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探赜

2024-03-01李中华

成才之路 2024年4期
关键词:历史发展课程评价未来发展

李中华

摘要:研究系统回顾不同阶段语文课程评价标准的阐述与总结,一方面以迄今为止教育部下发的文件为基础,充分体现“史”的底色,另一方面突出对不同阶段语文课程评价标准的提炼与分析,充分体现“论”的特征。研究采用文献法,对各时期的语文课程评价进行统整归纳,逐层对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现状及反思进行解析,并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课程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课程评价;历史发展;未来发展;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57-04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程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课程评价理论最早起源于美国,在我国起步较晚,是当前教学领域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课题。对我国的语文课程评价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把握语文课程评价新时期的发展动向,不仅能使教师对各时期语文课程评价有更全面的认识,还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1]。本文对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现状及反思进行解析,并對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构建更合理的课程评价进行探讨。

1.语文课程的概念

语文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始,语文的重要性也随之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历经多次变迁,语文最终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不再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文化、社交技巧,并且通过语言的练习来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育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且让他们更加喜欢语言,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用法、体现的价值观等。

2.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和其他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课程,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也就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分析、评价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并对课程开发、实施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可以说,课程评价是一种以特定课程为基础,以评价其价值和功能为目标的实践活动。狭义的课程评价是指对课程计划、目标以及教材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方面的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或过程。这个评价过程通常由受过专门培训的评价人员利用专业评价方法和技术来进行。简单而言,课程评价是以具体的课程为对象,以判断课程的价值及其功能为目的的实践活动。现代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标准的评价和教材的评价,以及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广义的课程评价,也就是教育评价,是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系统地收集和分析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变化。其目的是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语文课程来说,它的评价和衡量有所差异。前者侧重于对教材的客观分析,注重其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则侧重于对教材的价值进行评价,注重其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通过综合性的语文课程评价,可以深入了解和检验语文教育的整体水平,从中获得准确的信息和指导。

1.我国古代的语文课程评价

我国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萌芽是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开始的。从隋唐时期到清末,中国古代的教育评价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表现形式主要有五种:口头测验、笔头记录、文字解释、提出疑难、写作和作文。而衡量这一进步的标准则是:外表、语言、文字和逻辑[3]。宋元明清各朝基本沿袭了科举制。清朝末年,八股文的严格规定成为当时的重要参照物,这种僵化的方法导致科举制度的逐渐消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科举考核方法成为唯一的参照物,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智慧和道德水平,判定是否有资格被录取从而参加官府的选拔。这一期间的语文课程评价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和其他要素。

2.我国近代的语文课程评价活动

辛亥革命彻底改变了在我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体制变革中教育部门也起了推动作用。教育理论工作者在大量翻译并引进国外的测验量表的同时,也积极地自编各种量表。1918年,俞子夷发明了《小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标志着中国教学评价体系的诞生。1919年,廖世承与陈鹤琴联合主持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评价实践,标志着中国高校评价体系的正式建立。1931年,中国测验学会于南京正式诞生。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这一期间的语文课程评价特点是测量与评价并驾齐驱,并呈现多种体制的多元化格局。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课程评价

第一,1949年—1965年。在这一时期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模式的取向、“苏维埃化”的发展、国家本位思想的发展以及中国化的觉醒,都是不可忽视的。在课程评价的内容上,该时期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在评价的方式和手段上,主要从教育行政的角度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并且多样化地选择和使用评价的主体和方式。

第二,1966年—1976年。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单调,强调灌输和机械记忆,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来传授知识,学生则听讲和背诵。此阶段,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程评价呈现“革命化”和“生产化”的倾向。

第三,1977年—2000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单独列出了“教学评估”,证明课程评价的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这一时期的语文课程评价发生了如下变化。第一,随着课程评价价值取向的不断变化,评价研究逐渐向科学规范的方向发展,明确评价的定位和指导思想,《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特别强调实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语文发展水平。第二,主观评价法与客观评价法有机结合,推动着教育的发展,并且不断完善评价内容,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第三,这一时期建立了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评价目标的制度、教材编与审分离制度,实施地方负责与分级管理。

第四,2001年—2011年。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将学生、教师、课程全面纳入新课程改革评价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研究者们将评价价值放在首位,并且将其作为一种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工具,强调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才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并且让评价的主体变得多元化,即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这一时期的课程评价主张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基本概念、技术、工作表现等进行评价,并且强调坚持三级评价的原则,从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变为综合性的评价标准。

第五,2011年至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包括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与以往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同,这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更加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全面性,清晰地阐述了语文学习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且引领语文课堂教育模式和实践活动走上一条新路。这一文件强调,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最终目标,努力实现语文能力的有效发展。通过对学生的阅读、写作、沟通、思维、探索能力的综合测试,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和核心素养,并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对“学业质量”的表述,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根据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以及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业质量”标准,以此衡量各个年级的学习效果,并且指导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深入浅出,以此来指导教材的编撰、教学的执行以及考试的评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评价建议旨在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因此要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估,并且根据课程内容和目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效果。此外,还应该重视对课堂的监督,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和公平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总观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既要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又要关注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情况,这既符合教育目的,又体现了教育理念,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技巧。此外,评价还反映了教育目的,并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来达到这一目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估模式已经显示出其局限性:更加侧重筛查和识别,而非完整地反映出教师的表现。因此,需要更加灵活和有效的评估模型,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工作,解决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并最终提升教育质量。

1.语文课程评价理念发生转换

第一,以人为本: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评估,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文化素养为本”提出了四个重要维度:评估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标準,这些维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全面而有效的“以人为本”“以文化素养为本”语文教育评估体系,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动态评价:指向学习过程表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评价过程为导向的评价方法,特别强调评价对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旨在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语文课程改革已经显著地改变了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语文知识”和“语文积累”的教学方法上。这些改变使学习语文不再是记忆和储存知识,而是通过实践活动建构多样的语言材料和个人经验,并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2.语文课程评价方式发生深度变革

第一,质性评价逐渐统整量化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在20世纪初的兴起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背景,因此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作为现代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自产生之日起就崇尚客观、量化。同时,对科学的崇拜使人们认为量化就是客观、严谨、有效的代名词。必须要承认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评价工具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人为主观上的失误。但科技因为其自身固有的局限性,终究不能代替人。另外量化评价只能提供一些表面的信息,而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保证客观性。相比之下,质性评价则需要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能够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情境更加灵活地采用量化的方式评价。

第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传统的评价中,特别是一些客观性检测,如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只强调问题的最终结果,而不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得对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和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被排斥在课程评价之外,给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弊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关注各个学段的水平进阶……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表现”。为此,教师需要改进考核和评价的方法、标准,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考查,了解学生如何通过搜集信息、进行反思、得出结论来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并且强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三,注重情境性和真实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都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真实性,这种趋势也同样反映在课程评价之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人们渐渐认识到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与不同主体的互动,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能够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对学生来说,那些孤立的、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问题对他们知识的累积、技能的提高并不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语文课程评价,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和热情,才能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能力、清晰阐释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除了关注学生在课堂、学校中的表现,也应重视他们在社会、家庭等场所的表现。

第四,多元主體共同参与。新课改下的语文课程评价呈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特点,即在评价过程中,学生、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界都参与其中,共同评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体现了多元评价标准,不同主体参与评价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观点来评价学生的表现,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此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还可以促进教师发展,使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语文课程评价有助于形成教育合力,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感,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并满足社会的需求,让教育更加贴近实际。

总之,语文课程评价不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而且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制定评价方案时,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译泽.我国现行中学语文课程评价分析与反思[J].文学教育,2022(02):127-129.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许书明,徐海梅.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09.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Evaluation

Li Zhonghua

(School of Literature, Liaocheng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Liaocheng 252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exposition and summary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On the one hand, based on the document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o far, it fully reflects the background of "history",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highlights the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at different stages, fully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y". The study adopts a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 the eval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analyzes the purpos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course evaluation layer by layer. It also explores how to construct a more reasonable curriculum evaluation f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Key words: Chineselanguage;courseevaluation; historicaldevelopment; future development;new curriculumstandards

猜你喜欢

历史发展课程评价未来发展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西方音乐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思考
工业集中与废弃物排放的关系
论微电影广告的营销传播及发展策略
网络环境下古风音乐的分析与展望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国家能力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社会学五元素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