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 6.1 软件的可视化分析
2024-03-05杨芳
杨芳
(青海民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青海西宁 810007)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儿童早期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基础,以自主、自愿、自由、快乐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把“寓教于乐”的游戏教育方式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幼儿园数学活动属于五大领域里的科学范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索和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空间大小以及数量关系。幼儿学习是建立在其直接体验、游戏和日常活动的基础之上,将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与教师数学教学之中,能够为幼儿与数学之间搭建一座坚实的桥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为幼儿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保障,满足幼儿学习的兴趣与感知操作,为幼儿的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及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基。因此,数学活动游戏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可视化分析设计
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作为主要参考资料,以“幼儿数学游戏”为主题词进行一框式检索,选择了从1991—2022年收录的239篇文献作为此次研究的数据样本,对集到的239篇文献使用citespace 6.1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此来了解当前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前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发文数量年份分析
从整体来看,以幼儿数学游戏教育为主题的文献数量在2011年后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以前呈平稳状态(见图1)。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在2011年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其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2012年教育部又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分别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规定了幼儿的学习目标,这进一步给研究者们提供了政策指引。
图1 发文数量年份分布图
(二)作者及合作机构网络分析
1.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我国学者在幼儿数学研究领域虽然起步较早,但是研究较为浅显,数量较低。随着政策颁布,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幼儿数学教育的游戏化。通过citespace 6.1软件对作者合作关系进行网络分析,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作者间的合作情况(见图2)。通过分析发现,以余冬梅、秦小英、陈仙红、周鑫、郑燕杰、王慧颖学者为代表在幼儿数学游戏教育领域对应节点较大,研究较多;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表明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余冬梅与王瑞、刘茜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总体来看,图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线很少,这表明国内学者对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研究大多是相互独立状态。
图2 作者网络共线图
2.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通过对机构合作情况的网络共现图(见图3)进行分析发现,以湖南师范大学、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湖州市蓝天实验幼儿园在幼儿数学游戏教育领域关注较多,研究机构以幼儿园和高校为主,并以师范院校为代表集中在江苏、四川、浙江、上海等地区。浙江教育教学发展中心与该地区中心幼儿园有着紧密联系,但从整体而言,多数机构对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研究是独立进行的,较少产生合作关系。
图3 机构共现图
(三)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幼儿数学游戏教育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进一步了解到该领域出现的相关热点。以“数学游戏”“游戏化”“幼儿数学”“幼儿”“游戏”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研究的热点。
首先利用citespace 6.1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39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分析,结果表明节点数为217,连线共670条,密度为0.028 6(见图4)。图中每个圆形代表一个节点,每个节点对应一个关键词。关键词的阈值大小会影响节点数量的显示,本篇文章将关键词的阈值大小设定为9,所以共有32个节点显示。圆形的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圆点越大说明关键词出现次数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连线之间的关键词的字体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研究越多。以“数学游戏”“游戏化”“幼儿数学”“游戏”“幼儿”等关键词为中心的节点颜色深,面积大。所以这些关键词的出现,就是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研究热点的出现。
图4 关键词共现图
本研究是对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研究的文献,以“幼儿数学”“数学游戏”等核心词汇出现的次数最多。幼儿数学教育是数学启蒙的关键,在这个时期数学学习的目的主要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感情,为步入小学做准备。从图4可以看出,幼儿数学教育侧重“游戏化”方式,这不但结合了幼儿学习的方式,也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且在2012年以“游戏”为节点的关键词中心呈现大红色,这说明当时“游戏”是研究的前沿。
文化异化法是指对源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的处理时,译者将其翻译到目标语中的一种方法。在字幕翻译中,对于一些名词的处理上,采用文化异化法,能够让观众更好的感受异国文化,更多地了解异国文化,从而达到促进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聚类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主要研究情况集中于“幼儿数学”“数学游戏”“数学学习”“教学能力”“数学行为”等相关领域,并将这些领域扩展出与此相关的其他研究内容(见图5)。由此可知,我国学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发展上,包括“幼儿数学教学游戏的类型”“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形式”“数学教学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以及关于我国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人才培养几方面。
图5 关键词聚类分析
1.幼儿数学教学游戏的类型
根据现有研究发现,数学教学游戏主要分为操作类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竞赛性数学游戏等[1]。进一步细分可分为传统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与信息化数学教学游戏类型。
(1)传统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传统的数学教学游戏类型包括操作类游戏(主要以积木游戏为主,如:建构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竞赛性游戏以及角色扮演游戏等。通过研究发现,研究者们在数学教学游戏上多集中在操作游戏与角色游戏的研究上。
操作类游戏是指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者实物材料,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2]。大多数的操作游戏集中于建构游戏,建构游戏又以积木游戏最为常见,如管春燕、罗西等人认为积木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王娇认为玩积木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排列规则,并了解物体的基本特性[3]。王春燕认为积木搭建游戏能够体现幼儿的搭建水平和技能,也能够使幼儿在集合与模式、数与量、图形与空间等方面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4]。
角色游戏又称创造性游戏,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概述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它是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儿童担负其成人的角色(职能)并以概括的形式在专门创设的游戏中再现成人的活动和成人之间的关系,其特点表现为各种各样游戏的物品来代替成人用以进行活动的正式物品[5]。”角色游戏较多以角色扮演为主,例如幼儿园常看到的“过家家”及区角活动中的“角色区”的划分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幼儿进行角色的扮演,使得游戏更加具有生活化。角色游戏作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其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因素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如丁育婷、王萍等人指出角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数学认知的发展,提供数学认知的途径,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6-7]。王卓玲将尼基丁游戏与早期数学教育相结合,探讨了游戏化的数学学习方式对大班幼儿的数学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前后测检验发现,尼基丁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8]。
(2)信息化数学教学游戏类型。信息化数学教学游戏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游戏工具而进行教学的一种模式。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更替,幼儿教育的现代化也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前进。王济军、王赫男提出利用平板电脑进行幼儿数学教育,并且精心设计出符合幼儿认知特征发展规律的游戏活动,使得软件更加具有易用性和易人化,提升幼儿游戏时的体验感[9]。张立龙从学前儿童数学互动教学软件入手,提出了多媒体运用、教学型游戏、电子绘本三种教学方式,并进一步指出我国在多媒体辅助教育上起步晚,投入规模小,软件游戏的开发上多以课程为中心等[10]。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信息化无疑在某些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之处,能够极大程度上地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所存在的负面影响,如幼儿从小依赖电子设备,会对幼儿造成生理上的影响,如过早接触电子设备及长期使用影响幼儿的视力。所以在综合考虑利弊的同时,不可盲目追崇,应该结合传统游戏的优势与其齐头并进。
2.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形式
(1)有关融合型的研究。数学与游戏的结合,才能全方位为幼儿数学学习搭建平台,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获得双向发展。在融合型的教学游戏中,教学与游戏表现为双向互动,以游戏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学活动具有情景化、生活化和游戏化的特点。此时教师和幼儿处于平等地位,幼儿在教师支持中获得长足性发展,通过对话、交流,教师和幼儿在情感上、经验上以及态度上获得体验。叶晔指出游戏作为教学过程能够满足幼儿对新鲜事物探索的本性,同时也能够刺激幼儿探索的欲望;徐苗郎也进一步指出,在整合阶段,游戏作为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幼儿情感态度以及亲社会性行为的出现,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的发展。因此,在这一阶段,游戏化教学起到了对幼儿全面教育的整合作用[11]。
(2)有关交叉型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较多研究将“游戏”与“游戏化”混为一谈,认为在幼儿园课程中引入游戏化就等于在课堂上引入游戏,起到教学辅助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数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情景的创设单一乏味、内容的选择枯燥繁杂、按部就班,仅仅是为了迎合《指南》要求,有的教师直接放任不管,认为完全自然游戏就是遵循幼儿天性,这就使得幼儿的数学教育处于“放任”与“高控”之间,难以协调。康健也指出在幼儿数学教学中也存在教师对于幼儿“玩游戏”和“学习”的误解。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发掘教学与游戏之间的关系,不能够看到游戏对于幼儿数学学习的特有价值,在教学方法上反复灌输,使得数学抽象乏味,难以理解[12]。这种游戏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以至于为了将游戏融入教学而随意在课堂中引入游戏的现象就导致了“虚假游戏”的诞生,不但幼儿没有兴趣,最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13]。
3.数学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胡姿、王春燕认为积木游戏对幼儿数学能力和空间技能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能够体现幼儿的搭建能力和水平[14]。胡利繁对92名大班幼儿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发现:数字棋游戏能够促进大班幼儿数学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发展,并且家庭文化资本对幼儿的数学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优质数学教学具有双重价值[15]。刘艳红在研究中发现以角色游戏为载体通过想象、创造性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能够丰富幼儿的数概念,也能够为他们提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16]。林倩提出骰子游戏能提升幼儿的数运算能力,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骰子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数运算策略运用具有动态性和个体差异,并且教师、同伴、材料配置以及自身水平也会影响幼儿数运算策略[17]。总的来看,数学教学游戏化在提升幼儿数学经验、数概念、数运算以及执行能力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发展无疑也是《指南》中数学教育目标的指向。
4.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人才培养
幼儿教育需要充分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法应该是主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抽象的数学教育中,游戏化、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才能够使得抽象的事物变得更加具体,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与《指南》所建议的“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践操作”相一致。王淑桃认为要实现幼儿园数学游戏化需要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数学游戏,并且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游戏化教学的实施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使幼儿在游戏化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18]。张博楠用行动研究法对幼儿园一线新手教师进行观察,在游戏化学习理念的视角下得出结论:“游戏化学习理念符合当下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性,同时也符合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游戏化的教学过程中观察并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并对游戏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支持以及幼儿的兴趣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进一步稳固游戏化学习理念。”[19]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高校办学水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唐越桥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出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要以优秀教师为保证。因此,通过制定《幼师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专项计划》实施课外阅读“四个一行动”即:“每学期阅读一册与幼儿数学相关的课外书籍、每周至少去图书馆阅读一篇幼儿数学教育方面论文、每月组织一次幼儿数学教育专题学术报告、每期开展一次幼儿数学教育论文比赛和数学游戏活动设计比赛”来提升幼儿教师和幼师学生的数学素养[20]。王曼妮从幼儿数学游戏化的含义与策略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并进一步指出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应该转换传统教学模式,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寓教于乐,课程设计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与兴趣爱好为主,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变枯燥为生动[21]。
三、研究总结与展望
从整体上来看,对儿童数学游戏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探索空间。首先,从研究群体上有来自高师院校的专家,也有来自一线的资深幼儿教师,但是两者之间缺乏交流和讨论也鲜有合作,这就导致了科研与实践的脱节,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国幼儿数学游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的方式,缺乏定量研究,也没有综合两种研究方式,所以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有待提升;最后,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数学游戏、数学能力、数学学习、区域游戏、游戏化、数学应用以及大班幼儿等,整体的覆盖范围较少也不够全面,在政策以及如何培养数学游戏教学的师资上涉及不够。
因此,数学教育应该实现跨学科教育的融合。数学教育不应局限于数学学科,可以将其融入在多种活动之中,也可以更多地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活动,将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联系到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将实际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针对问题设计课程,提高高校和一线教师合作研究的机会,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实证研究,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有机结合;在研究内容上应该全面覆盖,不应只针对大班幼儿作为数学游戏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将大、中、小全部囊括,让幼儿从小对数学进行感知,也为幼小衔接打下基础;在主题上也应该更多地涉及相关政策的颁布以及数学游戏教育的师资的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需要优秀教师的支撑,在培养一批优秀教师的路途上我们仍然需要不懈努力,才能够为实现教育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