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究
2024-02-28林津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地被继承、弘扬乃至创新发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被简单“塞进”“补进”“加进”等现象,未能有机“融入”教育体系中。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构建融入路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机械融合的现象,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难以真正发挥。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机且深入地融入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源于语文课程自身以及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与理性的统一,其所蕴涵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与理想信仰,为立德树人提供了精神支撑、底色之魂和培育手段[1] ,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立德树人素材。
(二)建构语文课程使命的需要
从语文课程的体系来看,母语教学的采用使得汉语言文化的魅力充分彰显。在教材选文方面,有100多篇文章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独立成篇。在教材插图方面,无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还是水笔画,在课本封面以及课文内容中均有涉及。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已然成为语文课程自身的使命担当。
(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的思想观念,有助于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
可行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不断地被继承、弘扬乃至创新发展,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被简单“塞进”“补进”“加进”等现象,未能有机“融入”教育体系中。[2]为此,教师应当创造性地构建融入路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的实效性。
(一)明晰融入目标
1.追求深层文化认知
首先,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深入理解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自身的所思、所学、所想融入语文教学中,进而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追求深层文化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文化修养。
2.重视文化情感体验
首先,教师要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情感。如《四时田园杂兴》与《卜算子·咏梅》虽同为古诗词,其传达的情感却大相径庭。其次,教师要研究目标情感的生成逻辑,洞悉学生的情感生成规律,切忌出现“假煽情”“套感情”等现象。
3.正视文化行为培养
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教师不仅要注重思想情感的提升,还应给予一定的行为目标。首先,行为目标的培养应当从小到大、由近及远、以点带面。其次,教师还要注意行为目标培养的多层次、多方面,助力学生在多要素、多场域中养成文化行为。
(二)整合融入内容
1.文字与文化并驾齐驱
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在文字与文化之间建立融入点,做到“兼之有度、容而无痕”。例如,教师在教授“禾”一字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形象。这个字的上半部分微微下垂象征谷穗即将成熟,而中下部分则为谷穗的叶和根。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借用成熟的麦穗低下头的形象,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观,并教会学生做人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2.传统与现代理性融合
教师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文化的融入点,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的理性融合与深入对接。以统编教材中《曹冲称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构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知晓中国人的处事智慧,使绵延赓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勇立潮头的时代精神共同助力学生文化内涵的增长。
3.民族与世界兼容并蓄
在教学时,教师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挖掘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此外,教师还要理性吸收异质性文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吸收、理解和整合,做到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三)创新融入方法
1.巧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课程内容,在学生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搭建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互通的桥梁,以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的具身体验。
2.擅用支架教学
支架式教学和深度学习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倡自主学习并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搭建适当的学习支架,以支架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自发学习、主动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吸收和理解。以统编版教材中的《伯牙绝弦》一课为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如下教学建议。一是构建问题支架。教师提出问题,如伯牙为何愿意为钟子期破琴绝弦,甚至终身不复鼓?学生在自主答疑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扩大认知,从而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二是构建理解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进行迁移练习,如将“山”“水”替换成“杨柳”“微风”等词,并进行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知晓了“山”“水”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从而理解高山流水背后的知音文化。三是构建图表支架。教师可以利用图表直观地呈现本节课的字词要点,归纳情节,以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推动评价工作的开展。
3.活用群文教学
群文阅读教学指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对一组同类型的文章进行整体性的阅读。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依次介绍了春节、腊八节、寒食节、七夕节、中秋节的节日风俗和藏戏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做到由“厚”到“薄”,以“传统风俗中的乐趣”为主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环节,将上述文章进行归纳、梳理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本单元课文的特点以及表达的异同之处。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做到由“薄”到“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题材的文章,如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叶圣陶的《过节》、沈从文的《端午日》等,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拓宽融入形式
1.丰富线下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丰富线下实践活动。一是以兴趣为方向,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可以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经典诵读、辩论赛等,充分激发学生探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二是以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真实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戏剧、剪窗花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三是以地方为特色,链接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如湖州市以湖笔文化为特色,教师可以借此开展湖笔文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毛笔制作、书法欣赏等,从而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延伸线上互联网场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场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体化的熏陶提供更多的可能空间。例如,教师可以将统编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VR技术相结合。如,教师在教授《颐和园》《赵州桥》时,可以使用VR技术将颐和园和赵州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文中句段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此外,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材拍摄成舞台剧并上传至线上平台。在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被逐步扩大。同时,在观看过程中,学生间彼此交流、讨论,自由地发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共同解码文化基因、重温文化历史,大大提升了自身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張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教育研究,2018,39(08):108-112+147.
[2]田慧生,张广斌,蒋亚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材体系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22,43(04):52-60.
【林津燕,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乔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