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应用重症护理小组干预的效果
2024-03-02范瑜胡蝶陈瑞瑞
范瑜 胡蝶 陈瑞瑞
开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开封 47500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下降或中断而引发的相应心肌段持续缺血性坏死,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1〕。相关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心血管病的病死率仍位居高位,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抢救时间窗短,导致致死率极高,加之多因素交互下该病呈现低龄化和快速增加态势〔2-3〕。2016年AMI城市死亡率为58.69/10万,农村为74.72/10万,总体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4〕。当前医疗发展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治疗AMI的首选方法,其能够尽快疏通淤堵血管,恢复血运通畅,局限梗死心肌范围,改善患者预后〔5〕。但AMI患者行PCI治疗后仍存在发生冠状动脉缺血等并发症风险,故需将患者送往监护室密切观察,介于患者高风险程度,术后护理至关重要。常规护理模式下护理内容有监测生命体征、基础护理、疼痛护理等,未涉及预防层面,护理质量有待提高。重症护理小组的成立,能够通过分工合作为AMI患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精准性的护理干预〔6〕。现选取固定时间段下实施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的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为研究对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35例,根据[n=2σ2(Zα+Zβ)÷δ2]计算得出样本量为100例,故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该院该时机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开封市中心医院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标准:符合《欧洲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2018版)》〔7〕中的相关标准,且患者出现持续压榨性胸痛、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缺血性ST段的抬高,形成单向曲线,T波高尖以后,出现T波的动态变化、心肌损伤标志物等相关指标明显升高。纳入标准:①成功完成PCI手术治疗,无生命危险者;②起病时间<12 h;③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的ST段抬高,胸导联≥0.2 mV,肢体导联≥0.1 mV;④患者年龄40~80岁。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②外伤或严重感染者;③先天性心脏病者;④出血性疾病或出血倾向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①心电监护:密切监测患者心率、心电图、血压、体温、呼吸等变化,当生命体征中任一指标出现大幅度变化时均需上报,当发现患者出现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需及时呼叫急救铃,并告知主治医生患者情况,辅助医生完成急救。②基础护理:患者进入监护室后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房安静,限定家属探望次数,要求患者制动。护理人员可定时为患者翻身、按摩、拉伸四肢、保持皮肤干燥。如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情况时,将患者头部侧向左右其中一方,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避免呼吸堵塞。③心理干预:患者意识清醒后会出现悲观、恐惧等情况,护理人员需及时向患者陈述实际情况、手术情况,告知其家属均在外等候,当下其已经基本脱离生命危险,并感知患者不良情绪,进行疏导。④疼痛护理:患者苏醒后会出现明显的痛感,护理人员可遵守医嘱为其注射哌替啶等止痛类药物,同时注意患者有无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情况发生,避免心肌缺血缺氧。
1.2.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重症护理小组干预。(1)成立重症护理小组,组内成员由主治医生1名、主管护师1名、护士4名共同组成,其中主治医生担任组长,负责重症监护室内患者病情的诊断、突发事件的救治;主管护师担任副组长,负责护理工作的全面部署,制定护理人员护理分工内容;护理人员a负责患者仪器监测和各种数据记录,护理人员b负责判断患者异常情况以及应对措施,护理人员c负责采样送检和检查指标界定,护理人员d配合医生完成异常情况急救。(2)护理监测、基础护理、疼痛护理均进行A组、C组、D组护理干预。(3)并发症预防:①心绞痛。患者主诉胸痛、胸闷等,护理人员a记录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护理人员b结合心电、生命体征指标上报,护理人员d指导患者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缓解情况。②急性左心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心率升高时,护理人员d需考虑是否为急性左心衰,立即通知医生,护理人员a辅助医生给予患者无创呼吸机,控制输液量等。③心功能不全。患者出现胸闷、不能平卧,肺部出现啰音时,护理人员a需为患者提高吸氧流量,告知医生。④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室速、心率升高情况时,护理人员d需立即给予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告知医生,护理人员d遵医嘱给予可达龙静脉泵入。另护理人员c将采样立即送检,检测患者有无电解质、钾、钠、钙、镁等微量元素是否存在紊乱情况。若患者意识丧失、眼神涣散,护理人员d立即行心电除颤抢救患者。⑤低血压。当患者出现大汗、呕吐、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下降等情况时,立即通知医生,护理人员a监测血压情况,保持血管活性药物输入通畅。另若发现患者存在心力衰竭现象,告知医生,停止扩容。当患者在低血压基础上还伴有皮肤湿冷,少尿、意识改变等,护理人员d立即协助医生做好抢救准备。(4)质量监控:①主管护师监管,主管护师要求护理人员定时汇报患者当日情况、突发状况、急救处理等步骤,对于不合理或操作失误部分给予批评和指正。②主治医生监管,在急救配合过程中,医生对于护理人员的协助工作是否满意、是否有护理疏漏等,对于存在重大失误的护理人员剔除本次护理小组。
1.3 观察项目及评价标准
1.3.1心功能 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正常值范围:50%~70%;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正常值范围:(108±24)ml;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正常值范围:(45±16)ml。
1.3.2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出现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信息调查员均接受过统一规范化培训,熟练掌握指导语、指标检测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信息调查员在搜集患者临床信息后进行现场审核,如出现漏填、误填,及时指导患者进行补填、纠错;采取单轨录入法录入患者临床信息,录入完成后随机抽取15%重复录入,录入一致率≥95%视为合格,反之视为不合格,并重新录入。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V及LVESV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3.1 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够显著改善其心功能。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由主治医生、主管护师和不同岗位职责的护理人员共同组成,不同组员各司其职,经过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配合默契度,能够在患者发生情况时全面部署,立即响应,传达医嘱,采取救治,提高救助效率,形成一个极为紧密的救治护理体系,更加迅速、精准地为患者救治,显著降低患者交感神经活跃性,降低外周血管张力,促进心肌收缩能力,最大程度杜绝危险情况发生,促进患者的心功能恢复。
3.2 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实施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机体功能恢复为一个长期和持续性的过程,其中包括住院期的康复护理,而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其中心绞痛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患者心脏得不到有效的血液供应,出现了心前区疼痛的情况,会影响患者心脏血液供应,影响患者预后〔8-9〕。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可能会出现心脏的后负荷过大,而且大面积的心脏功能丧失,无法有效泵血,致使患者周身血液循环不畅,如不能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10-11〕。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的梗死心肌无法正常工作,会引发患者心脏节律改变,引发心律失常等〔12-13〕。而上述的这些并发症对于AMI行PCI治疗患者来说,均会威胁其生命安全,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或者身体微妙的变化,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发现并给予关键性干预,才能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身体产生二次伤害〔14-15〕。而重症护理小组干预模式下,所有组内成员均接受了大量的学习培训,以及患者出现异常情况后的默契度配合,能够有效保障患者救治过程中提供最佳的辅助治疗,挽救患者于危重,故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应用重症护理小组干预,能够良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