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行为研究

2024-03-04卢小龙和霄潘泽凯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卢小龙 和霄 潘泽凯

1.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8;2.昆明市官渡区中闸小学 云南昆明 650200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与行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输入“高职院校”“体育锻炼”“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等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并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大量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等。

1.2.2 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通过面对面访谈或者走访的方式,咨询了高职院校和学生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包括教师、专家和工作人员,得到了建设性的建议和指导。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分析

2.1.1 高职院校学生近3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和途径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校学生的一部分,也是参与体育锻炼最活跃的人群之一,体育活动更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不但参与普及化程度高的运动项目,还积极尝试之前未接触的新的体育活动,接受能力和参与度较高。同时,他们在选择锻炼方式时也更容易接受新的方式,既有线下的传统方式,也有线上的潮流方式,还有线下和线上共同结合的方式,促进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进步和多元化,多元动机和锻炼效果的交互作用能够有效地引发持续锻炼行为[1](见表1)。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和体育锻炼方式,极大地满足了高职院校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近3年参与线下或线上体育锻炼的比例

随着手机运动APP 的日益普及和用户爆发式增长,使用线上运动APP 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人口规模已经过亿,在近两三年增长迅猛。这些新事物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方式和渠道,不但提高了原有喜爱锻炼的学生的锻炼动机,还带动了很多之前锻炼少或者无锻炼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这样的转变使得体育参与即使在突发情况下也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2.1.2 高职院校学生近3 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和强度

如表2 所示,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调查,了解到大部分男女生的锻炼次数主要集中在2~3 次,其次是每周锻炼1 次的,而参与3 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则只占少部分。除了每周锻炼1次的人数是女生高于男生外,每周锻炼2~3次和每周锻炼3次以上的人数都是男生较多,说明喜爱和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中男生较多。

表2 高职院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

根据表3 可以发现,大部分男女生参与锻炼的时间在1 h左右,说明男女生在锻炼时间的选择上都倾向于1 h。锻炼时间为0.5 h 的男女生人数差异不大。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为1.5 h以上的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

表3 高职院校学生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

根据表4可以看出,多数人选择中等强度的锻炼,中等强度运动既能起到锻炼效果,又不超出普通学生的承受范围。选择低强度运动的学生也较多,另外,选择高强度运动的男生比女生多。

表4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

由表5 可知,艺体类的学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为3.5次,而非艺体类的学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为1.2次,这说明艺体类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表现较好且远高于非艺体类的学生,这也跟艺体类本身的专业特性有关。在如今网络大数据时代,精准的信息推送也会使学生更容易看到有关体育锻炼相关的短视频、健身推文、直播健身等资讯,刺激学生参与到线下或者线上的锻炼中来。

表5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通过表6可以看到,不同年级的学生中,每周锻炼平均数据最低的是二年级学生,一年级的居中,三年级的每周锻炼数据最好。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希望展示更美好的面貌,更快地融入新集体,因此,体育锻炼的动机比较强。二年级的学生减少了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和动机。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得更到位,而临近毕业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也会特别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

表6 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

综合来看,高职院校的男女学生在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男生总体的体育锻炼频率高于女生;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艺体类专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数据普遍高于非艺体类专业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更高。

2.2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分析

2.2.1 高职院校男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

内部动机能够积极预测锻炼行为的各个方面[2]。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男女生之间存在不同动机和行为的原因:一是男女生之间的天性不同;二是高职院校内部的环境因素导致男生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频次高于女生。此外,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线上锻炼还是线下锻炼,都有学生会因为参与感不强而选择观望甚至放弃。

2.2.2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

在对表7 的分析中发现,从不同专业学生的角度看,艺体类的学生和非艺体类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艺体类的学生在能力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参与值和出发点,而非艺体类的学生在能力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等方面的参与值和出发点较低。

表7 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艺体类的学生和非艺体类的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能力动机方面。艺体类的学生因为自身专业所具备的体育运动基础和身体能力,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动机更明显。

艺体类的学生和非艺体类的学生,第二大的差异在于乐趣动机方面。艺体类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更多的是专业执着和对某一运动项目的热爱,会深入练习和体会运动项目带来的乐趣。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会偏向于自己热爱或擅长的体育活动,也会积极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客观因素,更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锻炼动机和锻炼投入能直接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3]。

在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方面,艺体类的学生和非艺体类的学生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是太明显。艺体类的学生因为热爱和从事的专业,相较于非艺体类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会更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外貌展示,同时也是在展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精气神。非艺体类的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也会注重自身的形象,也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机会展现自己。同样,艺体类的学生在社交动机上也较强于非艺体类的学生,因为艺体类的学生开展社交活动的主要方式就是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从而展现作为艺体生的身体美、健康美、技术美等。非艺体类专业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社交需求,通过共同参加同一项体育活动,可以消除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改善社交关系。

2.2.3 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

通过对表8 的分析发现,从不同年级学生的角度看,在能力动机方面,三年级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三年级的学生在能力动机方面显著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在能力上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8 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不同年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乐趣动机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明显高于二年级的学生和三年级的学生,乐趣动机对锻炼行为影响较大[4]。二年级的学生显得比较淡然,对于参与体育锻炼等各类活动的兴趣不高,处于一年级学生对体育锻炼活动的激情和三年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爱之间。兴趣爱好作为直接动机,主导体育锻炼行为[5]。

不同年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外貌动机方面,三年级的学生最高,二年级的学生依然最低。三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个人成长上,都要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专升本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所以对于自身形象和外貌的要求要远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一年级的学生因为新进入学校,对于自身要展现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也比较看重,所以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外貌动机也比较强烈。

不同年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交动机方面,3个年级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社交动机。三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依然显著高于二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社交动机最高,二年级最低。三年级的学生因自身的成长优势和年级特点,对于体育锻炼活动具有非常高的社交动机,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动机均呈显著正相关[6]。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高职院校学生近3年参与线下或线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没有显著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近3年在选择锻炼方式时,既有线下方式,也有线上方式,还有线下和线上共同结合的方式。多样的方式促进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方式和手段的进步和多元化。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时间、强度方面的指标,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艺体类的学生明显高于非艺体类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方面,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和行为明显高于女生。艺体类的学生在能力动机、乐趣动机、外貌动机和社交动机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参与值和出发点,动机水平显著高于非艺体类学生。三年级的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上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3.2 建议

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方式可以增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锻炼行为和提高锻炼次数,同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针对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安排符合学生学龄特征的体育锻炼活动,有效增加高职院校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时间、强度。

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应根据不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不同,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平台和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通过组织开展艺体类专业学生与非艺体类专业学生、二级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锻炼互动活动,提高非艺体类专业学生和二年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