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的“美好生活”奠基

2024-02-28陈霞施翠琴

中国德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德育评价

陈霞 施翠琴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学校。学校依托“德微体”合作文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学校特点,在生活德育的理论指导下,构建了“美好生活”德育体系。

“德微体”即“德育微共体”,是学校开展各项德育活动的总称,是“微共体”在德育领域的衍生,是为数不多的由学生、教师或家长按一定的原则自主选择合作同伴而组成的相互协作、荣辱与共的紧密型团队,是学生互帮互学、合作分享、亲密友爱的共同体。学校借助“德微体”这一有效载体,根据“德微体”开展的阶段,探索“德微体”在德育领域的操作模式,构建了相应的“德微体”评价体系。通过“微共体”,学校进一步丰富了校园合作文化,营造了全方位、浸润式的德育氛围。在“奠基美好生活”的教育愿景下,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核心,以弘扬“自信、包容、坦诚、合作”的美好品德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学生的“美好生活”奠基。

一、构建“美好生活”德育体系

学校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构建了独特的“美好生活”德育体系,确定了“美好自我”“美好校园”“美好社会”和“美好家庭”的德育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好生活”德育的具體目标

在“现代传统兼容 、科学人文共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培养行雅心慧的阳光少年”作为“美好生活”德育体系的总目标。其落脚点在“行雅”和“心慧”两个维度上,即让学生具备阳光自信的心理品质、合作分享的学习态度、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服务奉献的责任意识以及持续向上的人生追求,让学生在这些核心价值的实现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美好生活”德育的具体内容

学校的德育工作遵循生活德育理念,按照“生活—德育—生活”的思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德育资源,经过德育学习再回馈生活,为学生的美好生活服务,使学生热爱生活、悦纳生活、学会生活,追求更美、更有价值的生活。为此,学校明确了“美好自我”“美好校园”“美好社会”和“美好家庭”的德育内容(见表1)。

二、“德微体”的操作模式

(一)“德微体”的组织架构

“德微体”一般按照教师指导、自主选择、住址相近、兴趣相似、目标一致、男女比例平衡、能力优势互补等原则进行组建。学生以“德微体”为单位参与各项德育活动和德育课程学习,并接受德育评价。常见的“德微体”形式有“生生德微体”“师生德微体”“亲子德微体”“家校德微体”四类。为了保证成员之间学习、生活的稳定性、紧密性和操作的简便性,一般的德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层面的德育活动,“德微体”就沿用班级固定建制的“微共体”形式。针对特殊的德育活动,学校会打破原有班级的固定建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原则,跨班级、跨年级组建临时的“德微体”种类。

(二)“德微体”的操作模式

根据时间的先后,“德微体”的操作流程大致分为“自选主题”“自定方案”“协作践行”“评价反思”四个环节。

1.自选主题:激发“德微体”参与热情

“德微体”依据小组的特长和兴趣爱好,在学校或班级大的德育主题下自主确定活动主题、具体内容和目标。这就将传统的被动教育变为主动教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获得了情感支持,也保证了后续实践中的内部动机。

2.自定方案:发挥“德微体”团队优势

“德微体”成员坚持全方位、多角度、尽可能深入的原则,商讨本组的活动方案。首先,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并制定初步方案,随后在“德微体”小组中展开讨论、深入研究,最终确定方案。接着,在教师的指导下,“德微体”小组进行方案的优化。最后,“德微体”小组分配好任务,确保每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区别于传统的德育模式,“德微体”在制定方案这一环节,化盲目为有序,将个体行为从随机想到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算什么的状态转变成有计划、有目的、有意义的行为。同时,“德微体”在任务分配上也确保了人人参与,避免了一枝独秀。

3.协作践行:提升“德微体”德育效果

在实践环节,“德微体”巧妙地将个人实践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在个人充分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团队汇总、交流、整理、完成任务等环节,最大化展现了本组的研究成果,使效果得以最优化。与传统的个人“单打独斗”相比,团队协作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使成果更为出色。

4.评价反思:深化“德微体”道德认知

一次德育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这项德育内容的结束。以“德微体”为单位反思整个德育过程,不仅可以深化“德微体”的道德认知,还能找到下一次德育活动的生长点。只有通过深入的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目标,促使“德微体”和个体更快、更好地成长。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校最终形成了“德微体”的“四环八步”大循环操作模式(见图1),包含目标(确定目标、选定主题)、准备(制定方案、任务分配)、实践(自主实践、“德微体”协作)、反思(团队评价、团体反思)等步骤。

(三)“德微体”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学校基于“德微体”协同的特点,将评价的重点确定为团队、过程和发展,并从“人”和“事”的维度构建了“德微体”的评价体系。

1.人的维度——注重团队评价

首先,学校拓宽评价客体,将个体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突出对“德微体”的集体评价。其次,学校丰富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德微体”成员互评、家长评价、导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最后,学校强调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道德发展,不以当前评价作为划分优劣的唯一标准。

2.事的维度——注重过程性评价

“德微体”协同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协同合作的过程。因此,“德微体”协同学习评价应重点关注协作的过程,注重每个人在协作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度和对他人的接纳度。其次,在过程性评价中,学校也应关注“德微体”成员的一些言语评价,这样有助于“德微体”成员更好地反思和成长,进而能更好地生活,达到评价的目的。此外,树立学习的榜样有助于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成为他们养成优良品质的助推器。

三、描绘“美好生活”的德育愿景

(一)“德微体”提升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德微体”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使学生深度参加、深度感受,打破了以往简单应付、浮于表面的现象。人人参与、生生互补,切实提高了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将德育工作落到了实处。“德微体”突破了时空限制,使德育活动得以常态化开展。此外,“德微体”还营造了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让每位成员能更加深入地交流,从而使不同言论、不同观点得以充分表达,同时也可以充分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德微体”还促进了家校德育的一致性,真正使家庭、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德微体”打通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双向通道

生活化德育应该是全方位的、无声的、渗透式的。真正的德育和教学不应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而应相互交融、互相促进。而“德微体”协同学习模式巧妙地将教学和德育结合起来,采用同一载体、践行同一文化,使学生学在一起、做在一起,有相同的任务驱动和情感体验。在这一模式下,教师分工明确,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德育的最大化目标和最细化实施。德育不再局限于班主任、品德课、少先队活动课,而是与学科教学融合,全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中。这使得每一位教师,甚至家长都能参与其中,形成熏陶式的德育氛围,营造全方位、浸润式的校园德育环境,彻底打破教学和德育之间的界限。

(三)“德微体”促使学生“美好生活”素养生根发芽

近年来,学校在“美好生活”德育目标的引领下,通过“德微体”开展了一系列德育活动,营造了不同層级的教育场,为学生的“美好生活”打开了一扇窗。“德微体”模式下的学校已成为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共生共长的家园。阶段性的实践已经证明,学校起初设定的价值目标均已达到不同程度的实现(见图2)。

2012级全体学生三年前和三年后的测量数据显示,“美好生活”的五个内涵在数据上均呈现积极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的浸润,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更有自信,也能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更愿意主动承担组织活动的责任。他们将合作学习的精神内化于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合作过程,摆脱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在“德微体”团队生活中,他们培养了良好的沟通技能,为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也更关心社区和国家,表现出更强烈的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设想和期待。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欣喜地发现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并分享身边的美好、学习美好甚至创造美好。在获得进步的同时,学生逐步建立了源源不断的自信,一步一步走向更美好的自己,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

【陈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校长,高级教师;施翠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外国语学校研训处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乔 羽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德育评价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