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效果观察

2024-02-28郑承超曾庆新彭如洁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切除率消化内镜

郑承超 曾庆新 彭如洁

胃癌为胃黏膜上皮恶性肿瘤,男性发病率普遍高于女性,50 岁以后发病比较常见[1]。目前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有所改变,导致胃癌患者发病年龄越来越小[2]。饮食因素、胃疾病因素、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helicobocton pyloni,Hp)感染因素是该病常见诱因,中晚期患者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症状,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3-4]。临床上可以采用X 线钡餐检查、纤维胃镜检查、腹部超声检查、螺旋CT 与正电子发射成像检查、肿瘤标记物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5-6]。若患者确诊胃癌,则可以根据TNM 分期(tumor node metastasis classification)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早期胃癌患者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或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均可,也可以适当联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改善患者症状[7-8]。福建省老年医院在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60 例患者中,观察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省老年医院患者60 例,入院时间为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分组方法为随机双盲法,2 组各30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10 例,年龄58~75 岁,平均年龄(67.43±2.56)岁,病灶直径1~4 cm,平均直径(2.86±0.35)cm,TNM 分期中:Ⅰa 期19 例、Ⅰb 期11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9 例,年龄57~75 岁,平均年龄(67.25±2.70)岁,病灶直径1~4 cm,平均直径(2.73±0.30)cm,Ⅰa 期18 例、Ⅰb 分期12 例。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经诊断为早期(Ⅰa/Ⅰb 期)胃癌的患者;符合手术指征者;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手术禁忌证者;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

(1)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对患者进行禁水禁食,术前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麻醉和心电监护。对患者病灶及周围部位注射肾上腺素(北京市永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84,规格:1 mL ∶1 mg)及靛胭紫(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1944,规格:10 mL ∶40 mg)混合液1 ∶10 000,待病灶隆起后采用圈套器圈套进行切除,若病灶难以一次性切除则可以分多次切除,术中采用电凝止血,术后进行病理检验[9]。

(2)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术前准备和麻醉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对患者病灶及周围位置进行标记,确定病灶周围0.5 cm 位置,然后注射肾上腺素及靛胭紫混合液1 ∶10 000,待病灶隆起后环形切开其外缘,最好采用末端绝缘手术刀(end insulated surgical knife,IT 刀)剥离病灶部位,同时保证剥离层位于黏膜下层,术中采用电凝止血,术后进行病理检验。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治疗效果根据完全切除率(病灶边缘及基底组织无残留)、治愈性切除率(病灶边缘及基底组织无残留且符合《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淋巴结转移标准)进行评价[10]。

(2)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表示排气、排便功能恢复)、住院时间。

(3)肿瘤标志物指标包括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术前和术后1 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进行离心后手机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

(4)胃肠功能指标包括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Ⅰ[12]。

(5)并发症情况包括肠梗阻、胃穿孔、出血、感染。

(6)复发率情况分别于术后3 个月、6 个月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章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采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并且用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治愈性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43、7.051,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2.2 2 组早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于对照组(t=12.742、14.581,P<0.05),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t=15.320、7.297,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对比()

2.3 2 组早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CA125、CA199 低于对照组(t=9.182、6.706,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对比(U/mL,)

表3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指标对比(U/mL,)

2.4 2 组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Ⅰ明显高于对照组(t=10.255、6.492,P<0.05)。见表4。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对比()

表4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指标对比()

2.5 2 组早期胃癌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肠梗阻、胃穿孔、出血、感染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42,P<0.05)。见表5。

表5 观察组和对照组早期胃癌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 [例(%)]

2.6 2 组早期胃癌患者复发率情况对比

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复发率(术后3 个月)略低于对照组(χ2=1.724,P>0.05);术后6 个月复发率低于对照组(χ2=4.064,P<0.05)。见表6。

3 讨论

文章试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与对照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升高16%~17%、22%~23%,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患者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接从黏膜下层对病灶位置进行剥离,而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仅对病灶部位进行切除,因此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精细化程度更高,疗效更好,与王冬梅[13]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文献中的规律一致,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提高至90%以上,与本文研究结果相互印证,提高了本试验可信度,文中体现了《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指南(2015)》[14]的临床执行标准。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手术时间升高15 min 左右、术中出血量升高14 mL左右,而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降15 h、住院时间下降9 d左右,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虽然会增加早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但是其恢复速度显著加快,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精细化程度更高。观察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CA125、CA199 与对照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下降约6 U/mL、3 U/mL,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控制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胃动素、胃蛋白酶原Ⅰ与对照组比较升高约19 pg/mL、9 μg/L,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患者胃肠功能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肠梗阻、胃穿孔、出血、感染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0.00%,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患者并发症预防和安全性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早期胃癌患者术后3 个月复发率与对照组(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比较下降6.67%,而术后6 个月复发率下降16.67%,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早期胃癌患者复发情况控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文章未探究患者病程等一般资料情况,而且研究样本仅有60 例,存在局限性。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患者采取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其疗效明显优于消化内镜黏膜下切除术治疗,可见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具有显著优势,更具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切除率消化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胃不舒服”未必都是消化问题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食物是怎么消化的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
胃为什么不会消化掉自己
内镜下电灼术治疗梨状窝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