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诵读《体育之研究》对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2024-03-04崔迎春李歆鑫田朝杨杨多多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体育教师

崔迎春 李歆鑫 田朝杨 杨多多*

1.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2.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 100044

体育教育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能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和体育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体育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之研究》是我国第一篇以近代科学教育观点全面、系统地论述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珍贵文献[2]。这篇文章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更全面发展的角度探讨体育的基本问题,即使已过百年,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体育之研究》符合当下体育课的课程思政目标,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往对于《体育之研究》的辨析更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的,本文直接落地于高校体育课堂,从体育教学的角度,结合《体育之研究》的现实价值,针对大学生体育现状,试图探讨《体育之研究》进课堂的应用价值,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1 大学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2014 年与2019 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问题亟待解决[4-5]。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统大学体育课以体能锻炼、技术学习为主,大部分学生处于被迫锻炼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大学生主动锻炼意识不足,不能认真参与体育课程。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上体育课不准时,对体育教学内容敷衍了事;部分学生只是盲目顺从大流进行体育课学习,并不真正了解体育课的意义;部分学生只是勉强自己跟着其他学生活动,并不发自内心地想要去锻炼身体,不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更不会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结课后运动行为难以持续。所以说,大学体育课的作用并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根据上述现象,总结以下4点原因。

1.1 体育作用未被认识

1.2 学生健康观念缺乏

学生自认为年轻不会罹患疾病,不善待自己的身体,不重视身体健康,不注意养成良好作息,体育课强身健体的作用不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电子游戏和视频媒体极其丰富,所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深夜玩手机、电脑,而非保持早睡早起的良好作息习惯;二是高校课程压力大,大学生因为各种文化课程的安排,会选择熬夜学习文化课知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学生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由于缺少睡眠,他们精力不足,上体育课时无精打采,力不从心,从而影响了体育锻炼的热情。除此以外,熬夜本身也会影响学生健康。一方面,熬夜可能导致学生身心疲惫,甚至心脏供血不足;另一方面,熬夜可能导致学生的免疫系统受损,影响身体机能。因此,在未能得到良好休息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体会体育课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

1.3 教师素养有待提高

一些体育教师对体育缺乏正确的理解,缺乏技能教学和体能训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甚至还以体育成绩或体测成绩来恐吓学生,逼迫学生重视体育,不但未能达到体育的目的,反而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厌恶感[8]。部分体育教师的能力不足,缺乏学习与研究,日常教学动作讲解术语不精、课堂组织能力欠缺、运动原理一知半解,随心所欲地安排运动负荷,甚至导致一些本不应该出现的运动损伤,以至于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降低参与度。还有些体育教师持有自满情绪,教学不细心、不耐心、不专心,衣服邋遢、语言肤浅、行为粗鲁,无法使学生产生对体育课堂的敬畏之心和对运动学习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的水平不足导致了体育教学存在目的不明、逻辑不清、内容不全、方法不当的问题,使许多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认知,无法有效地提高运动能力、增进身体健康,渐渐丧失对体育的兴趣。

1.4 体育学科被边缘化

相比文化课,体育学科本身被边缘化。现代社会对就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只有文化课程优秀才能获得成功人生的传统观念仍然被很多人认可,体育因此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与其他学科相提并论[7]。高中生因为高考的学习压力往往注重书本学习,轻视每天的体育锻炼[7]。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重视专业学科,轻视体育学科,也是一种不争的现实,意识不到体育并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更不能将其视为具有深入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的学科。

2 《体育之研究》的体育教育意蕴

《体育之研究》是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1917年第3 卷第2 号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刊登的文章,作为“布衣学子”的毛泽东时年23岁,对体育做出了全面、科学的论述[9]。《体育之研究》全文分8 个部分,共6 000 余字,由前言、第一释体育、第二体育在吾人之位置、第三前此体育之弊及吾人自处之道、第四体育之效、第五不好运动之原因、第六运动之方法贵少、第七运动应注意之项以及第八运动一得之商榷9个部分构成。

2.1 明确了体育的重要地位

《体育之研究》表述了青年毛泽东的运动观念,强调了体育的重要性。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强调“德智皆寄于体”,指出了体育与德育、智育之间的辩证关系,身体是德与智的坚实基础,人的知识和道德无法脱离身体而存在。青年毛泽东由自身的体育实践经历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强健的体魄是提升学问和道德且长期发挥效能的根本保障[3],体现出毛泽东把体育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思想。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综合素质。《体育之研究》围绕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展开论述,明确了体育的重要性。

2.2 阐述了体育的多维功效

《体育之研究》强调了体育的多种益处,“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体育可以强筋健骨、增强体质,可以筑牢全面学习知识的身体基础,可以调节人的感情,可以增强意志。“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使人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有助于获取和分析更多的讯息与知识,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认知、丰富学识,实现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体育运动又对身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是能够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活动[10],体育锻炼可以缓解紧张,释放压力,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抑郁情绪产生影响,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状况[11]。持之以恒地进行运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使人的意志力得到增强。

2.3 剖析了轻视体育的原因

《体育之研究》对学生不喜欢运动的原因做出了精辟的论述。着重分析以下了几点。第一,“无自觉心也”,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自觉心,自主锻炼的意识不强。第二,“以运动为可羞”,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到不好意思,在人前运动颇为害羞。第三,“提倡者非不设种种之方法,然而无效者,外力不足以动其心,不知何为体育之真义,体育果有如何之价值”“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精神受无量之痛苦,精神苦而身亦苦矣”“教体操者多无学识,语言鄙俚,闻者塞耳”,指出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明,言行举止不当,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和鼓励[12],会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因此,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从图3可以看出,感官评分随L-半胱氨酸的添加量增加而提高;添加量在0.6%时,感官评分最高,所以在正交试验中L-半胱氨酸添加量的选择水平为:0.4%、0.5%、0.6%。

2.4 强调了自觉体育是关键

《体育之研究》强调“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主动自觉运动才能发挥体育应有的作用,并使其效应发挥更加持久。“苟自之不振,虽使外的客观的尽善尽美,亦犹之乎不能受益也。故讲体育必自自动始。”这明确指出,不管学校场地设施的优劣、体育教师水平的高低,如果自己不能明白体育的道理振奋图强,那么体育的功效也难得以实现。“一事之见于行为也,必先动其喜为此事之情,尤必先有对于此事明白周详知其所以然之智。明白周详知所以然者,即自觉心也。”这强调了只有产生乐于做这件事的情感,才能有所行动。产生情感,首先要对事物的原理有所认识。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才能激发主动运动的行为。若学生不明白道理,则只能进行机械的、被动的运动。大学体育课程应当增加理论学习,着重引导学生从原理上明白体育的作用和价值,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产生运动自觉心,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3 诵读《体育之研究》对体育教学影响的实证研究

《体育之研究》深刻地论述了体育的重要性,同时揭示了体育教学的规律和本质,其深厚的教育意蕴,在追求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当代,在为“五育并举”打基础的体育课堂,仍然具有发挥作用的广阔空间。“知行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之一,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主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同样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知是行之成”,有正确的理论与认识,才能有正确的实践与行动。在体育课堂上诵读《体育之研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希望通过诵读增加学生对体育意义的学习,丰富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用伟人的体育思想唤醒学生自觉锻炼的意愿,进而提升其参与日常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外,将体育运动付诸实际行动后,学生再次阅读《体育之研究》也会对体育的现实意义和影响有更深的体会。大学生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希望通过课堂诵读,帮助其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深化强健体魄的思想。

本文研究对象为北京交通大学开展诵读《体育之研究》的体育课堂,教学实验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1月,2个学期,合计7个教学班。诵读的具体方法为:每节课从文章中选取适宜长度的段落诵读2~3 min,随后体育教师结合学生思想认识和学习生活的实际,用2~3 min对诵读内容的核心思想进行解读,一个学期完成通篇诵读和学习。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

在期末考试结束后,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对课堂诵读《体育之研究》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结合自己上课的体验自愿回答对体育课堂的感受,获得详尽的信息和数据,从而有效评估诵读《体育之研究》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问卷样本来自于182名学生,运用问卷星设计调查问卷,于学期末进行发放。问卷回收之后对问卷数据进行筛查和整理,剔除不符合要求和明显抄袭的问卷样本,进行分析。

为探究其具体表现形式,本文根据详细作答的112份问卷进行分析。根据每份问卷回答问题的侧重点,寻找其核心观点。根据核心观点,本文对问卷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如图1、表1所示,总计分为4类主要观点。

表1 问卷调查中涉及《体育之研究》的内容识别

图1 问卷调查主要观点的分类统计图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诵读《体育之研究》的主要作用分为“知”和“行”2个方面。“知”方面是指对体育和健康的认知,具体表现在学生更加了解体育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行”方面是指对体育的实践,具体表现在通过诵读丰富了体育课的文化内涵,唤醒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帮助体育教师获得学生更多的信任与尊敬。

3.1 提升学生体育观念

教育部办公厅指出:体育教学改革应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13]。体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调查显示,那些每周只运动16 min 的人与每周运动3 h以上的人相比,其端粒平均要短200个碱基对,转换成生物年龄,前者比后者衰老约10岁[14]。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4.75%的学生表达了学习体育的益处:“明确了体育的重要性”,认同体育课带来了乐趣;提及体育对强身健体的作用,“了解到体育对于身体的重要性”;认为体育是五育的基础,不会轻视体育课;学生表示理解了体育的价值,不在于学分,而在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如“体育课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学分,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锻炼”。有学生表示,身边越来越多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在学业、就业、深造等方面获得佳绩,体育运动的正向促进作用愈发凸显。

3.2 提高学生健康意识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5]。诵读《体育之研究》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了解体育的巨大作用,如体弱的人经常自觉锻炼,时间久了,也可以变得强壮并且意志坚定。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表达了对健康的重视,对教师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感谢。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上体育课的学生,普遍都表示“教会了我如何去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受益终身的”。学习《体育之研究》之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毛主席提出的体育第一的思想,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主动调整生活作息,逐步改变不良的熬夜习惯,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并感受到运动对学习知识、缓解压力、舒畅心情、增强意志的显著作用。

3.3 丰富课堂文化内涵

2014 年9 月9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16]。教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堂的主导者,其文化修养直接影响体育课堂的文化氛围。学生因教师的渊博学识而仰视教师,进而增加对体育的热爱。诵读《体育之研究》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大学生耳目一新,能够让大学生从认知上培养起对体育的重视、对教师的仰视,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求知欲、积极性,避免学生对体育课堂产生轻视甚至厌恶之心。通过《体育之研究》的诵读,教学相长,亦能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的认识,讲求教学方法,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产生对运动的自觉心,使体育课由传“术”变成传“道”,解决教师不善言辞的状态,提高体育思想的表达能力。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与素养,丰富体育课的文化内涵,可以激发体育教育事业的生机与活力。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诵读实践让体育课充满文化内涵。一些学生表达了体育老师不仅有精干的专业能力,同时拥有高深的文化素养,不仅教授了专项技能,同时在精神上也进行了引领。有95.60%的学生对教师表达感谢,体现了学生对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堂的感恩之心。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了体育教师和体育课堂,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打开了学生的心灵桥梁,使得学生可以真正学习和感受体育的价值。一些学生表示通过诵读《体育之研究》习得了体育的理论与理念,使体育从大而模糊的印象变为具体而科学的形象。

3.4 唤醒学生自觉锻炼

教育部办公厅强调:体育要使学生享受乐趣,实现从激发兴趣到形成志趣、享受乐趣的层层深入[13]。自觉心是指不需要别人额外的督查,自己就能自动地完成某些事情。体育锻炼的自觉心即是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形成对体育运动的志趣并且享受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才能培养起学生对体育的自觉心,主动协调时间、调整作息,积极参加日常体育运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诵读《体育之研究》对自己体育运动学习的帮助。初学《体育之研究》的学生在了解体育的益处后,养成了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学生,改变了体育运动的观念,不再轻视体育,不再对运动感到害羞;对体育运动有研究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运动结合《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更深入地理解了体育的内在价值。多数学生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应该是自发的”,体现出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与喜爱发生了实质变化。

3.5 系统融入课程思政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课程[17]。相较于每节课相对零散、碎片化的体育理论和刻意、生硬的思政知识讲述,每节课堂仅利用4~6 min进行《体育之研究》诵读,在一个学期的体育课程中,用极少的时间成本即可完成通篇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伟人体育智慧的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这也将思政不知不觉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体育理论的传授和课程思政的传导更加系统、逻辑、全面、科学,浑然一体。

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颇多,表达了“教学让我受益匪浅,课上的理论学习使我认识到运动与健康、终身幸福的联系”和“精辟阐释了体育的内涵、地位和作用,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体育重要性”等。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领悟了强身健体的作用,增强了意志,符合体育强国的目标。

4 结语

《体育之研究》发表至今仍有发人深思的启示作用。明确了体育的重要性,展示了体育育人的独特价值;阐述了体育运动的功效,强调其能够促进身心均衡发展,利于人格培养和精神塑造;解析了体育不受重视的原因,学生缺乏自觉心且以运动为可羞,教师教学水平和体育课堂的文化内涵有待提高;强调了激发自觉心是体育作用发挥全面和持久的关键;全面阐述了体育运动在国家与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在体育课堂诵读《体育之研究》,有助于改善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效深化学生的体育认识,提升体育价值观念,增强身体健康意识,强化健康第一思想,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丰富体育课文化内涵,唤醒学生自觉锻炼的意愿。诵读《体育之研究》进课堂符合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基本要求,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本文倡导具备条件的高校和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应用诵读《体育之研究》的教学方式,每节课利用4~6 min 进行诵读与解读,一学期完成通篇学习,使体育教学效果更加高效、全面、可持续。按照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强化思政,努力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体育教师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