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体育高职院校基地特色优势 服务社区“运动+健康”建设研究
——以广东省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为例

2024-03-04胡奎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保健居民康复

胡奎娟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3

1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目的及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部分,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1]明确提出了推进体卫融合和加强社区体育建设的重要性。体卫融合是指体育与卫生健康领域的融合发展,旨在通过体育运动提升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社区体育则是指在社区层面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和服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2]指出了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尽管体育事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体育服务供给不足、设施不完善、运动场地不足等问题。该规划还强调加强体育人才培养,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和优质服务。通过加大对体育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体育专业人员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体育资源的供给质量和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3]提出,发展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提高全民素质。社区教育要建设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式的现代社区教育体系,促进社区教育与城乡社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将社区教育和体育保健与康复技术融合起来,推动现代社会社区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现今,社区健身已普及,但个性化的健身指导及科学评估还远远滞后。据调查大多数居民在社区会用到健身器材,但是不了解这些体育器材的运动目的是什么,其训练时间、训练频率、训练强度、组间间隔时间等安排都随意,缺乏科学的及个性化的训练方法。关于什么练习可提高老年人的稳定性与平衡性、什么动作可减慢中老年人肌肉萎缩速度和钙的流失、什么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等问题,了解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因运动不当而出现意外情况的亦常有之。因此,亟须普及民众对健身设施的正确使用、对合理运动常识的掌握、对正确健身动作的了解、对自身薄弱环节的认识等。应鼓励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体育运动,提升整个社区的体育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居民间的交流互动,是目前社区急需开展的教育工作。

本项目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的研究,为社区群众提供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的系列科普讲座、体质监测测试及康复技术服务,提升师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水平[4]。本项目不仅可满足社区群众对体育服务的需要,同时也能加强群众对科学健身的认识,为健康中国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

2 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的框架结构

2.1 组织框架

由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广州旭日俱乐部、广州中海康城社区居委会共同组建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中海康城管理委员会(见图1)。社区委员会由三人组成,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社区专职工作者。校方派出的代表为体育健康学院院长、副院长、骨干教师。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康城社区居委会内,并负责社区教育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

2.2 场地保障

广州康城社区提供室外1 000 m2场地、室内300 m2场地,以及100 m2老年之家等进行社区教育服务。

2.3 制度保障

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广大教职员工开展社区继续教育服务工作,已具有较好的继续教育氛围。目前,学院已经制定《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教职员工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广东省教育厅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为承担课题研究者提供经费等相应支持,完全能够保障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

2.4 团队技术保障

项目成员具有长期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体育高职院校教育研究经验以及丰富的社会服务经验,长期参与广东省教练员继续教育培训及社区宣讲等活动,团队2人经过美国体能训练协会(NSCA)培训并获得体能训练专家(CSCS)证书,1 人具有国家级教练职称,3 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高级健身教练证书,1人具有国家职业资格健身教练考评员证书,4 人具有高级保健按摩师,3人具有1+X运动营养培训师等多种职业资格。团队成员指导学生连续五年获得全国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健身指导项目一等奖;在全国体育保健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3 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运动+健康”建设的主要内容

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是健康中国视域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构建起科普宣教—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运动康复技术服务三合一结构的社区教育基地服务模式,“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向社区居民提供科学化、合理化、个人化的“运动+健康”的体育保健与康复服务。根据这样的设想,提出以下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内容(见图2)。

图2 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内容

社区教育基地建设的内容是科普宣教、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运动康复技术服务,其核心是社区居民通过科学健身的方法进行自身的康复保健。通过数字化体质监测评估系统进行人体成分分析、骨密度、肌力与肌耐力、心肺适能等相关测试并制定出个性化运动处方;社区教育基地通过运动科普的宣传推广、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强调科学膳食营养,通过运动康复技术,指导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不同人群)进行抗阻运动、有氧运动及康复训练等。

3.1 社区居民的体育保健与康复课程科普宣传教育

目前,社区居民在科学健身方面还有许多观念上的误区和动作要领盲区。科普宣教主要是为了向社区居民传播科学知识和提供科学指导,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方式和促进健康[5]。

(1)宣传资料:通过组织“运动+健康”专家讲座、发布健康宣传资料等方式,向社区居民传播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根据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制定出符合社区教育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例如:宣传单、宣传画、科普手册(《运动营养科普手册》《健身指导科普手册》《运动康复科普手册》)等。

(2)讲座:根据社区教育基地的活动安排,制定出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系列“运动+健康”专家科普讲座。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居民营养膳食、居民居家健身指导、家庭保健按摩等。

(3)网络课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超星平台、学习通、体职连线等网络平台学习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相关课程。

3.2 社区居民体质监测评估与运动处方

(1)健康状况调查:运动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慢性病史以及既往病史情况等。

(2)体质监测测试项目详见表1。

表1 居民体质监测测试项目

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是对居民的体质科学测试与评估、亚健康的改善,运动损伤康复等作为关注的核心。

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估包括了解膳食习惯、营养素缺乏情况、食物敏感或不耐受或忌口情况、膳食摄入情况(总热量、膳食比例、餐次情况、食物选择情况)等。

体质监测测试主要是通过血压、安静心率、主观感觉疲劳量表、3 min 台阶试验、10 min 步行测试、12 min耐力跑测试等指标进行心肺耐力测试;通过皮脂厚度测量仪、人体成分分析仪等进行身体成分测试;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握力、纵跳等指标进行肌肉适能测试;通过坐位体前屈、关节活动度等指标进行柔韧性测试等。根据运动健康风险评估、体质测试数据、膳食营养调查与评估等进行综合评价,制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个性化运动处方、运动营养膳食方案等)。

(3)运动处方:根据社区居民的特定需求和身体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建议。根据运动者年龄、健康状况和兴趣爱好等多因素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合的个性化运动处方。根据个人前期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升心肺耐力、肌肉适能、柔韧、运动技能等为运动目标,运动处方中包括运动目的、运动频率、运动强度、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总量与运动进度等情况。

运动目标应根据社区运动人群自身的健康状况、体力和兴趣进行规划,并注意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以有氧训练为主,辅以抗阻力训练和柔韧性训练。有氧训练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运动条件可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骑自行车、健身操等。抗阻力训练是一种针对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式,可以选择弹力带训练、哑铃训练、器械训练、水中抗阻力训练等。柔韧性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伸展度和活动范围,可以选择拉伸操、瑜伽、普拉提等。减控体重人群运动频率每周5~7 次为宜,增肌增重人群每周3~5 次或隔日一次。训练时间以每次达到靶心率后维持20~45 min为宜。

单次运动的过程必须涵盖充分的热身准备阶段、有效的心血管功能锻炼阶段和运动后的放松整理活动阶段。为确保运动者既能达到愉悦身心、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心脑血管疾病康复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疲劳或损伤,需对运动者进行运动效果的监控和评价。监控的内容包括晨脉、安静时血压、安静时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自我疲劳感、体重变化、饮食量、睡眠情况等。根据运动监控的结果做出科学的评价,并指导运动方案的修改和进阶。针对亚健康、减控体重、增肌增重、高血压、糖尿病、肌少症、骨质疏松症等特殊人群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

(4)营养方案:不同人群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有所差异,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健康状况为民众进行合理的膳食指导。针对儿童少年,要根据其生长发育、学习、体育运动等因素综合考虑其对营养素的需要;针对成年人,要根据其体成分情况、工作性质、运动量以及作息时间等因素指导其膳食;针对老年人,除参照年龄、体成分、运动量外,要根据老人的生理代谢特点、易患疾病的倾向,目前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慢性疾病以及控制程度和用药情况等指导其科学饮食。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导,帮助社区居民掌握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法,改善营养结构,减轻疾病的风险和症状,促进康复和健康。

3.3 社区居民的运动康复技术服务

通过将康复训练与专项运动训练有效融合,综合社区居民的体质监测评估报告及康复评定方案,及时、有效查找损伤成因,进而给出个性化突出、针对性明显的康复训练方法,再结合体育项目的具体需要,完善体育营养支持方案,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改善体能水平,确保其在相关体育运动中取得最佳的竞技状态。针对运动损伤中肌肉及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可以采用PRICE原则进行急救治疗,以免损伤状况恶化。

(1)康复评定: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肌张力评定、肌力评定、步态分析、神经电生理评定、感觉与知觉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反射的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方法,进行运动康复咨询等活动。

(2)慢病康复:慢性病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逐渐发展和持续存在的疾病,通常无法完全治愈,但可以通过控制和管理来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2020 年,中国老年人慢性疾病已达2 亿之多。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预防与治疗慢性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运动。针对慢病人群,定制化的“运动+康复”健身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病情,改善身体健康。慢病康复社区服务的实施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医疗资源的占用,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它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推动了社区居民健康的全面发展。

(3)孕产康复:孕产康复是指在孕期和产后,通过适当的运动和康复措施来帮助妇女恢复身体健康和功能的过程。针对社区备孕期、孕期、产后不同时期的女性,进行个性化的运动指导。

(4)心理康复:针对部分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可通过自我暗示、目标设置训练、行为程序及表象训练、放松训练以及专门化和个体化的心理治疗等方式来调整和改善其不良心理情绪,提高健康水平。向社区居民宣传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影响,帮助人们克服不良心理情绪,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情绪控制以及成就需要等心理模式。

通过以上运动康复技术服务,将运动损伤风险的评估、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常用的损伤康复手段、常见慢性病的运动方式、纠正性体能训练、合理膳食原则、健康心理保持等方面的常识性内容传授给广大民众,使运动者在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能最大程度获得健身效益,同时将运动损伤降到最低程度。通过建设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学生能够参与科普宣教、体质监测与运动处方、运动康复技术服务等各类体育社区服务全过程,提升职业行动能力及创新能力[6]。

4 结语

当今,社区教育工作在我国已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政府高度重视的教育工程。发挥地方高校特色优势,对促进体育职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升区域居民健康素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目前,该项工作还在进一步进展中,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相信在学校党委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体育保健与康复社区教育基地会越办越好、作用越来越大;体育高职院校“运动+健康”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也会越来越显现出成效,为社区民众提供一个更有效、更实用、更广泛的服务模式。

猜你喜欢

保健居民康复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石器时代的居民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石器时代的居民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你睡得香吗?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