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虚拟社区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2024-03-03叶伟彭哲肖敏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党建创新

叶伟 彭哲 肖敏

摘  要:受益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社区这个概念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并日益获得广泛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转移到了这个新空间上,它逐渐成为文化建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新时代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虚拟社区作为新时代党建新的切入点,旨在探讨虚拟社区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产生的影响,结合当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统计、分析、总结。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探究、回应当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创新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切实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虚拟社区;党建;创新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其著作Gemins- chaft und Gesellchaft(《社区与社会》或《共同体与社会》)中,把人类共同生活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亲密、有人情味的共同体,即“Geminschaft”(社区)。另一个则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共同体,他称之为“Gesellchaft”(社会)。自滕尼斯提出社区的概念后,就引发了学界广泛的研究、讨论。

一、虚拟社区的概念

滕尼斯是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自滕尼斯提出社区概念起,在社会学领域就引发了各式各样的讨论。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于社区的探究热度也在逐年攀升。社区成为社会学和其他科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对于社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界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从不同的研究角度进行切入,对于社区的定义就会作出不同的概念解析[1]。

(一)社区概念的缘起

业内学者普遍认为关于社区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滕尼斯的《社区与社会》。当然,现在学者们站在德文的角度去翻译此书,更多翻译成《共同体与社会》。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分为三类: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这三类主要是形成于自然基础上的群体,无论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共同体(村落、城市),抑或是思想形成的共同体(关系)等,都是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组织的结合形式。滕尼斯主要描述的社区,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社会,在这里,人们亲密无间的合作、互相扶持、互相帮助,这是一个充满了人情味的有机社会群体。人们以血缘、情感作为共同体的联结纽带,在这里人们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亲密无间的关系[2-3]。

(二)社区概念的發展

自滕尼斯提出社区(共同体)这个概念起,之后的百年时间里,关于社区概念的解析、扩展就从未停止。学者们在各个领域从各个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了研究。所以,各种差异化的分歧也因此而产生。

虽然对于社区的定义和解读多种多样,但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地域性社区和功能(精神)性社区,首先地域性社区。这一类学者通常认为社区是某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有组织聚居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按照社区的空间特征来划分的一种社区类型,比如农村和城市社区;其次,功能(精神)性社区。第二类学者则强调生活在这个社区的聚居者通常是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或有共同的矛盾需要解决,因而由共同目标或共同利害关系人组成的社会群体,例如宗教群体,或者网络上的贴吧、论坛等也都是精神社区。

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者,主要是以地域论来划分社区的。当然,如果社区的概念仅仅采用第一种解读,那么与滕尼斯所定义的社区概念已经相去甚远。

(三)虚拟社区的产生

如果将社区定义为地域性的社会,这种理解是对滕尼斯最早提出的社区概念的偏移,那么虚拟社区概念的提出,则可以看作是对这个概念的回归。这是对基于一致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文化心理等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共同体意识的回归。

因为互联网可以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也就不存在地域的限制。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基于某些共同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强烈精神认同的精神共同体。而虚拟社区的概念正是由此而产生的。虚拟社区的主要元素构成可以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1. 有一个固定且稳定的平台。比如近几年比较火的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习交流的平台比较突出的例如:组织党员进行集体教育学习的学习强国App、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江苏共青团公众号;2. 形成的虚拟社区活跃人数应该具有一定的规模,学习、互助、共享人数具有相对的要求;3. 有共同的意识和文化,既然这个社区不是靠地域划分,那么将人群聚集在一起,必然需要文化的认同感。在社区的构建过程中,伴随着社区的建立、发展、壮大、稳定。必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员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形成对社区的价值、心理长期认同;4. 有专门的人员对于社区的健康的发展进行意识形态引导。任何社区的发展如果偏离了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逐渐走向灭亡。

从虚拟社区的定义、功能来看,它无疑非常接近滕尼斯所描述的共同体的自然状态。滕尼斯的社区是在情感、内心倾向等自然情感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联系密切的有机群体。在社区形式里,不论人们形式上怎样分隔,也总是互相联系的。其本质上仍是一个高度聚合的有机统一体。

虚拟社区与地域社区不同点除了打破了物理的空间界限。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虚拟社区更加关注功能性和精神认同感。当然,它与滕尼斯最初的那种强调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的社区还是略有不同的。这是一个更加平等、自由、开放、包容的共同体。纵然社员之间的物理距离可能有千万里,但是并不会妨碍在虚拟社区中构建基于精神认同的亲密关系。这种基于价值认同感建立的虚拟社区无疑是对滕尼斯的共同体的继承与超越[4-5]。

二、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虚拟社区的作用

(一)虚拟社区是新时代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

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于2022年8月31日发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到2022年6月止,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51亿,约占总人口74.4%。在其他方面的统计中,网民平均上网时长为29.5小时,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更是高达96.6%。针对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路桥专业进行的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每天花4个小时上网的学生比例达到95%,而这一数字在入党积极分子中也达到了87%。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说具有某些特殊性。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学制只有三年,学生在校期间两年,实习一年。他们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外,对于技能的培养也需要大量的功夫。因此相对来说,要最大化高效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党员培训。一套完整的入党流程,从学生在校期间完成积极分子培训,青马班培训考核,发展对象考查,预备党员的发展等程序之后进入实习岗位,这段时间里对学生的党性培养、党的知识的灌输要落在实处。高职院校应利用好互联网资源,特别是手机App资源,创制优秀的党建文化和党建宣传作品。在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党建需要高度重视虚拟社区对党建工作发挥的作用。

(二)虚拟社区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影响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是“00后”,他们处于一个新时代。在这个前景广阔、前途大好的时代,让他们有机会对这个世界有更加广泛、多元的认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他们接触信息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借助诸如微博、抖音、公众号、学习强国等虚拟社区平台,学生获取新闻、知识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学生随时都可以参与到思考、讨论中,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与广大网民进行思想交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建议、意见应该最大限度地被考量,在符合党建要求的前提下大力提高党建工作的平等性、民主性、公开性。当然,除了学习主体的学生外,教学主体的党建工作者也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给出合理化建议,让学生更加健康、良性地参与到党建中来,这是必须要考虑的[6]。

(三)虚拟社区党建工作是对传统党建方式的继承与超越

在传统党建模式中,高职院校进行党建工作往往都是:1. 通过组织线下党课学习和交流讨论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2. 通过谈心、谈话,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政治意识;3. 组织党员生活会,及时发现纠正学生的生活作风问题;4. 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上述教育方式、方法确实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党建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些也是现在必须沿用和借鉴的。但是这些传统的党建方式,往往局限于空间的制约,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虚拟社区的兴起无疑可以对传统的党建方式进行优化、补足。它可以打破空间性的束缚,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目前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来看,大量的新媒体平台的“吸粉”案例为新时代的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学习强国已经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平台。但是针对各自学校的独特情况,还是可以利用更加灵活的技术手段。这些平台其实就是为了增强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提高知识传播的效率。通过平台上课后习题检测学习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对于育人实效的反馈效果。如果学习效果不佳,平台上的文件、视频等也是可以反复观看学习的。并且还可以留言讨论、互帮互助,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7]。

三、虚拟社区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虚拟社区党建平台的构建缺乏专门技术人员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是新时代对于党建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高校的虚拟社区党建平台,往往从内容的编辑到发布这一整个完整的流程,都是辅导员或者教师党员去完成的。导致原本构想的虚拟社区党建效果很难真正得到发挥。

换言之,由于缺乏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保证,也缺乏专业人员的设计与开发,所以并非虚拟社区本身不能够与党建紧密结合,而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去实现党建工作与虚拟社区的融合。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者对于虚拟社区的充分利用度還很不够。

从实际情况来看:1. 内容方面,除了对内容的搬运,灌输式教育,内容的传播形式继续进行改革、创新,就目前来说,直白式传播风格不利于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接受;2. 由于缺乏专门的虚拟社区技术人员参与到党建中,所以很难对党建工作进行优化、创新,也难以将传播的知识很难转化成理想的形式。

(二)运用虚拟社区党建效果不明显

虚拟社区对于党建的重要作用,其实很多高职院校早已关注。一些高职院校甚至专门建立了相关的党建网站,开通抖音平台账号、微博平台账号、微信公众号等专门服务于学生党建工作,并结合实际需求对内容进行及时更新,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讨论交流会。但是,育人实效缺乏未能得以体现。探析其原因,目前承担党建工作的人员大多数是各自学校的辅导员,而辅导员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还需要承担大量学生管理工作。客观上,时间分配问题决定了辅导员主导的党建工作更多地只能针对文件本身进行直白式的灌输方式,这就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往往陷于兴趣缺乏的不利局面[8]。

四、虚拟社区视域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对策

高职院校的党建工作需要跟上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节奏。需要对学生的党建工作改革、创新,对传统灌输式的党建模式进行转型。这就要求结合新时代党建的具体要求,持续推进党建工作与虚拟社区的融合。这种转型与改革不能只是流于表面。高职院校运用虚拟社区进行党建平台搭建,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分析作用,传播学生真正喜闻乐见,能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的内容。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真正从受教育主体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只有真正搭建起一个能够留住学生“心”的平台,才能让党建工作开展的切实有效。

(一)创新学生党建内容

随着目前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大数据的运用让教师可以有机会知道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知识,也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了真正的数据参考,可以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开展的质量。当然对于内容的创新、创优,这就需要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不断将构想转换为现实。这批“00后”的大学生喜欢一些奇特、新颖的东西,这就要求党建人员在虚拟社区党建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到这些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元素,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真正能够做到从新角度、新观点出发,创作更加符合这批“00后”学生审美的作品。通过虚拟社区党建平台,发布更加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思考,使学生明确自身前进发展方向,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完成党性教育。当然,要完成这个理想化的目标,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就目前来说,对于内容的创新是第一步[9-10]。

(二)尊重学生的受教育主体地位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展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是为了培养更多符合这个时代和社会需求的党员干部,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充分的高素质人才保障。而如何提高高素质党员培养的效率和质量,运用“网络社区”进行党建工作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党建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网络社区”搭建起真实有效的沟通渠道,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想法,能够让党支部更加深入地掌握目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不足,及时改正。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党建的兴趣点,重点发掘,让学生从被动到主动参与党建工作的过程,正是“网络社区”党建服务平台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不断进步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王海峰. 以问题导向谱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N]. 光明日报,2023-01-15(15).

[2] 张国芳. 尼斯“共同体/社会”分类的类型学意义[J]. 学术月刊,2019,51(02):78-85.

[3] 严薇. 互联网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挑战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中旬),2010(06):24-25.

[4] 王永贵. 促进高校党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J]. 人民论坛,2019(15):102-103.

[5] 韩继超,李加强.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9):17-18.

[6] 黄艳,成黎明.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党建新形态论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5):127-131.

[7] 孙小燕,余琼. “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党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19-21.

[8] 游敏惠,覃优军.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8(12):36-37.

[9] 林宁. 高校智慧党建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2):28-30.

[10] 白春乐,袁武振.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党建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4):42-44.

(荐稿人:孙舒,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简介:叶伟(1985—),男,硕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党建;彭哲(1991—),男,硕士,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哲学;肖敏(1993—),女,硕士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党建创新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