投资项目金额5000 万元。按照“吸引省外头部机构+招大引强优秀项目+导入省外优质资本”思路遴选储备子基金,推动基金建设运营与双招双引工作深度融合。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设立子基金12 支,累计投资项目109 个,投资金额18.76 亿元。雏鹰、研发基金设立17 支子基金,其中:省外优秀管理机构14 个,占比82.3%;子基金认缴规模达56.5 亿元,储备项目529 个。筛选建立全省科技投资重点项目库,已入库项目50 项,总投资额度超350 亿元,科技投资增幅81.3%。实施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制度,设立2 亿元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累计放款(承保)52681 笔,总金额1566.37 亿元。充分发挥科技担保桥梁作用,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省科技融资担保体系,截至2023 年9 月末,全省累计开展科技融资担保业务13840 户(次),总金额1055.95 亿元。

8.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开展科研院所“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指导,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力。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赋权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引导107 家高校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参与试点,做到“应改尽改”。2023 年前三季度,28 家省属本科高校横向经费到账额同比增长33.1%。科研经费“包干制”使科研人员普遍增加15%~30%的科研时间。

9.深入推动科产融合

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双招双引”,2023 年以来,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招商引资落地项目总数516 个,总投资额2282.6 亿元。启动实施安徽省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打造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应用高地的若干政策,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投入5 亿元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迭代升级至3.0 版,安徽省成为北上广以外唯一通过国家大模型备案的省份。统筹推进全省场景创新工作,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全省征集发布场景机会169 个。实施高新区提质增效行动,建立省级高新区激励和动态管理机制。合肥、芜湖、滁州、合肥新站4 家高新区已发展成为经营(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园区。

10.切实优化创新生态

修订出台《安徽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新备案的12 家省院士工作站,累计柔性引进院士及团队400余人,获批2023 年国家外国专家项目24 项。全国首家科技商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商学院开班招生。谋划实施人才驿站项目,以超常规举措引进海外科技人才。研究修订《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实施细则》,指导帮助各市新引进科技团队113 个。完善省科技特派员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推动实现在线提交需求、匹配人员,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一对一”服务成效。截至2023 年9 月末,全省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经济实体3873 个,转化科技成果1.01 万个,服务企业2.6 万家,直接技术指导农户70.9 万户。

11.全面推进区域创新

牵头编制合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以省政府名义函报科技部。积极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启动实施5 个国家级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组织实施2023 年国家级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申报工作,33 个项目参加需求评估,28 项拟纳入指南发布,其中安徽省8 项,数量位居长三角之首。组织召开推动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建设座谈会,G60 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落户合肥市。全面启动第六届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长三角高校院所行”等活动,促进地区间科技创新一体化。深入推进创新型县(市)建设,肥西县、天长市、无为市、桐城市、当涂县等5 个县(市)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全省拥有国家级创新型县(市)总数达8 个,居全国第3 位。新布局建设肥东县等22 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如举办中欧科技创新合作会、赴日韩开展科技交流与双招双引活动等。

三、推进“五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安徽省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努力做到科技体系强、科技力量强、科技企业强、科技供给强、科技生态强,全力建设走在全国第一方阵的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增添强劲动能,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

1.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强科技体系

把科技改革作为重要牵引,构建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整体效能。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按照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部署要求,推动建立省委科技创新相关机构统筹、省科技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省市县联动的高效组织体系、指挥体系、执行体系,构建覆盖科技工作全领域、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资源全要素的资源统筹配置新机制。突出协同联动,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等,构建“一核两翼多点”的全域创新体系。深化完善省委季度“赛马”科技创新指标体系,推动各地各单位拉高标杆、争先进位。

2.建设高能级科创载体,建强科技力量

把高能级科创载体作为重要支撑,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聚焦重大战略,重点打造合肥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科技商学院、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创新品牌”,提升安徽省科技创新美誉度和影响力。突出锻造长板,在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战略必争和优势领域,打造科创引领高地。全力做好合肥国家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把合肥国家实验室打造成首批国家实验室标杆。高效组织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室设施,大力建设量子信息未来产业科技园,着力打造量子科技、产业“双高地”。建强“国家队”,加快建设天都实验室,在深空探测、核聚变、人工智能等优势领域,争创更多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建强“省级队”,统筹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平台的清理和规范工作,构建分级分层、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安徽省特色科技创新平台基地体系。重组省实验室体系,加快布局省技术创新体系和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体系。

3.推动科产深度融合,建强科技企业

把科产深度融合作为发力方向,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加速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注重“顶天立地”,培育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能力、创新条件、研发成果、创新带动能力领先的科技领军企业。注重“铺天盖地”,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联合工作机制,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倍增”。注重“提质增效”,实施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将研发活动、研发机构作为财政科技资金支持的重要条件。高标准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常态化举办“双创汇”,促成成果转化落地、解决企业技术需求、畅通供需对接渠道、精准匹配合作伙伴,让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政策应享尽享。

4.全面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建强科技供给

把有组织科研攻关作为重要抓手,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源头供给。围绕“336614”科技战略布局,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每年实施一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等。围绕国家所需、安徽所能、产业所困,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凝练机制,推广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开展大兵团协同攻关模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着力破解一批“卡脖子”难题。开展“里程碑”管理,严格把控项目进度和风险,确保产出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一批填补空白、引领未来的重大成果。构建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一批标杆示范场景,打造一批省级场景创新示范区。加强“三新”产品的应用推广,动态发布“三新”产品目录,常态化举办路演、供需对接等活动,加速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5.统筹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建强科技生态

把培育科技生态作为关键一招,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造活力充分迸发。高位推进落实4.0 版人才政策,做强省院士工作站品牌。实施“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项目和“科技副总”选派行动,支持高校院所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持续扩大“千人特训营”培养规模,重点面向企业培训不少于350 名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探索启动科技人才分类多元评价等系列改革举措,推广科研项目经费“大包干”、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大模式”等改革试点,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推动科技招商,主动对接引进一批“大校大院大企”来皖,深化科技合作,携手创新发展。加大对外开放合作,谋划牵头实施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装置项目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等建设“科创飞地”、研发中心,深度融入全国和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安徽省聚集裂变。

猜你喜欢

安徽省科技企业
成长相册
企业
企业
企业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