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例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临床及病理分析

2024-03-01汪凤刘小妹徐佳奕王福妹苏雪松周华王艳秋

临床内科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系膜区轻链毛细血管

汪凤 刘小妹 徐佳奕 王福妹 苏雪松 周华 王艳秋

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GNMID)是一种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中老年常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1],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2];免疫荧光表现为单个免疫球蛋白G重链亚类和单个轻链亚型沉积;电镜下见系膜区、内皮下及上皮下颗粒状电子致密物[2];患者血液中可检测到异常克隆的浆细胞,但检出率低,常低于30%[3],易被漏诊和误诊。PGNMID治疗依赖于靶向可识别的B细胞或浆细胞克隆[4],但具体方案尚不清楚,约20%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5]。PGNMI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除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外[6],还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感染[8]、恶性肿瘤[9]等疾病相关。PGNMID早期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此,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旨在提高对PGNMID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对象与方法

1.对象:2018年1月~2022年1月于我院行肾脏活检并符合PGNMID诊断的患者5例。PGNMID的诊断标准[2]:(1)光镜:膜增生性或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非典型膜性肾小球肾炎;(2)免疫荧光:单一免疫球蛋白G亚类和单个轻链亚型阳性,通常为免疫球蛋白G3和κ;(3)电镜:系膜、内皮下和(或)上皮下见电子致密物;(4)临床:缺乏冷球蛋白血症的临床表现或实验室证据。排除标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及恶性肿瘤。本研究已通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因回顾性研究申请免知情同意。

2.方法

(1)资料收集: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临床资料[包括病程、高血压病史、临床表现、24 h尿蛋白定量(UTP)、尿红细胞计数(URB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红蛋白(Hb)、血清补体C3、免疫球蛋白定量、免疫固定电泳(IFE)结果、免疫球蛋白轻链和游离轻链测定结果、肾脏病理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等]。镜下血尿:离心后尿沉渣显微镜检每高倍镜视野有红细胞3个以上;肾病综合征:UTP>3.5 g和ALB<30 g/L;肾功能异常:SCr>104 μmol/L(男)或>84 μmol/L(女);低补体C3血症:血清补体C3<0.6 g/L。

(2)结局定义:完全缓解:尿蛋白<0.5 g/d和肾功能正常;部分缓解:尿蛋白较基线减少>50%或肾功能稳定时尿蛋白<2 g/d(SCr增加<20%);未缓解:不符合完全或部分缓解标准但未达到终末期肾病,包括持续性尿蛋白或进行性慢性肾脏病;终末期肾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10]。

(3)肾脏病理检查: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肾脏穿刺术,对穿刺组织行光镜、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肾脏穿刺组织制备HE、过碘酸雪夫(PAS)、基底膜六胺银(PASM)、Masson染色切片置于光镜下观察;多克隆兔抗人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C3、C1q、κ及λ抗血清对标本染色,根据免疫荧光强度按“+”~“+++”分类并记录沉积强度及部位;肾脏穿刺组织经2.5%戊二甲醛固定和甲胺苯蓝染色后,置于透射电镜下评估。

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实际值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述。

结 果

1.一般临床资料:5例PGNMID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47~68岁,病程2.5~60.0个月。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临床上均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镜下血尿和肾功能异常多见,此外,轻度贫血也多见,但低补体C3血症少见,所有患者免疫球蛋白定量均正常,血清和尿液IFE均未检测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PGNMID患者免疫学检查(包括IFE、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测定及游离轻链比率测定等)和血液学检查(包括骨髓免疫分型检查和流式细胞仪检查等)阳性率低(20.0%),仅病例5血清学检测到与免疫荧光下同型的κ轻链单克隆性;骨髓穿刺术浆细胞比值升高少见(20.0%),仅病例3骨髓中浆细胞比值升高,占骨髓所有细胞的3.0%;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的浆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的0.24%。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肿大、关节痛、皮肤溃疡等,风湿3项、抗核抗体、乙肝和丙肝检查均正常。见表1。

表1 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2.肾脏病理资料:5例患者肾脏组织光镜下均呈MPGN样病变,其特征是病变的肾小球弥漫性分布,系膜细胞和基质弥漫性中至重度增生,向毛细血管壁广泛插入,导致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管腔狭窄。PASM染色可见基底膜呈双轨征或多轨征;Masson染色可见系膜区和内皮下嗜复红蛋白沉积。病变后期,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毛细血管腔闭塞,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分叶状。见图1。免疫荧光检查见5例患者免疫球蛋白G3和κ轻链蛋白呈颗粒状和(或)团块状弥漫分

图1 PGNMID患者肾脏组织光镜检查结果[A: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如箭头所示(HE染色,×400);B: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毛细血管襻呈分叶状,如箭头所示(PAS染色,×400);C:肾小球基底膜弥漫增厚,系膜基质插入,可见“双轨征”,如箭头所示(PASM染色,×400);D:肾小球球囊周围可见纤维化,见小细胞性新月体形成,如箭头所示(PASM染色,×400);E:肾小球系膜区、内皮下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如箭头所示(Masson染色,×400);F: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基质重度增生,系膜区、内皮下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如箭头所示(Masson染色,×400)]

布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和(或)系膜区;所有患者均伴补体C3和C1q沉积,均未见λ轻链蛋白、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A沉积。见图2。电镜下5例患者电子致密物呈颗粒状或团块状沉积于肾小球,多见于系膜区、内皮下,少见于上皮下及基底膜内,均未见纤维丝样、微管样及结晶体样等亚结构。见图3。5例患者肾脏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见表2。

图2 PGNMID患者免疫荧光检查结果[A:免疫球蛋白G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襻(×400);B:单克隆免疫球蛋白G3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花瓣状”(×400);C:C3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襻(×400);D:C1q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花瓣状”(×400);E:κ轻链蛋白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呈“花瓣状”(×400);F:λ轻链蛋白染色阴性(×400)]

图3 PGNMID患者电镜检查结果[A:肾小球上皮细胞足突弥漫融合,内皮下(如红色箭头所示)及系膜区(如蓝色箭头所示)可见大量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5 000);B:系膜区可见大量高密度电子致密物沉积(如蓝色箭头所示,×5 000)]

表2 5例患者肾脏病理组织检查结果

3.临床结局:病例5为新诊断患者,现BCD(B硼替佐米,C环磷酰胺,D地塞米松)方案治疗中,无随访资料,余4例患者随访均超过12个月,随访中血清及尿液IFE持续阴性,骨髓学复查浆细胞比值较前下降,支持治疗预后差,随访3年后均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免疫抑制剂治疗均可获得临床缓解。见表5。

表5 4例患者临床结局

讨 论

PGNMID是一种具有肾脏损伤的罕见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占肾脏活检的0.17%~3.70%[5],本研究分析了5例PGNMID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引起人们对其认识及重视。

PGNMI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国内外研究结果均显示其肾脏损害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主,肾功能不全及镜下血尿常见[10-11],本研究中的患者也以肾病综合征突出,肾功能异常、镜下血尿多见。与国内研究[11]结果一致,本研究中的PGNMID患者也以中老年男性常见,高血压发生率高,但补体C3下降少见,轻度贫血常见,且为正细胞正色素性。

肾脏病理学评估对PGNMID诊断必不可少,病理改变主要集中于肾小球,光镜下常表现为MPGN样病变,病变明显病例可见新月体形成,以细胞性新月体多见。与既往文献[2,5,10]报道一致,本研究中的5例患者光镜下为MPGN样病变,小细胞性新月体少见,但1例患者伴结节性病变,我们排除了糖尿病肾病,这在其他文献中也见报道[12]。既往研究报道PGNMID光镜下可表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和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0],但在本研究中均未发现,需增加病例数进一步探讨。免疫荧光下肾小球免疫球蛋白和轻链沉积的限制性是诊断PGNMID的基石,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10,13],本研究中患者肾小球见免疫球蛋白G3和κ轻链沉积,免疫荧光强度高,这可能是因为免疫球蛋白G3分子量大难以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能通过其Fc结构域与细胞膜上的Fc受体相结合,选择性积聚在肾小球[10],并通过局部和全身作用于经典途径,激活下游炎症介质促进肾小球白细胞浸润和增生,导致肾小球肾炎[14]。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5,10],本研究中PGNMID患者电子致密物颗粒状和(或)团块状沉积于肾小球,未观察到类似纤维丝、微管、结晶体样等亚结构,沉积物多见于内皮下和系膜区,少见于基底膜内和上皮下。肾脏病理检查提示PGNMID时需免疫学和血液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病理性浆细胞疾病[2,5]。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因可实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鉴定及分型,常作为首选检查[15],而血清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测定敏感度高,SFLC可提示轻链亚型的克隆性[16]。Nasr等[10]报道约30%患者存在异常蛋白血症,但本研究中患者血清或尿液IFE未见单克隆蛋白,1例SFLC异常,且表现为与免疫荧光下相同的κ轻链单克隆性。骨髓学检查浆细胞克隆阳性率低,本研究中仅1例患者骨髓液流式细胞术见浆细胞克隆,克隆检出率与Bhutani等[3]的报道相近。鉴定致病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对PGNMID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游离轻链测定及骨髓检查互相补充,能提高免疫球蛋白阳性率,从而发现PGNMID致病因素。

PGNMID具体治疗方案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靶向克隆[4]和免疫抑制剂[10,17]治疗能改善肾脏预后。本研究中的患者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可获得临床缓解。病例4病史长达5年,既往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确诊后继续激素及环磷酰胺治疗,1年后完全缓解,表明积极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PGNMID预后异质性大[10],约20%患者在诊断后2~5年进入终末期肾病,本研究中1例患者在随访3年后进展至终末期肾病,最终行肾脏替代治疗,但本研究患者少且部分患者随访时间短,需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和更长时间的随访,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制定最佳治疗方法,以研究疾病的进程。

PGNMID是一种罕见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其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不明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疾病诊断依赖于肾脏活检,因此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尽早行肾脏病理检查,以减少PGNMID的漏诊和误诊。

猜你喜欢

系膜区轻链毛细血管
轻链检测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评估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骨髓瘤相关性肾轻链淀粉样变1例
遗传性C3肾炎
IgA肾病患者系膜区C3沉积强度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IgA肾病重复活检出现新发膜性肾病
探讨变色酸2R-亮绿在肾活检组织染色中的应用
高糖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透性及肌球蛋白轻链磷酸化的影响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