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2024-03-01秦靖
秦靖
摘要:奋斗幸福观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主流幸福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不仅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文章分析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内涵,阐述奋斗幸福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逻辑,从大学生自身教育、家庭教育、高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四方面对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进行探讨,旨在培养肯奋斗、有追求的新时代好青年。
关键词:奋斗;幸福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14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主题演讲、新年献词、给青年群体回信中多次谈到奋斗与幸福的辩证关系,把不懈奋斗的价值目标与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总是在中国与世界、历史与未来、时代主题与奋斗目标的时空场域来把握奋斗的主题[1]。奋斗幸福观的树立与实现要以青年大学生为培育主体,将高校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观”教育的主阵地,进而积极推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促使奋斗幸福观成为大学生火热实践的主旋律。基于此,引领大学生从奋斗中发掘幸福、从奋斗中创造幸福、从奋斗中享受幸福,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1.内化于心,以奋斗幸福观筑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基底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指导着个体的实践走向。在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正确的思想观念入脑入心须作为首要前提。在奋斗幸福观指引下,大学生应以“小我幸福”助力“大我幸福”,合理取舍“即时满足”,规划瞄准“延迟满足”。一方面,以生产实践为纽带,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命运联系。马克思曾言“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2]。这句话强调了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即个人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另一方面,以奋斗过程为导向,从“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中感悟幸福真谛。要让大学生懂得与其坐享其成,不如继续奋斗,与时代同行,把握好每一次触手可及的幸福,以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姿态展现大学生的担当,明确当下幸福与长远幸福的关系,摒弃一时的“物欲之乐”,朝着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之乐”进发[3]。
2.外化于行,以奋斗幸福观谱写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行动准则
行为是思想的反映,受思想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则会体现出与思想相一致的行为。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仅是第一步,观念为大学生所接纳之后,需要转化为相应的行为表现。具体而言,将奋斗幸福观外化于行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求真务实、敢想敢为,在奋斗的征程中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其一,要求真务实,将客观性作为具体行动实践的规范性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实干才能不断地接近奋斗目标。奋斗是脚踏实地地奋斗,而不是不着边际的幻想。就大学生而言,求真务实的途径则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理论基础。其二,要敢想敢为,将斗争性作为克服艰难险阻的青年式态度。青年大学生应继承并发扬我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担当责任,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大学生要保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积极心态,在一次次斗争中实现自我突破[4]。
3.教化于人,以奋斗幸福观敲响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时代强音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当前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奋斗精神是大学生不断激发自身精神动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保持积极向上优良作风的重要因素,对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以奋斗为精神基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奋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超越和不断进步,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以奋斗为实践准则,不断自我突破,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5]。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时代奋斗精神为旗帜,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本领,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成长为有志气、骨气、底气的新时代好青年。
1.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青年给予高度重视,认为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必须要重视对青年接班人的培养以保证后继有人,并且由于青年群体“具有的理想性、积极性、开创性、未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成长性、可塑性等质的规定性”[6],所以必须重视对青年群体的塑造与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奋斗幸福观教育融入其中能够使青年大学生更加坚定奋斗决心。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寄予青年极高的期望,希望青年怀抱梦想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青春之花的绚烂绽放[7]。
2.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内生性赓续
其一,中国共产党历来肯定青年在社会变革中所起到的先锋队作用。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大会上毛泽东同志强调青年的先锋队作用[8];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青年团体积极参与生产生活,肩负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光荣使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引领社会良好风尚形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青年工作问题上给予高度重视,倡导“青年优先发展”。其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青年的思想引领。例如,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成为这一时期引导青年联合工农群众开展革命运动的关键组织,自此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开始显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党和国家领导人积极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引导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针对青年思想教育指出“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9],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稳步前行;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一再强调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针对青年思想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系列新理论,开辟了新境界。
3.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要求
第一,奋斗幸福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找准目标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出来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發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了激发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幸福感,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奋斗幸福观教育。通过向大学生宣传新征程上党和人民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性。同时,让大学生牢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激励他们在第二个百年奋斗征程中以奋斗之势谱写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第二,奋斗幸福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予精神加持。奋斗幸福观为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奋斗幸福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和自我驱动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塑造他们的健康心态和积极情绪,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以自我教育为“始”,养成奋斗幸福意志品质
自我教育是个人成长的基石,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幸福意志品质至关重要。通过自我教育,大学生能够激发内在动力,明确目标,培养自律和坚持的品质,从而为实现奋斗和追求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奋斗幸福观的融入,离不开自我教育,大学生要加强自我关于奋斗创造幸福的修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缩短“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纠正关于自我幸福认知的偏差。其一,从个人品质出发增强奋斗自觉。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教育,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培养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敢于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要保持耐心和恒心,不急于求成,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奋斗中不断成长和进步[10]。小到个人学习,大到承担家庭与社会责任,大学生要在多重角色中保持奋斗进取的品质,为家庭和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其二,从劳动实践出发强化奋斗理念。高校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大力提倡实干思想,鼓励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实现远大抱负。劳动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如社会服务、志愿活动、实习实训等,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实践经历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
2.以家庭教育为“基”,营造奋斗幸福家庭氛围
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还是在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里,家庭这一基本单位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家庭教育对个体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社会和谐与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命运和前途,更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未来走向。家庭的精神内核通过家庭教育得以体现,父母所开展的家庭教育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价值观以及人生走向。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的引导作用。要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孩子理解奋斗的意义,懂得在奋斗中寻找和创造幸福,从而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一,发挥家庭思政的引领作用。一方面,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智育。父母要重视孩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先用知识充盈大脑才能进一步进行创新创造,使孩子认识到现阶段到唯有勤奋学习才能创造幸福生活。另一方面,父母需要注重孩子的德育。要通过引导孩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孩子积极实践和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样,孩子就能将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社会的幸福紧密相连,形成健康、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二,发挥父母言传身教的表率作用。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育,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影响,父母的思想品德会无形之中感染孩子。奋斗幸福观的培育离不开父母的引导,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勤恳奋斗的形象,让孩子领悟到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离不开父母的勤恳奋斗,以此让孩子以父母为榜样,学会踏实奋斗,明晰奋斗对于家庭幸福的意义所在。
3.以高校教育为“核”,丰富奋斗幸福内容形式
在将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育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该过程要以高校教育为核心,通过系统性的幸福观理论知识教育和营造积极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幸福体验。其一,加强思政课程中关于奋斗幸福观的理论知识教育。目前,思政课程中关于奋斗幸福观的教育内容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难以对大学生产生深刻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教育应从加强奋斗幸福观教育入手,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理清奋斗与幸福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理论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大学生接受更加系统、全面的奋斗幸福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人生目标,培养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幸福感知能力。其二,营造积极奋斗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隐性教育作用。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对于奋斗幸福观的融入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积极奋斗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积极上进的态度,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通过组织与奋斗相关的主题活动,如“奋斗的青春”文艺演出、“我爱奋斗”知识问答竞赛等,能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奋斗幸福的意义,激发大学生奋斗精神。
4.以社会教育为“辅”,提供奋斗幸福体验平台
奋斗幸福观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旨在通过踏实奋斗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是一个大课堂,社会教育作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补充,在政府表彰先进典范和企业单位提供实践平台等方面,为培养大学生奋斗幸福观起着助推作用。其一,政府部门树立先进典范,发挥榜样示范力量。大学生身边不乏为了梦想努力奋斗的优秀榜样和先进事迹,政府需要做的是加强对这些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表彰宣传,引导大学生以此为榜样,以积极有为姿态面对学习生活。其二,企业单位提供实践平台,助力落实奋斗理念。大学生最终将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成为奋斗观念的践行者和幸福成果的享有者,企业单位理应为其践行和落实奋斗价值观提供机会,避免大学生“有才能却无处发挥”的现象。通过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激励措施,能保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追求个人理想,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奋斗理念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实现“小我”幸福与“大我”幸福的有机连接[11]。由此可见,将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离不开社会教育的重要辅助作用。
面对新时代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新挑战,积极探寻如何培养大学生正确且健康的幸福观,已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关键任务之一。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目标,培养出既有科学文化素养,又有健康幸福观念的新时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谈传生.习近平奋斗观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与价值意蕴[J].湖湘论坛,2018,31(06):5-1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3]陈华洲,闫燕.奋斗幸福观的内在意蕴及其实践价值[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0,6(03):55-64.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2).
[5]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
[6]高云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时代内涵[N].光明日报,2019-05-07(11).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7.
[10]张春秀,杨谷文.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及对青年的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02):7-12.
[11]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9.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Struggle and Happines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Qin Jing
(School of Marxism,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unan Province,Changsha 410004,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striving for happiness is a mainstream happiness concept with uniqu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establishing a correct concept of struggle and happiness not only helps their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cultivates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hard work and happin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elaborates on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the concept of hard work and happines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hard work and happin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ir own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young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work hard and have aspiration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the concept of struggle and happines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