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学风现状及建设策略研究

2024-03-03王明繁万婧李燕庄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生评价

王明繁 万婧 李燕庄

摘  要:学风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学风虽不能自成一个学科或专业门类,但却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文章通过文献研究、访谈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教职工工作职责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的人员,发现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存在部分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不足、刻苦钻研精神不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原因进行了梳理分析,认为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大学生等角度分层分类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大学生把握好学业生涯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高校管理

学风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蕴含着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外在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道德品格、精神风貌及学习态度和风气。《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教科〔2011〕1号)明确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对高校办学内涵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学风与教风相互作用、紧密联系,是学校校风和办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学风建设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尤为重要,对学风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是改进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以便制订出针对不同高校不同情况的学风改良应对之策。如何评价一所高校的学风水平,目前大多研究倾向于定性分析,只有少数学者采用了量化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评价机制,是科学理性评价高校学风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学风的基本内涵

国外几乎没有针对学风专门开展研究,主要从学术诚信、学术不端等学术道德方面进行相关研究。Saadia等(2013)通过对六所澳大利亚大学的学生进行调研,结果发现虽然这些学校建立了规范学术诚信的相关政策和制度,但仍有20%左右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近40%的学生不了解具体内容,这些相关学校时常发生学术失范的行为[1]。学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郑家茂等学者(2003)指出,广义上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學风气和学术风气;狭义上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2]。孔川(2017)指出,学风是大学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的体现,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3]。栗民等(2019)指出学风有两种含义,一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4]。文章所论述的学风主要是狭义上的学风,主要指高校办学治校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学生相对稳定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业追求、学习态度、学习面貌、学习成效、价值理念等的集中表现,是一所大学的学生群体面对学业时的心理和行为的综合表现。

二、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存问题

通过访谈几所地方高校教务、学工等业务工作与学风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工作人员及二级学院辅导员、教学秘书、专任教师等,收集从教职工角度评论当前高校学风现状的相关信息。综合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当前地方高校的学风总体良好,大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明确,热爱学习、尊敬师长,追求上进;大部分学生遵守校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一部分学生课余时间会到图书馆和自习室读书学习;本科毕业后选择深造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本科生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和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尽管如此,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普遍出现理想信念缺失、态度不端正、沉溺于网游和社交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学生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缺失

大学与中学相比,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学时有父母监管、有老师督促,以考入一所好大学为根本目标。加之中学时期受到部分家长甚至老师关于“中学时好好学,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玩”等观念的误导,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如泄了气的皮球,失去了学习动力和远大的理想追求;远离父母监管,教师也不再像中学时一样时时跟进督促,自律性差的学生便容易失去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习惯也会随之变差,学习成效不理想现象随之出现。王方方(2014)指出,部分高校大学生没有远大的学习志向和足够的学习动力,一些学生上课经常迟到甚至旷课,一些学生在考试中存在违规或作弊等不诚信行为,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功利化倾向,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5]。

(二)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因缺乏崇高的学业追求,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够重视学业,学习主动性不足,未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业上。魏广东等(2007)指出,部分大学生不重视学业,缺乏对知识追求的主动性,课堂学习不充分,课余自学不多,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宽交际圈、谈恋爱、打游戏、购物[6]。姚强等(2015)指出,部分高校大学生学习态度不好,上课不认真听讲、刷微博、刷朋友圈、上课打瞌睡等现象,部分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自制力较差、沉迷于网络游戏[7]。显然,这些不良现象都是由消极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导致。

(三)部分学生科研创新意识淡薄

杜庆章等(2016)指出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高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认同度不高、在科学技术和学术的创新上意识淡薄[8]。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创新环境,拥有丰富的科研创新资源,有知识渊博的专家学者指导,有先进的实验仪器等设备平台。通常情况下,只要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绝大多数科研团队都会免费为学生提供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所需的实验试剂等基础支持。但研究发现,参与访谈的教职工对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的评价不是很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意愿不够强烈,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科研创新的人数并不多,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大学生大多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少部分是为了参与科技竞赛获奖而为保研加分等,真正热爱科研、潜心科研的并不多。不少学生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与学业无关的事上。

(四)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问题仍然存在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上下共同发力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只有全员育人,才能形成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其中,一个重要目标任务就是要调动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在相应的岗位发挥育人能效,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但部分高校教师仍然存在只注重教书而忽视育人的问题,缺乏对学生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导致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学习成效不高,逃课、旷课、上课打瞌睡等不良行为被放任。

三、加强和改进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建议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提高学校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努力做到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因材施教,从多个层面分层分类发力。

(一)政府要进一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和诚信应用管理

社会生态影响着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培育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尤为重要。社会风气建设中,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一旦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改进效果立竿见影。因此,党和政府要不断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營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同时,要不断加大对社会诚信的监管力度,将个人征信状况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提高征信运用面、普及率和宣传度,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的品格,讲诚信者才能享有良好的社会发展机遇,不讲诚信者寸步难行。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学风的评价和监管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学风的监督和管理,督促高校压紧压实学风建设主体责任。建立一套科学的学风评价机制,通过考评或引导高校自评的方式不定期对学风情况进行评价,达到以评促建的效果。关于学风评价,栗民等(2019)提出通过编制量表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等六个维度对学风建设进行评价[4]。刘晓阳等(2020)提出一种基于多视图、多层次的表达方式,以点阵形成面域(院系),面域层叠形成立体模型(学校),建立学风评价综合信息模型,实现评价信息的完整表达,并使学风评价过程在一个模型中加以综合运算,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学风评价[9]。谢俊慧(2021)通过剖析“00后”大学生特征,利用AHP方法构建出适用于“00后”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指标体系,从而构建“四位一体”的“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体系[10]。这些理论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风评价研究重要成果,各地方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加以优化后应用。

(三)高校层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风管理

学生因学校而聚,学校因学生而兴。良好的校风、学风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在构建优良学风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首先,高校要驰而不息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崇德。彭洁等(2019)提出了高校以“课程思政”理念促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措施:关注思政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风为先导,促进学风建设;强化协同育人理念,形成教育合力[1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理想信念教育外,还要辅之开展丰富多彩的高雅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科技竞赛,举办学术研讨交流,组织学生与科学家、优秀教师、优秀企业家、优秀校友等先进典型面对面交流等,营造浓厚的学习和学术氛围,引导学生崇尚学习崇尚科学。其次,要加强学风督导和管理,做深做实扬善抑恶工作。加强对学生迟到、旷课、上课打瞌睡、玩手机、沉溺网络游戏等不良行为的管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善不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再次,加强先进典型表彰,树立优秀标杆。加强对学习成绩优秀、科研创新能力强、见义勇为、热心服务社会等优秀学生的表彰奖励力度,引导学生感悟优秀者的精神及成为优秀者后的幸福感、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发扬勤奋学习的作风。另外,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教育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强对自我和社会环境的认知,正确规划学涯和人生发展,毕业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和管理,上好毕业最后一课,教育引导学生扣好进入职场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有所成后可以获得的人生发展机遇。

(四)青年大学生要坚守品学兼优为范的价值追求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个人知识体系构建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向成熟和稳定的关键阶段。经过大学前12年学程历练和激烈的高考竞争,最终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每一位都是优秀的。但成绩只属于过去,进取才能赢得未来。进入大学学习生活后,远离父母的管教,加之大学学习生活方式的变化,他律显著减少,自律的重要性突出。如不能严于律己并积极进取,大学生将在大学阶段走向堕落,沉溺于网络游戏、无价值的社会交往或恋爱等,最终无法完成学业、无法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甚至违反校规校纪受被开除处分等情况均有可能发生。相反,自律性好的学生,不仅能保持积极认真的学习生活态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广泛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课题,本科阶段就能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大三结束便能拿到高水平大学的保研资格;而且还能在课外文体活动、科技竞赛、志愿服务等方面崭露头角。

自律的学生方方面面都不会太平庸,不自律的学生各方各面都难以展现过人之处。青年大学生要珍惜大学时光,严于律己,方能不负韶华。一是要正确应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变化。要不断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始终把学业作为重中之重加以耕耘。二要珍惜和应用好大学校园的学习资源。大学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健全的教学科研平台等学研条件,丰富免费的线上线下学习研究资料、纯粹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开展学习和研究最好的地方,错过便难以重来。因此,要珍惜大学时光,要崇尚学术,主动向老师请教,积极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学术活动,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在努力中进取,在进取中不断增强自信。三要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文明风尚的传播者,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主动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在服务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知,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和服务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所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多方面长时期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努力,久久为功。高校应建立健全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并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不断提升浓厚的学风氛围,进而真正实现立德树人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Mahmud S,Bretag T. Postgraduate research students and academic integrity:“Its about good research training”[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3,35(04):432-443.

[2] 鄭家茂,潘晓卉. 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04):39-43.

[3] 孔川. 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唯实:现代管理,2017(01):40-41.

[4] 栗民,董小刚. 高校教风与学风量表编制的探索[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5):111-116.

[5] 王方方. 大学生学风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4(32):146-147.

[6] 魏广东,蒋文云等. 大学生学风现状及对策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07(03):34-36.

[7] 姚强,刘艳茹. 大学生学风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为例[J]. 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22-223.

[8] 杜庆章,张德强. 新形势下林业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J]. 中国林业教育,2016,34(03):26-29.

[9] 刘晓阳,靳江艳,邓飞,等. 基于多视图模型的高校学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02):103-104.

[10] 谢俊慧. 基于AHP方法的00后大学生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05):103-108.

[11] 彭洁,曾扬阳. 以“课程思政”理念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 广西教育,2019(31):136-137.

(荐稿人:何文轩,武汉东湖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王明繁(1984—),男,硕士,海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万婧(1986—),女,硕士,海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燕庄(1980—),女,硕士,海南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风廉政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
大学学风建设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