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与改进举措

2024-03-03崔建峰林韵丰张静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位导师研究生

崔建峰 林韵丰 张静

摘  要: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管理机制、导师队伍、课程体系、创新资源、学位论文等五个方面对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展开研究,为地方高校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改进举措

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引擎,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非常直接和现实的意义[1]。高等学校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力量,地方高校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所限,部分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整体科研实力和攻克重大科研课题能力不强,普遍存在研究生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现象,导致研究生创新实践和专业拓展能力较弱,难以满足新时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如何推进和深化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成为现阶段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

一、提升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经济社會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使得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较大提升[3]。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4]。教育部和其他部委陆续出台规范性指导文件,提出要显著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严抓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等要求。随着研究生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化内涵、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地方高校当前阶段的重要任务[5]。

地方高校作为推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关键因素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地方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截至202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的普通高校共有479所,其中地方高校381所,占比79.5%[3]。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已经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水平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体现,提升和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地方高校当前阶段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内涵和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研究结合地方高校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长期实践和经验积累,探究了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改进举措,对地方高校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由于开办历史短,且受地域条件影响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所限,普遍存在内涵不足、特色不够鲜明、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在导师水平、管理机制、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资源和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研究生教育涵盖党建思政、经费投入、质量监督、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条件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多个方面,很多地方高校主要是以研究生处(部、院)为主推动开展相关工作,各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往往推进乏力,效果不佳[6]。学校层面制订的规章制度,忽略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在人事制度、岗位编制、经费划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缺乏针对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专门考虑。在二级单位层面,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受职位限制,管理人员往往身兼多职,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由于兼职人员较多,管理队伍不稳定,导致相关工作难以持续推进,不利于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导师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为落实研究生指导任务,地方高校集中聘任了大量的研究生导师,带来了年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地方高校缺乏研究生培养经验的积累以及高层次科研人才,以致其导师队伍的指导能力相对较弱。新聘导师普遍缺乏研究生指导经验,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格局的认知不到位。部分导师投入的指导时间和精力、前沿科研经验不足,对研究生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训练。还有部分导师把导师称号当作获名获利的手段,把研究生当作科研成果产出的工具,忽略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视和研究生的内心感受。以上这些问题导致了研究生科研能力难以有效提升,实践和创新效果不够明显。

(三)课程教学体系陈旧

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管理松散等问题,难以实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符合学科专业自身特色的课程,且相关课程较少纳入学科专业的前沿性理论和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知识更新速度滞后于学科专业发展,且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基础课程的现象,导致学生基础理论和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方式上,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法为主,未能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因材施教,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独立思考。在教学管理方面,由于任课教师多为科研骨干,学生也有科研任务,教师频繁调停课和学生频繁请假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教师随意删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风、学风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四)创新教育资源不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地方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条件所限,研究生层次的创新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较突出。首先,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前沿科研方向引领,研究生难以参加高水平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其次,缺乏创新实践条件,受地方产业发展环境所限,地方高校一般难以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再次,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不足,在单一导师指导模式下,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中难以接触到前沿交叉学科知识,解决综合性和复杂性问题能力较弱。最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较弱,创新教育相关的学术论坛、技术培训等活动较少,研究生自发组织的科技创新创业相关社群也较少。

(五)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学位论文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地方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选题不严谨,学位论文创新性和应用性不足,部分学位论文选题空洞,实验设计不合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不够。其次是学位论文规范性差,很多学位论文的中英文表述用词不当、图表标注和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正文存在结构不合理、层次不分明、逻辑性不强等问题。最后,对论文过程管理松散,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未能有效衔接,存在管理盲区和漏洞,未实现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机制。

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的举措

厦门理工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高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得到蓬勃发展,目前拥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包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8个,在校研究生近2000人。学校基于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不断探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紧扣“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升质量、追求卓越”这一主线,围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三项总体要求,落实“导师队伍、管理队伍、课程教学、创新实践、学位授予”五方面具体举措,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管理,健全校院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为有效激发二级单位的办学活力、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学校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制订了《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章程》《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条例(试行)》《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议事规则》等文件。强化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体责任,明确职能部门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的职责分工,组建学位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二级单位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办公室、研究生督导组等机构,充分发挥相关学术和教学机构在研究生培养方案审定、学位授予标准制订、研究生评奖评优、学位点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尽责担当的权威性。

二是要推进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发布了《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细则(试行)》。该文件明确规定了导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立德树人职责,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导师招生资格审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有效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促进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升科研团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制订了《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导师指导组管理办法(试行)》(研究生〔2022〕8号)。导师指导组由研究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研究生导师和其他人员组成,鼓励跨二级单位、跨学科组建导师组,可根据情况吸纳少量具有科研潜力但尚未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的人员作为导师组成员,推动形成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的研究生指导模式。

三是要兼顾基础与前沿,分层次构建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向兄弟院校、学术协会团体和行业骨干企业学习优秀经验,开展学位点培养方案制修订和课程建设研究,制订了《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规定(修订)》,积极开展校级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校级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建设等工作。首先,着重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各学位点针对论文写作指导、科技伦理类课程和专业学位课程,以夯实学科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为目标,组建专门课程教学团队。其次,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学术专长设置专业选修课程,面向前沿科技和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凝练学科专业特色,使研究生在本专业的某些领域掌握较为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最后,为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拓宽跨学科的视野、理论、技术与方法,面向全校组织推进研究生公共选修课建设工作,构建学术素养、创新创业、人文素养、心理健康等四大类型课程群。

四是要坚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以课程案例库教育研究项目为抓手,推进课程与产业对接;在课题研究方面,鼓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以此确定个人的研究方向,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专业综合实践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重点开展产业研究课题;在创新创业活动方面,面向研究生专门设置科技创新计划项目,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性和前沿性课题,每年开办研究生创新活动月,展示和评比优秀科技创新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塑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五是要严把学位授予关口,严格过程管理和条件审核。明确学位授予流程与监督管理职责,严抓重点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通过明确各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和责任分工,严把学位论文质量,构建了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全过程监控体系。学校层面制订了《硕士学位授予办法(试行)》《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办法》等文件,各学位点根据学科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计划和学位授予标准,严格把控学位授予各环节的质量审核。学校执行论文100%双盲送审制度,并鼓励将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发明专利、文學艺术作品等作为主要内容,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四、成效与不足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建设,厦门理工学院已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突出,科研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实力显著增强。近三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参与发表高水平论文507篇,福建省优秀毕业论文12篇次,各类学科竞赛获奖42项,其中87人次研究生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得28个奖项,37人次研究生在省级竞赛中获得14个奖项,47人获国家奖学金,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学校虽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例如研究生校园学术文化氛围较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必要探索打造体现学校学科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研究生学术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研究生的分流、退出机制有待完善,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应根据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情况,及早提出分流退出建议,并做好分流退出服务;个别导师重科研、轻培养现象突出,仅把研究生当作科研助手安排工作,而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指导;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有待提高,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包括研究生精品示范课程、研究生优秀教学案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工作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需要在持续推进深化校院二级管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五、结语

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高站位,持续激活发展潜力和内生动力。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互补探索,不断完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提升服务需求能力。文章指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举措可以为同类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曲江勇,邬旭然,王绪敏. 地方综合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培养为例[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02):95-97.

[2] 刘友金. 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三联四融五共”培养模式研究[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4(02):117-123.

[3] 刘海波,苏丹,缪楠,等.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天津市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04):52-57.

[4] 黄宝印. 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领域三次重要会议[J]. 中国研究生,2021(05):12-23.

[5] 王欢芳,陈惠.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机制研究[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38(03):22-26.

[6] 尹碧波. 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全方位质量评估体系构建研究[J]. 高教学刊,2020(32):29-32.

(责任编辑:郑畅)

作者简介:崔建峰(1978—),男,博士,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医学影像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林韵丰(1985—),男,硕士,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处培养科科员,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生教学管理;张静(1984—),女,硕士,厦门理工学院研究生处培养科科员,研究方向为测绘工程、研究生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学位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V eraW an g
导师榜
俄罗斯儿童教育:超80%入园率与供不应求的学位
国内ERP研究现状——基于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工士学位”不只是一纸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