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气囊肿症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分析与临床诊治进展

2024-03-01韩悦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天津30028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4年1期
关键词:积气浆膜肠壁

韩悦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滨人民医院放射影像科 (天津 300280)

内容提要: 肠气囊肿症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以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症状就诊,较易漏诊、误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诊断本病有显著优势。可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药物、氧疗、内镜和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

肠气囊肿症(Pneumatosis Cystoides Intestinalis,PCI)又称囊性淋巴气肿、囊样肠积气、肠壁囊样积气症,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征表现为肠壁黏膜下和/或浆膜下多发性充气囊肿[1]。1730年Du Vernoi在尸体解剖中首次描述,1835年由Mayer命名,1946年Lerner和Gazin定义为影像学诊断[2]。发病率高原地区较其他地区多见,在我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报道的病例较内地多,提示可能与环境、地理及饮食有关[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分为婴儿型和成人型,成人好发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普遍开展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内镜检查,发病率有所增加,而内镜难以发现浆膜下型PCI,易漏诊,报道相对较少[4,5]。本文对PCI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提高认识并总结治疗经验。

1.PCI发病机制不清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PCI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各段消化道,主要累及小肠和结肠,而结肠累及以左半结肠居多,亦可发生于肠系膜、大网膜、肝胃韧带和其他部位[6]。PCI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原发性少见,绝大多数继发于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药物诱发(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α-葡糖苷酶抑制剂)、医源性损伤、感染、器官移植等。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有多种学说:①机械梗阻学说:消化道溃疡引起胃肠道梗阻,腔内压力增高导致黏膜微小破损,部分气体渗入周围组织间隙内。②肺源性学说:慢性阻塞性肺病导致肺泡腔内压力增高,部分肺泡破裂后气体从纵隔沿血管周围筋膜下行至腹膜,经肠系膜血管到达肠壁形成气囊。③细菌学说:厌氧菌发酵后产生过多氨气弥散进入肠壁内;产气菌进入肠壁黏膜下所致。④营养失调或化学反应学说:营养不良使肠腔内酸性产物增多,促进淋巴管内碳酸盐分解及气体产生。营养失调后肠管周围淋巴管扩张,淋巴管液渗出与肠管内容物产生化学反应,分解出二氧化碳被血液中的氮气取代,导致肠气囊内有较多氮气[7]。目前任何一种学说均不能完全解释PCI发生的所有病理过程。

PCI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大多数通常无症状,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常与位置相关,发生于小肠者多表现为腹部不适、腹胀、呕吐,发生于结肠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继发性PCI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为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肠穿孔、肠出血、张力性气腹及门静脉系统气体栓塞等,严重者表现为急腹症、脓毒性休克等,癌变风险极少[1,8,9]。

2.PCI影像学表现具有典型特征

PCI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其影像学表现具有典型特征。

2.1 X射线诊断

腹部立位X射线:可见多个平行于肠壁的含气影,肠壁周围“串珠样”或肠管周围环绕的条状积气影(见图1)。膈下有游离气体呈形状不同、大小不等散在/簇状聚集的泡状透亮区[10]。但对于单纯气囊肿不存在游离气体时,X射线诊断十分困难。

图1.腹部X射线立位片示左腹部多发肠管积气、扩张,左半结肠壁周围广泛“串珠样”气体影(患者,男,68岁)

X射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肠壁边缘见不规则充气性缺损,对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可显示病变范围。显示黏膜下型气囊肿较好,但无法显示浆膜下型气囊肿,评估病变不够全面[6,11]。

2.2 腹部CT诊断

腹部CT是诊断本病最有用的方法,表现为病变肠管边缘呈串珠状/葡萄状低密度透光区,测量CT值区分腔内气体或黏膜下脂肪,比X射线更为敏感[12,13]。多层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组后处理技术(见图2),能直观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范围以及与肠壁关系,更好地区分肠壁和肠腔内气体[10]。当怀疑患者存在PCI,在常规腹部窗宽窗位下CT难以区分病变内气体、肠腔内气体、腹腔游离气体和脂肪组织时,建议使用肺窗(大窗宽、小窗位)进行观察,病变显示更清晰,敏感度高(见图3)[14]。

图2.腹部CT平扫横轴位及多平面重组冠状位示左半结肠壁边缘多发簇状、葡萄状、条状含气囊状透亮影(图1同一患者)

图3.采用肺窗(W1500,L-500)观察病变位置、范围、大小及与肠壁关系显示更敏感、更清晰

根据积气部位不同分3型,其CT表现为:Ⅰ型(浆膜下型):病灶位于浆膜下,呈多发簇状、小囊状或条状散在/融合分布积气透亮影,累及肠段较短,张力较小,病情较轻。气囊破裂可有气腹及腹膜刺激征。Ⅱ型(黏膜下型):病灶位于黏膜下,呈多个大小不等囊状充气影向肠腔内突出,呈串珠状/葡萄串状部分融合分布,边缘表现为花边样改变,受累肠管显著扩张,张力较大[15]。Ⅲ型(混合型):具有Ⅰ型及Ⅱ型的影像学表现,多层肠壁及多个肠段受累,并随着分型而进展,在张力作用下,囊壁菲薄易破裂,气体外溢导致游离气腹[11]。

2.3 内镜诊断

超声内镜表现为黏膜和浆膜下层多发/固定线状或不规则高回声区,其后方伴声影[16]。结肠镜可对黏膜下型PCI进行诊断,表现为类似多发性息肉病或黏膜下肿瘤,有明显囊性结构,透明/半透明胶胨样改变,呈类圆形黏膜下隆起并突出肠腔,结肠镜下用活检钳推气囊时有明显弹性感,活检钳深部咬取囊壁,隆起物塌陷消失并见气体冒出[17,18]。结肠镜无法显示浆膜下型PCI,更易漏诊,需结合影像学检查。

3.鉴别诊断

①缺血性肠病:肠管急性坏死时,肠壁下“串珠状”积气并常伴有肠壁内积气、门静脉系统积气及栓塞,有急腹症表现。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表现多为腹痛、腹胀明显、肠呜音亢进,影像表现为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及气腹。③消化道穿孔:表现为气腹合并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常伴随肠液外溢;而浆膜下型PCI壁破裂引起气体外溢形成游离性气腹时,多位于相邻肠系膜面,无腹膜刺激征,不伴有肠液外溢,临床表现与影像表现不匹配,临床症状轻微而影像学表现较重。④多发性结肠憩室:可见突出于肠壁外类圆形、壁较厚的囊袋状影,部分憩室内可有钙化灶,而PCI的囊状气体影囊壁薄,囊内气体均匀透亮[7]。⑤结肠多发息肉:CT结肠仿真内镜可见黏膜上皮表面多发卵圆形赘生物向腔内突起,边界清晰,可移动,表面光滑或有浅分叶,多平面重组为带蒂或宽基底息肉,邻近肠壁表面光滑[19]。⑥肠道蛔虫症:有大便蛔虫史,影像学表现为肠道内条状/带状软组织密度影[20]。

4.PCI治疗

目前尚未统一治疗标准。积极治疗有可能引起PCI的原发病,如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肠梗阻、肠道肿瘤、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随着原发病的逐步好转,PCI有可能自行消失。对于继发性PCI,治疗原发病至关重要。无症状或轻微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50%病例可自发消失,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率高达70%[8]。

对于无特殊临床表现患者,先改变饮食结构,避免进食产气类(豆制品)、生冷油腻食物,密切观察;有明显症状时,原则上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给予肠道休息、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应用抗生素药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输液支持和氧疗[21,22]。理想的氧疗为持续4~5d的70%氧浓度面罩吸氧,或压力为250mmHg动脉血氧分压。多推荐采用高压氧治疗,以避免氧对肺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促进囊肿内气体吸收,疗程短、见效快,效果显著[23];设置200kPa氧压,与治疗前相比,肠壁氧分压提升到13倍,吸入95%氧治疗6h后,100kPa、200kPa压力时肠道气体吸收率分别为37.0%、44.8%,表明高压氧对吸收气体有显著促进作用[24]。由于气体压力与体积呈反比,在治疗过程中,伴随着压力的不断提升,肠管中气体不断减少,改善肠壁血液循环,加速对气体的吸收发挥[25]。2.5个大气压,1次/d,100min/d,连续3d,2~3次治疗后临床表现会有改善。为避免复发,PCI消失后至少持续氧疗2d。可能在几年内再次复发,氧疗仍然有效[17]。高压氧治疗PCI原理:①压缩囊内气泡,使囊内气体体积缩小,解除其对肠管的机械阻塞。②增加血氧含量、增高血氧分压、增强弥散能力,减轻囊肿区组织缺氧状态;同时置换出囊肿内的氮气,囊内的氧气可供组织利用,促进囊内气体消失,改善组织细胞缺氧状况。③增加动脉血氧含量及全身组织供氧,各器官、组织的缺氧状态得到纠正。④抑制厌氧菌生长,高压氧抑制产气荚膜杆菌作用明显;与抗生素产生协同作用,抗生素抗菌、杀菌能力增强。⑤增强肠道蠕动、吸收功能,改善胃肠道功能;平滑肌张力增强,胃肠蠕动较快[26]。

对于较大的PCI,或合并反复严重便血、肠梗阻、肠扭转等急性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切除病变肠段,改善由PCI导致的肠道梗阻坏死出血状态[3,21]。近年来有医师尝试内镜下治疗,活检钳夹破囊壁排气、注射针穿刺抽吸排气、氩气或激光治疗,以及结肠镜下注射无水酒精使PCI脱水、血管收缩后抽吸排气等[27,28]。

5.小结

综上所述,PCI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以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就诊,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对临床诊断本病有显著价值。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个体化分析,合理诊治,避免不必要的外科手术,若无严重并发症者,总体预后良好[29,30]。

猜你喜欢

积气浆膜肠壁
管道积气对泵组振动的影响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控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超声诊断小儿门静脉积气1例
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提示大肠肠壁增厚的临床意义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结核性浆膜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