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态协同及实现机制

2024-03-04杨嘉民张彤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目标

杨嘉民 张彤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122

立德树人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与研究面对的重大时代命题。在已有的理论与实践中,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宏观与中观层面的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1-3],但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性和生成性的关注却不多,表现为“师生间的微观活动和日常互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往往被忽视”[4],很大程度上导致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呈现两层皮、标签化现象。考察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历史沿革,可以发现其在国家政策导向与内涵式发展的双重驱动下,迫切需要建立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中国特色协同教育机制,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5],从优化社会大环境、学校育人环境、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评价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6],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高水平人才成长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因此,本文围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构成、驱动因素及实现策略进行探讨。

1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

1.1 本质内涵

在把握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发展新机遇的必然选择中,明确识别出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并界定其概念为: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指标),由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各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的所有主体所形成的教学生态环境与系统结构的统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为推动立德树人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过程)—质量评价(指标)的政策法规、政策工具、学校工作委员会,以及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客体则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学校制度环境、体育文化环境。需要强调的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具有历史延续性与时代发展性,作为中国特色高校以体育人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而客观存在。其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框架体系

1.2 基本特征

针对当前的发展环境,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体现出的不可或缺性,标志着传统高校以体育人的主要渠道形式,开始跃迁演进到立德树人目标下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作为最基本路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在不同时代下,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系统内部与系统外部的结构性变革,在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表现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并呈现出3个方面的特征。

1.2.1 本土性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本土性特征是指,蕴涵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教育制度自身的卓越性,表现为德的规定性与体的全面性,并且强调两者形成协同、互补的鲜明特征。诚然,体育具有超越时间、空间,条件的稳定性不变的特征,以及能够应用在所有人身上的普适性特征,且与本土性特征所体现出来的针对性相对应,但在立德树人目标驱动下的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中探讨普适性,则需要通过这两个对立面来体现。概括地说,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在尺度与价值总纲取决于对体育本土性与普适性之间的辩证认知和精确把握,即保持我国高校以体育人的历史连续性,以及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本土化因素,同时发挥体育育人的独特优势,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中国特色协同育人机制和实践功效。

1.2.2 多元性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具有更为广阔的教学空间,其通过消融传统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边界,营造自由开放且场景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发生良性动态变化。具体表现为教学资源的种类开始多样化,教学资源内容与载体不断更迭,包括物化的条件类教学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非物化的数字教学资源,如电子视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俨然呈现“二维与三维并存、现实与虚拟共生、智能与非智能协同的特点”[8]。此外,多元性特征还反映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在立德树人目标驱动下所形成的多维协作教学主体、泛在自由的教学空间、丰富个性且具有生成性的教学内容并存的多元一体格局。

1.2.3 时空性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具有过程本体论立场,主张实体(即立德树人过程)不是静态的或一蹴而就的,需要揭示师生间的微观活动和日常互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此作为打开和解构实体的“金钥匙”。为此,需要把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各类体育课程教学与社会化活动分解为连续的、毗邻的阶段,以清晰展示时间线上一个区间(泛称为“空间”)的教学内容、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学生的身心体验,以及设定的场景事件,进而带来教学主体行为的改变,同时通过所形成的过程性洞见刻画时空性特征,指导下一阶段的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社会化活动。概言之,时空性特征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诸要素协同与内容组构的“非线性关联机制”[9]的高度概括和精准提炼,是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和独特标志。

以上3 个特征的变化,意味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从专注于体育学科教育开始跨越到全方位、全过程培养时代新人的价值逻辑和实现进路上。基于此,传统的“教师、学生”二维分析框架应转化为“教师、学生、生态系统”三维分析框架,这是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鲜明特质。

2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驱动因素

2.1 政策导向的驱动因素:立德树人目标与要求

党和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对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带来重要的发展契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价值体认与综合实践责任。

“基于外部因素客观环境约束与内部因素体育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改变”[10],驱使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

其一,在社会政治环境、学校制度环境、体育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立德树人目标与要求,驱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形态差异化,这是外部因素客观约束的体现。在体育课堂内,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大多体现为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所形成的典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驱动因素为高效率实现高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逻辑理路和实践依据。在体育课堂外,也同样存在将知识与技能教学转化为能力培养、思想塑造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并且由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多元教学主体参与构建的,包括“氛围”在内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扩张性和伸展性。

其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在立德树人目标驱动下所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会产生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选择性差异,驱使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内部因素的主动性改变。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呈现开放形态,是因为科技赋能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互联协同化[11]。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呈现优选形态,是因为生态系统最优化地选择蕴含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土壤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教育制度自身卓越性的中国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呈现跨界形态,是因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包含了跨学科内容、跨媒介载体,以及教学实景和虚景交叉嵌入的综合化教育资源。总之,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表现形式的不同取决于体育教学资源选择的不同。同样,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载体的不同也会造成其表现形式的差异化。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运行环节的驱动要素,取决于国家政策导向的立德树人目标与要求,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内在机制和实现进路的生态化、系统化形塑。一方面,通过国家层面的组织变革和现代化科技手段,驱动国家政策法规信息共享、政策工具与实践进路共享、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体育教学创新理念与建设路径共享,推动生态系统高质量运行,实现生态系统现代化;另一方面,生态系统不断主动吸纳中国特色协同育人创新性成果,强化高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创新活力及动能,加速立德树人实践本土化。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驱动因素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驱动因素逻辑模型图

2.2 内涵式发展的驱动因素:人才培养“双控”与科学评测

从时空观念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框架体系及其外部环境、内部环境都处于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中[12],同时蕴含多种倾向、可能性的深层结构与机制的不断演化迭代,由此形成内涵式发展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双控方案,其卓越性表现在: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围绕立德树人目标、教学主体、教学生态系统,三方协同进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新实践、新方法和新系统。同时,通过完善和健全“教学评”一体化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保障以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双控为核心特征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式发展。基于立德树人目标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驱动因素实现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驱动因素实现路径图

3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实现机制

3.1 建立“教学链”价值增值机制

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表现形态的差异,驱使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运行环节必须围绕“因何教”“为何教”和“如何教”的根本性问题,开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各类活动,以体现对于学生主体价值引领的增值效应[13]。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链”价值增值过程由多个活动组成,包含教学基本活动,如教学规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同时也涵盖教学保障活动,如政策颁布、环境营造、技术支持、人力保障等。从“教学链”内容与形式上看,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影响力既包括各链节力量综合而形成的总合力,又包括各链节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再生合力[14],而且“基本活动的教学增值实现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助活动的支持力度”[15]。为此,亟须整合政府部门、学校、教学共同体、教师、学生等多元教学主体,协同学校(院系)、学科专业、课程、教材、教师、教学、科研等多要素,以及教学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保障等多部门,以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成长背景、思想状况、体育知识和能力储备情况为前提,切实加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创新动能,多方聚合高校以体育人资源,贯通高校体育“教学链”产学研用创新链条,真正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链”价值增值机制。

3.2 建立“一核两翼”优化提效机制

“一核两翼”优化提效机制建立在“教学链”价值增值机制的基础上,以凸显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关键核心地位,同时融入和谐思政教学关系与良好教学保障工作作为“两翼”。通过构建“一核两翼”优化提效机制,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育人总体预想效果。

其一,建立教学过程优化提效机制。本质上,教师与学生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最基本要素,两者主要目的的一致性决定了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因此,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运作环节,驱动师生信息互通共享,包括但不限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强调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教学影响,不单纯是教师在影响学生,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此推动两者同心合力、共生成长,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过程优化提效机制。

其二,建立教学关系优化提效机制。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活动与价值关系体系,其表现出的价值立场,具有强烈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直接目的性。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运行环节,驱动师生价值认同、情感互通,以及师生态度倾向与动机需求同频共振,由此筑牢和谐思政教学关系的价值基础。同时注重学科性与育人性、事实性与价值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话语力构建与教育导向作用,凝心聚力、共创新境,实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教学关系优化提效机制。

其三,建立教学保障优化提效机制。明确教学能力保障工作主导权,优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保障系统,通过强化主体意识与岗位责任,服务增质提效、治理协同合作,实现该系统的教学保障优化提效机制。

3.3 建立“两化”赋能机制

一方面,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实现以学习自主化为主要特征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提效机制,驱动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践联动、教学评价配套,形成清晰的实现路径:现代科技连接了物理场与数字场,可为学生提供虚实结合的情境化自主学习、个性化辅导等内容;可以为教师提供人机协同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方案,以及自我学习路径及资源等。科技与教育深度整合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16]。

另一方面,通过在体化与情景化的社会性建构[17],建立知识社会化取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优化提效机制,化解课程思政难点、消除以体育人盲点、增加体育实践亮点,形成清晰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三大模块。一是目标模块。建立知识社会化取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目标,分别与国家、社会、民族等建立起内在的联系,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社会化实践提供意义阐释和理论支撑。二是实施模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以体现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价值作为根本追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体育知识与技能,在解决真实的社会性问题情境下澄清思想、培育价值观和涵养精神境界。三是评价模块。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的评价指标,不仅涉及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还关注学生服务党和国家事业的意愿和追求,以此强化知识社会化取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实践效果。

总之,面对立德树人的重大时代命题,需要以科技与实践双向赋能,实现学习自主化、知识社会化优化提效机制,加快形成“两化”融合赋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根本方向。

4 结语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概念形成到实践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两层皮、标签化现象。针对当前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系统的视野提出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生态系统的中国思路,是为了清晰识别和明确界定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中国特色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构建一个有利于高质量、高水平人才成长的教学生态环境,进而提升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和育人实效,更好地达成立德树人这一价值目标。由此可知,对于立德树人目标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生态协同与实现机制,需要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这无疑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目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