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西沙群岛出水文物看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压舱货”

2024-03-01吴慧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沙群岛

吴慧

摘 要:西沙群岛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要冲,自汉代以来,水面上航行往来过无数船只,水面下也埋藏着众多的沉船及遗物。文章从历年来西沙群岛考古发掘出水的文物出发,从数量、重量等分辨出船只的“压舱货”,进一步分析这些“压舱货”文物的特点,解读其携带的特定历史阶段的独特信息及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见证意义。

关键词:西沙群岛;出水文物;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压舱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1.028

西沙群岛为中国南海诸岛四大群岛之一,由永乐群岛和宣德群岛构成,是中国南海陆地面积最大的群岛(10平方千米)。其处于中国大陆、东沙群岛与海南岛及中沙、南沙群岛之间的中心环节,是中国与南洋群岛、中南半岛及印度洋沿岸各国交流的南海航道要冲。

关于南海最早的记载出自东汉杨孚《异物志》:“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涨海”是对南海最早的称谓。历史上西沙与东沙、中沙、南沙都被归于“涨海”范围。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载:“从屯门山,用东风西南行,七日至九乳螺洲。”明代顾玠《海槎余录》载:“千里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里外……万里长堤出其南。”上述提到的“九乳螺洲”“千里石塘”等都是不同时期对西沙群岛的称谓。大量史籍对南海及西沙群岛的发现和命名,不仅记录了西沙群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同时也记载了中国人民最先认识、开发和经营南海的历史事实。

西沙群岛作为海上丝路船舶往来必经之地,礁石众多,气候莫测,不少船只航行至此不幸沉没,水下因此埋藏了许多古代船只及遗物。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较晚,对西沙群岛进行考古发掘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和1975年广东省文物管理部门组织人员对西沙群岛部分岛屿沙洲进行了文物调查,之后多次开展考古调查和文物普查工作,并对华光礁、北礁、银屿、珊瑚岛、金银岛等多处进行了水下考古发掘,取得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基于西沙群岛历年来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通过已发现和发掘出水的文物情况,归纳出文物类别和特点,发现这些文物类别集中,数量多,重量也大,由此联想到古代商船中特有的“压舱货”,而两者之间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1 何谓“压舱货”

自汉代起,先民们就开始经略海上丝绸之路。至宋代时,得益于水密隔舱等船舶工艺的突破,船只的抗沉性能得到大幅提升,船载的货物数量多、重量大,远洋航行贸易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加上受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在陆上丝绸之路渐受阻隔的历史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由此日益兴盛。

远洋航行风急浪大,为了使船只行进得更加平稳,都会在船舱中放置具有一定重量的压舱物。压舱物是压在船底可以有效稳定船舶重心的物体,这是船舶安全运营的必需手段和重要保证。现代船运多用水为压舱,但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管道排放技术时,负重不够的空船会以砂石、土壤等作为压舱物,比如在菲律宾马尼拉街道就发现刻有汉字的压舱石,应是早期中国商船上的压舱石。但在古代海上贸易中,精明的商人并不只用砂石压舱,为了提高贸易利润,商船更多的是用货物作为压舱物,“压舱货”也因此应运而生。清代《粤海关志》中记载:“近年以来,该夷等因回空时,无货压舱,难御风涛,且无多利可图,是以米船来粤者少。”可见没有压舱物会使航行有风险,且远洋商船的压舱物若不选择货物来压舱的话,还会导致商人无利可图。为了吸引更多外国商船往来贸易,政府对外来船只“压舱货”的税收还会给予优惠政策,《清通典》中“准其在广东省自行变价,并压舱货物一体免税”、《清史稿》中“准暹罗贡船压舱货物在广东贸易免其征税”都是相关记载。可见,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中,“压舱货”的出现兼顾了航运安全的需要和商人利益的需要,是商船中一种特有的也必须有的货物类别。

那么在远洋贸易出现的众多种类的货物中,哪种货物最适宜于用作压舱物?同样是出于商人利益最大化的需要,陆上丝绸之路以驼队、车马的负重为限,因此选择轻便货物为其主要货物构成,如丝绸、茶叶等;与之相反,海上丝绸之路以船舱的大小为限,会选择数量多、重量大的货物为主要构成,既是货物,也是压舱物。因此,古代海上贸易选为压舱物的货物应当不仅有重量,还有相当多的数量。纵观西沙群岛历年来的出水文物,陶瓷类、金属类和石质类文物居多,总重量大,其中陶瓷器、铜钱和石构件等应当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常用的“压舱货”。下面以几处西沙群岛水下沉船遗址、遗物点的出水文物为例。

2 陶瓷器

結合西沙几处重要的考古发现来看,出水文物以陶瓷器为主,且品类繁多,数量惊人,故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以位于西沙群岛西南部的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最为引人注目,这是中国首次大规模的远海水下考古发掘。

在1996年进行的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经过1998—1999年、2007—2008年两次水下考古发掘,出水陶瓷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及511块船板。出水文物中以瓷器数量为最多,有青瓷、青白瓷、酱黑釉等,器类主要有碗、盏、盘、碟、盒、执壶、瓶、罐及粉盒等,装饰手法有刻划、堆贴、雕塑等,主要纹饰有荷花、牡丹、菊花、宝相花、缠枝花、折枝花、卷草、水波、乳钉、珍禽、瑞兽、人物等以及吉祥文字(如“大吉”“吉”)等①。其中,一件出水的闽清义窑青釉碗的内壁刻有楷书“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据此推断沉船年代为南宋中期。出水陶瓷器大多数为成批生产的福建粗瓷,部分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特定烧制的产品,为宗教或祭祀活动所用。另有少量的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产品。

这种陶瓷器的器类构成应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口位置有密切关系,偏居内陆的陶瓷精品运输到沿海港口多有不便,成本必然会提高,且早期的海外贸易市场需求以价格低廉的生活用具为主,因此沿海地区的粗制民窑产品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货物之一。同时,为了适应海上贸易的出口需求,沿海地区还催生了一批主要制作外销陶瓷器的窑口,如福建闽清义窑、磁灶窑等,所生产的瓷器多见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货物中。可以发现,随着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海外市场对陶瓷器的强烈需求与本土许多窑址的崛起息息相关,这直接促使沿海地区的陶瓷业得到飞跃发展。

在水下考古发掘时,发现这些陶瓷器都成批堆积在船舱内,有的包装成摞,有的还保存着原来的堆放状态。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出水文物结构比较简单,除了陶瓷外还有部分金属器,此外并没有发现具有一定重量的文物。可见,大批量的陶瓷器作为主要货物集中出现在船舱,应为这艘南宋商船中的压舱货物。用陶瓷器作为压舱货是大部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船的共同做法,如黑石号沉船、南海Ⅰ号沉船、南澳Ⅰ号沉船等,出水文物中也是以陶瓷器占比最多,分量最重,这与陶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密不可分。

3 铜钱

西沙出水文物中也有许多铜、铁等金属类文物,器型有盘、器座、锭、刀、饰品等,以铜钱居多。其中,以北礁出水的大量历代铜钱尤为引人注目。

北礁是西沙群岛最北的一座大暗礁,发育于一座椭圆形封闭环礁的西部礁盘上,呈长椭圆形。该片海域水深流急,且多隐没水下,又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上十分重要的交通要道,古今不少航船在此触礁沉没,是南海著名的险区之一。在北礁开展的多次水下考古调查中,发现了5处水下文物遗存,并打捞出水陶瓷器和大批铜钱。

在1974年和1975年的两次西沙群岛文物调查中,北礁礁盘采集出水了可识别文字的铜钱8万余枚;在1996年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又在北礁礁盘发现铜钱6万余枚,共计14万枚以上。其中,明代永乐年间政府铸造的“永乐通宝”铜钱7万余枚,占总量的一半,且没有流通使用痕迹,成串整齐码放②。这些铜钱因长时间受海浪冲击和海水侵蚀,原来的保存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胶结在珊瑚石间的成串铜钱钱孔中残留着一些当时穿钱的细绳(图1),而一些成堆铜钱与珊瑚石胶结物的表面仍残存有竹篾编织物的痕迹,可以推测当时装载铜钱的应是竹筐篓类的器物③。北礁发现的这些钱币中最晚的是明代“永乐通宝”,这是判断沉船年代上限的重要依据。

数量众多的铜钱出现在海上贸易的货物当中,离不开当时“货轻钱重”的历史背景。铜钱更多的是作为周边国家追捧的商品出现,而非交易之间的货币媒介。自宋以来,以高丽为代表的国家大量引进宋朝铜钱作为铜料使用。随着海上贸易兴起为当地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之后,各个国家逐步建立了自己的贸易体系,并开始使用中国铜钱作为货币,如高丽、日本、交趾以宋钱作为主币使用。虽然这些国家也开始自行铸造钱币,但一是铜料缺乏,二是质量不高,相比之下来自中国的铜钱价值稳定、制作精良,所以还是选择大量进口中国铜钱作为主要货币。由此,就催生了以铜钱为货物的海外贸易以及朝贡赏赐铜钱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及周边海域出水了大批铜钱(表1),从中可以窥见当时铜钱的外流现象的泛滥。

以新安沉船为例,共发掘出水23502件陶瓷器及重达28吨的800万枚铜钱④,铜钱也是沉船中的“压舱货”之一。据宋代《敝帚稿略》记载,南宋时期曾有日本商船从温州、台州一次性运走十万贯铜钱,致使“台城一日之间,忽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可见当时流往海外的铜钱数量之巨。大批量的铜钱作为远洋贸易船只的“压舱货”之一,漂洋过海后重新发挥自身作用,或融为当地的货币角色,或熔为铜料,为周边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4 石构件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沙群岛就发现了大批石雕文物,在前几年的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发掘过程中,又发现并出水了大量石质类文物,这些石质文物以建筑构件占比最大。

1986年,海南琼海县潭门镇政府组织渔民在珊瑚岛东北水深约2米的礁盘上打捞出60多件水下石雕文物。经初步调查分析,这批水下文物均以花岗石为材料。有石雕人像10尊,其中7尊头部已残缺,3尊保存完整。石雕建筑构件多达37件,种类有石柱、石梁、石板、石條、石柱础、石柱顶等,有的建筑构件上浮雕有龙纹、莲花纹、折枝花卉、云纹等纹饰⑤。2015年在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发现大量水下遗物,以石质类文物和瓷片为主,没有发现其他质地的遗物。分布范围内共计发现石质类文物274件,其中建筑构件255件、生活用具9件、石像10件⑥。2018年在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共发现遗物713件,同样以石质类文物和瓷片为主,其中石质类文物有665件⑦。在西沙群岛发现的这些石质文物数量达近千件,重量也大,无疑是古代商船所装载运往海外的压舱货物之一。

通过观察这几处遗址出水的石质文物,可以发现它们都有共同的特点,如都以雕像和建筑构件为主,主要以花岗石为材料。另外,从特征和组合来看,对比福建地区部分清代家族宗庙和祠堂等建筑物构件,结合一同出水的陶瓷器的器型、装饰风格,可以发现这些石质文物时代都为清代,并且应当都是福建等沿海地区匠人制作生产的。类似情况的还见于清代的“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其中出水了300余块石板材。由此,得以还原清代大批石雕构件运往海外的历史画面。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移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逐渐增多,其中以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先民居多。早期华侨在异国他乡以传统宗教信仰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佛教、道教,还有各种民间信仰和祖先崇拜等,因此需要兴建大量庙宇、祠堂,包括思乡心切的华侨建造房屋院落,修建的风格和样式都会以家乡的同类建筑为模板。这些侨居东南亚的华人在具有一定经济能力后,就会考虑从中国购买建造房屋原材料,从而激发出对这类石质建筑构件的贸易需求。满载石构件的货船航行到西沙海域时不幸触礁,不论是船毁沉没还是抛下作为“压舱货”的石制品求生,这些遗留下的石构件、石雕等物件,共同见证了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迁徙到东南亚的华人传播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的历程。

5 结语

西沙群岛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线上,因礁石众多,水势复杂,水下的沉船遗迹和遗物点密集,文物发现众多。与其他地区的水下遗迹相比,西沙群岛的水下遗迹密度大,同一处岛礁可发现多个遗迹。水下文物数量也多,20世纪70年代的西沙文物调查采集到的陶瓷器上至南朝,下至近代,年代跨度大。与之相对应的是文物构成单一,主要为陶瓷类、金属类和石质类,种类较少,除了船板以外没有发现其他有机物种类。史料记载中,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物品种类繁多,特别是如瑞典哥德堡号出水的茶叶和后渚沉船出水的香料等重要货物多有描述,但这些在西沙群岛都并无发现,这必然是和西沙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这些遗址和遗物点所在的礁盘吃水不深,沉船接近于暴露状态,与后渚沉船埋在海滩之下、黑石号被海底黏土掩埋相比,西沙群岛的沉船和遗物更易遭受海洋生物侵蚀,有机物难以保存。另外因为离水面较近,更容易被往来船只发现,易于被打捞、盗掘,笔者认为这也是金银器等价值较高的货物极少发现的原因之一。

基于上述多个因素,纵观西沙群岛发现的水下文物,具有数量多、重量大、种类单一且不易被侵蚀降解的特点,这些陶瓷器、铜钱和石构件应当都是古代海上贸易的商船的压舱货物之一。同时,西沙群岛也与各地沉船出水文物的构成类别有相同之处,可见此处的出水文物还具有古代海上贸易中“压舱货”的普遍性,是销往海外的大宗货物结构的代表。

那么,前文所提到的商船均为出口商船,船上的“压舱货”自然也是中国制造生产的货物,那么海外入关的进口商船的压舱货都会有哪些呢?清道光《国朝诗人征略》中记载:“咸沙乃夷船压舱之物,例不起税。”这里所说的咸沙为何物?《粤海关志》对此做了解释:“查有夷船压舱咸沙一项亦可煎硝。”由此可见夷船所运咸沙实为硝磺原料,为大批销往中国的货物,是海外商船来华的压舱物之一。此外,宋代泉州后渚沉船发掘出的4700多斤香料,以及近期在南海深海发现的明代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中有大量经初步加工的原木,应当都为当时回航商船的“压舱货”。这些古代商船中的“压舱货”,是航行安全的必要保证,也是海上贸易的重要货物,同时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贸易往来的历史见证物,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印证。

注释

①刘爱虹.“华光礁Ⅰ号”沉船出水陶瓷器概览[J].文物天地,2017(6):41-48.

②韩飛,郝思德.北礁出水明初铜钱与郑和船队沉船遗物[N].中国文物报,2021-09-03(007).

③郝思德.郝思德文物考古文集:从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5:310.

④Gongmyoung.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Korea[M].Seoul: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2016:73.

⑤郝思德,王大新.西沙群岛珊瑚岛清代石雕文物[M]//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2.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09-310.

⑥西沙群岛2015年水下考古队.珊瑚岛一号沉船遗址2015年度水下考古发掘简报[J].水下考古,2018(00):23.

⑦西沙群岛2018年水下考古队.金银岛一号沉船遗址2018年水下考古调查简报[J].水下考古,2020(00):11.

猜你喜欢

西沙群岛
中国西沙群岛土系的建立*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1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西沙群岛旅游地质资源调查研究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对西沙地缘形势的关注及立场
基于高分遥感的西沙群岛典型海岛时空变化分析
五彩斑斓的鱼群
시사군도(西沙群岛)에서 천국의 미를 깨닫다到西沙群岛领略天堂之美
“可爱”不是西沙群岛的内涵
一株西沙群岛野生诺尼种子内生细菌CICC 10707的分离与多相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