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实践

2024-03-05林雯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思政儿童

林雯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000)

新时代以“教育兴国,人才强国”为战略指导,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成为了关系到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热点议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塑造融合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培养即正确价值观、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能力于一身的高质量人才则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旨在对接幼儿教师职业素养,挖掘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构建课程思政框架体系,精准定位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设计教学与实践模块任务,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一、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内涵,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通过“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立体多元化的教学结构下,以协同育人为教育理念,通过显隐结合的教学方法,借助科学创新的教学思维,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2]。《纲要》指出,教师要结合专业教育课程的特色和优势来推进课程思政的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发展目标,重视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情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未来幼儿师资的储备军,学前师范生需要掌握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学会观察儿童、分析儿童和理解儿童,继而帮助儿童在游戏与学习中获得成长与教育。教育部下发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学前教育师范生需“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掌握“3~6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具备观察、分析与评价幼儿行为的能力”[3],并支持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的要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应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的态度,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与环境互动的能力[4],而这些基本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培养。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0~6岁)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熟练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前儿童身心各过程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备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学前教育实践的专业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围绕以下三条原则开展:(1)落实政策文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对接岗位要求,聚焦专业人才核心素养;(3)贯彻学生本位,明晰学习最近发展区。对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政策文件对学前教育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标准,围绕幼儿教师资格证和“1+X”幼儿照护证书的岗位要求,设置了六大模块课程体系。课程总体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素质三维度上达到教学目标的闭环。掌握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在能力维度上,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儿童行为现象,在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时,能练习本课程中所学的概念和原理,并在实践中,能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理论观察儿童、理解儿童和分析儿童,并遵循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进行科学性的保育和教育;在情感维度上,培养学生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具有正确的儿童观与教育观,形成专业教育的职业素养,激发对幼儿的关注及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热情,引发学生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探索动机。

基于政策文件所要求的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并参考行业的人才需求,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为学前师范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能为其他学前教法类课程奠定前期专业理论基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在日常教育实践中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早期身心健康发展,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挖掘这门课程的思政元素并予以实践,能有效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以及为人师表、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二)学情分析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为一门教育学类专业课程,因其涵盖的教学内容为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知识,在各个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授课对象大都为大一新生。对于刚刚接触学前教育领域的新生而言,他们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较为陌生,尚未系统性地开展学前教育领域的学习,对课程内容也知之甚少,基础背景知识较为薄弱,尚未形成较强的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因此,在课程中融入隐性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树立师风师德,培养对幼儿的喜爱,形成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与意义。通过前期教学调研,我们发现大一新生普遍对教师依赖感较强,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对学前和心理领域较感兴趣,学习动机强烈。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点较感兴趣,注重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如近一半学生想要学习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或与考编内容相关的知识点,并希望能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了解儿童。另外,学生没有入园实践经验,对幼儿以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过分单一的“纸上谈兵”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在前期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模拟真实的幼儿园场景讲解知识点的方式,教学效果较为良好,这样身临其境般的学习记忆更加深刻。并且在进一步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教学活动形式上,学生更倾向于趣味性视频活动、案例分析等。因此,针对以上的学情特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挖掘与学前实践教育应用相关的思政元素,与理论知识做到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理论框架。

二、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纲要》中对各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从育人目标入手深度挖掘“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方面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容。并且针对教育学类的专业课程,德育教育中需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培育学生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为达成《纲要》所要求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笔者从以下四个维度挖掘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这门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

(一)爱国情怀和核心价值的融入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之外,还可将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政治元素充分融入课程中,并采用“如盐在水”的方法,将其与理论内容有机结合,并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角落。

课程实例应用中,教师可采用巧思,将爱国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课堂内容中。如,教师在讲解“学前儿童记忆发展与教育”单元时,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作为记忆的素材,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记忆三个过程的知识点外,还可向学生普及国徽的发展历程,厚植爱国情怀。此外,教师在介绍“学龄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的高级情感这一知识点时,在讲解儿童的高级情感的发展特点时,可以强调道德感、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除了激发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个人修养,还结合幼儿情绪情感的教育案例,引导学生如何将爱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幼儿教学实践中,培养儿童的社会性和高级情感的循序发展。选取幼儿园主题活动“我们的大中国”为范例,在剖析如何迎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设计主题活动与框架的同时,也间接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单元中,可以充分介绍中国特色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生在学习“个体发展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这一知识点的同时,教师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继而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

(二)前沿性学术视角的引领

《纲要》提出,我们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中国特色学术理论的学习。如,在介绍学科发展历史时,着重介绍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以及学术研究发展历程。通过介绍孔子的“有教无类”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让学生感悟到中国教育的源远流长;通过介绍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让学生了解中国学术先人在艰苦环境中依旧怀有对学术研究的赤子之心,了解中国老一辈教育家们在新中国建设中为发展中国特色学前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了解中国学者如何从西方的研究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中国国情创建自己的教育理论。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坚定了自身的专业理想信念,培养了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理想追求,为发展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另外,坚持与时俱进和弘扬工匠精神亦是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2]。本课程在课后延伸环节,模块化介绍学前儿童发展各个过程的前沿学术文献以及国内外教育理念或课程,如“高宽课程”“感觉统合课程的教学应用”等主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拓展思维,保持前沿性和时代性学术视角的能力,了解学前儿童发展的热点议题,激发学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注和对相关问题探索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探索动机,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能力。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

《纲要》中指出,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教育学类专业课程需注重培养学生树立为人师表、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好老师’”。学前教育师范生作为未来的幼师中坚力量,其品性和个人素养将潜移默化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与价值观的建立。因此,本课程应注重在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等方面的引领。

在教学实践中,以实时社会新闻,如“虐童事件”“家长群建立的合理性”“儿童权益”等为主题组织学生讨论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职业目标等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另外,通过分享国家新推行的方针政策,确保学生意识形态和国家保持一致,提高学生的思政敏感度,如分享《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所提出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以及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学为人师的职业理想。通过介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的民生蓝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府对学前教育领域所提出的方针政策,提高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加强政治敏锐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要在教育中充分考量学生当前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积极探索教学与学生当人生发展相结合。据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报告,2019—2020年中专大专学历人群约有16%为抑郁高风险人群,18~24岁年龄段心理健康程度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任务要求。2017年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心理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课程内容上涵盖普通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关注个体的发展规律。因此,除了引导学生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应融合普通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充分发挥其自身心理学的专业背景,将心理健康知识分享给学生,启发学生重视与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为后续职业心理健康奠定基础。如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单元可向学生普及并带领他们体验“情绪ABC疗法”“认知疗法”“正念训练”等心理团辅中常用的训练方法,辅导情绪疏解以及心理调适,引导学生适当地宣泄情绪,放松心情,以提高心理弹性,科学地安排学习生活。并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单元可普及人际交往相关策略,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积极高效的人际沟通,树立健康的爱情观和友情观。

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施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六大模块:学前儿童心理学绪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基础理论、学前儿童动作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幼儿心理健康。各个模块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入

四、结束语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的载体,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应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应坚定理念,重视并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意识,将专业知识与思想观念引领有机融合,育人润物无声。另外,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落实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从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思政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